参考文献
蓝田大事记
旧石器时代
约115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蓝田猿人”,就在蓝田县境内公王岭一带繁衍生息,逐渐散居于灞河中下游地区。
新石器时代
约距今1万年左右,先民们在蓝田灞河、辋川河、焦汤河流域定居,制陶器,磨石器,养家畜,从母系氏族逐步向父系氏族过渡。蓝田有华胥氏、尊庐师陵、女娲氏谷遗址,史称“三皇旧居”。
商
商汤灭夏,建都亳,蓝田属骊山氏,史称商之西陲。其后属周,仍为传说中的雍州辖地。
西 周
周封弭氏于蓝田地,故称“弭”,为宗周之畿内地。这是有史以来,蓝田的最早得名。
商代末年,约公元前11世纪,楚氏族为商王所迫,由黄河流域向南迁徙,大部分族人沿许昌——南阳——襄樊通道进入江汉平原。另有鬻雄氏一支族民,由中原西投周文王;后又沿灞、丹通道,由蓝田南去,沿丹江而下,亦逐步进入江汉平原。后周武王伐纣时,居住在丹江沿侧的濮族人,曾派武装力量到关中参加伐纣联军。这是丹灞通道为人们所利用的较早记载。
公元前9世纪,周厉王元年,楚国派人来京师献龟背,经行武关道。
春 秋
秦宁公十二年(前704年)弭为荡氏所灭。秦宁公灭荡氏,弭改隶秦国,称“蓝”。蓝地有滋水(今灞水)。
秦穆公二十五年(前635年),秦出兵攻打鄀国(今河南省淅川县老城西境),至商密,首次用兵武关道。
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滋水更名为灞水。
秦穆公三十八年(前622年),秦军再次攻打都国,并占领其地。这次出兵,也是从武关道南去的。
秦康公十年(前611年),秦从武关道南出助楚灭庸(今湖北省竹山县)。
秦哀公三十一年(前506年),吴王阖闾联合唐、蔡两国伐楚,楚向秦求救。秦哀公派子蒲、子虎率兵车五百辆,由武关道前去救楚。
战 国
秦献公六年(前379年),秦始置蓝田县。
秦献公十七年(前368年),秦献公封其子向为“蓝田君”。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秦初以小邑为31县,割蓝田西北部置芷阳县。
秦孝公二十二年(前340年),商鞅被封以於、商之地十五邑为其食邑。这十五邑的赋税收入,沿丹灞通道运至咸阳,供商鞅享用。
秦惠王十三年(前312年),楚怀王发兵攻秦,秦使魏章、樗里疾、甘茂破楚师于丹阳,虏其将屈匄等70余人,斩首8万,取汉中地6百里;楚怀王率兵攻秦,会战于蓝田,楚败。
秦昭王十二年(前295年),秦兵于武关劫持楚怀王,拘于秦都咸阳。
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初置南阳郡。武关道成为秦都咸阳连接南阳郡的道路。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丞相吕不韦被封文信侯,管辖蓝田等12县。
秦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在蓝田建鼎湖宫、御羞苑。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分全国为36郡,蓝田隶内史郡。
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秦修驰道于全国,其东南方向驰道自咸阳,经蓝田,通武关,达襄阳。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始皇第二次出巡,由函谷关东出,经由武关道返回咸阳。
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始皇第五次出巡,由咸阳出发,经由武关道至南郡,然后顺长江而下,上会稽山,又北折至琅琊。七月死于沙丘平台,其尸体循直道归。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九月,刘邦军攻武关,秦相赵高遣将守峣关,刘邦用张良计,先遣人虚张旗鼓为疑兵,继派郦其食、陆贾游说秦将,诱之以利,欲使反戈,随即乘秦兵怠而进击,刘邦军绕峣关,越篑山,与秦兵战于蓝田以南,又战于县北,秦兵大败。十月,刘邦至霸上,秦王子婴降于轵亭,秦亡。
西 汉
高祖元年(前206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置塞国,分封司马欣为塞王,蓝田隶塞国。
高祖二年(前205年),关中大饥,人相食。是年汉更秦内史郡为渭南郡,蓝田属渭南郡。
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正月,太尉周亚夫东征吴楚,军至霸上,亚夫用赵涉庶谋,走蓝田,出武关,大破吴楚。
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临江王荣自杀,葬蓝田(即今罗李村西南燕子冢)。
建元三年(前138年),汉武帝广开上林苑,在白鹿原鲸鱼沟岸设长水校尉,掌管胡骑。
元狩五年(前118年),汉武帝养病于上林苑鼎湖宫。其宫后更名为鼎湖延寿宫。
居摄二年(7年),三辅23县豪族及人民纷纷起兵讨王莽,蓝田王猛之属皆数千人。
新朝王莽地皇四年(23年),绿林军一路由申屠健、李松率领,破武关,入长安,杀死王莽。王莽的头,经由武关道送至南阳,悬挂在南阳街头。
更始三年(25年),赤眉军樊崇、逄安率兵攻武关,至高陵后,与绿林军联合,攻入长安,绞死刘玄。
东 汉
建武元年(25年),置雍州,蓝田县隶雍州。是年,三辅大饥,人相食,时武安王延岑据蓝田。
建武二年(26年),武安王延岑据蓝田,十一月,邓禹自长安出兵攻击不克。翌年夏,延岑引张邯、任良攻冯异,为异所破,延岑出蓝田,自武关走南阳。
建武十五年(39年),省雍州,复置司隶,蓝田属司隶。
熹平六年(177年)秋,蓝田地震。大雨35日不绝,山洪溢流,淹没900多家,民房8000余所,300余人丧生。
建安十七年(212年)七月,马超余众梁兴部屯蓝田,魏将夏侯渊击平之。
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省司隶,复雍州,下辖京兆郡,蓝田隶之。
西 晋
太康元年(280年),蓝田地震,灞河起白云,三日乃灭。
永平元年(291年),建圣寿寺于杨孔寺(地名,今安村乡辖),为蓝田有史以来最早的寺院。
元康六年(296年),关中饥而疫。至次年,斗米万钱。第三年,民以饥馑慌乱流入汉中。
太安二年(303年),张昌作乱,晋惠帝诏河间王司马颙遣雍州刺史刘沉领州兵万人到西府,5千人自蓝田讨之,河间王抗命,而刘沉自领兵至蓝田,其众为河间王逼夺。
永安元年(304年),关中大饥,蓝田山竹林开花结米,民采以疗饥。
永嘉二年(308年),傅畅寄书阎鼎,劝阎奉秦王经据关中,阎鼎得书便欲诣洛,惧北道近河有抄截,遂奉秦王司马邺乘牛车自宛经武关西行,频遇山贼,士卒亡散,至蓝田,派人告雍州刺史贾匹,匹遣兵迎邺于长安。
永嘉四年(310年),灞河水冲出玉龟一件。
东 晋
永和十年,即前秦皇始四年(354年)二月,东晋桓温统步骑4万讨伐关中,别将(京兆太守薛珍等)攻上(商)洛,进击青泥。四月,前秦苻健遣子苻生、苻苌及弟苻雄等,率众数万屯峣柳愁思墩以拒桓温。接战,苻生杀桓温将应诞刘宏。温军力战,苻生众散。五月,苻健别使苻雄与桓冲再战于白鹿原,为桓冲所破,苻雄军驻霸上。六月军退。苻健军又坚壁清野,温军乏食迁关中及白鹿原3000余户南归。
太元十一年(386年),姚苌称帝于长安,国号秦,史称后秦。蓝田属后秦地。
义熙二年(406年)秋,杨武安乡侯蓝田康循,率白鹿原氏族数百家奔上洛(今商洛),太守宋林拒之。
后秦永和元年(416年),宋将军沈田子与顺阳太守傅宏之各领别军出武关,屯据青泥。后秦姚泓率军数万,掩至青泥与沈军战,不利,死万余。后秦上(商)洛太守逃走,退居蓝田。
东晋义熙十三年(417年),刘裕灭姚秦,关中复属东晋。九月,刘裕征关西民筑城于蓝田,南人思乡,故名蓝田城曰“思乡城”。冬闰月,建称夏国的匈奴赫连勃勃攻取长安,以青泥路为南师要冲,派抚军右长史王买德置游兵于蓝田。翌年十一月,赫连勃勃将王买德与晋军战于青泥,晋败。其宁朔将军傅宏之、辅国将军蒯思、义真司马毛修之被王买德俘获,赫连勃勃即皇帝位于霸上,改元昌武。
北 魏
太平真君七年(446年),魏并蓝田入灞城。
太和十一年(487年),复置蓝田县,划灞城、山北县部分地入蓝田县。
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冬,魏尚书令萧宝寅据关中,杀御史中卫郦道元,自称齐帝,派兵万人占据青泥,并诱动巴人图取上洛,泉介领兵掩袭,萧宝寅兵方退。
永安三年(530年),置蓝田郡,以韦彪为太守,辖山北、灞城、杜陵诸县。旋废郡复县。
建明二年(531年),封于谨为蓝田县公,食邑一千户。封赵善山为山北县伯,食邑五百户。赫连达进爵为蓝田县公。
西 魏
大统二年(536年),封王悦为蓝田县伯,食六百户,又进封山北县公。
北 周
天王元年(557年),割京兆之蓝田,置玉山、白鹿两县,又置蓝田郡以辖之。次年起移关于青泥故城侧,改名青泥关。
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将位于蓝田县东南九十八里的秦汉峣关(即今商州市黑龙口区牧护关乡)移徙于青泥故城(约今蓝田县城附近)南侧(约今蓝桥遗址附近),改曰青泥关。
建德二年(573年),省蓝田郡,复蓝田县。并废玉山、白鹿二县入蓝田。是年移治峣柳城(即今县城),改青泥关曰蓝田关。
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年),改峣关为蓝田关。
隋
开皇元年(581年),刘臻为蓝田县令,改灞水为滋水,蓝田隶属雍州。
开皇中(582~600年),悟真寺在蓝田建成,分上、下二寺,上寺名竹林寺,高僧净业居此。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将蓝田关移徙于秦汉峣关旧处唐称蓝田关或蓝关。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八月,左亲卫段伦娶李渊女,聚徒于蓝田,得万余人,遣使迎李渊。九月,李渊济河,屈突通自武关趋蓝田以援长安,尧君素将自武关趋蓝田,阻刘父靖军不得进。十一月,李渊入长安,立代王杨侑为皇帝,渊为大丞相,进封唐王。
唐
武德元年(618年),改京兆郡为雍州,蓝田县即为畿县。
武德二年(619年),分蓝田一部分另置白鹿县。
武德三年(620年),分蓝田一部分置玉山县,改白鹿县为宁民县。
贞观元年(627年),置关内道,废宁民、玉山二县并入蓝田县,蓝田隶关内道。
永淳元年(682年)五月,关中旱、蝗为灾,死者枕籍。是年,造万全宫于蓝田之东(今许庙镇一带)。次年,改万全宫为万全寺,武则天于此置僧。
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09年),襄州刺史崔湜在商州西境开山南新道。
景龙四年(710年),大旱,蓝田山竹开花结实。
开元十七年(729年)四月,地震,大风雷电,蓝田山摧百余步。
天宝十五年(756年),王维隐居辋川。
唐至德元年(756年)五月,安禄山兵攻南阳,虢王巨引兵出蓝田,以解南阳围。六月,唐王南逃,安禄山入长安。
公元763年,安禄山叛乱后,汴水、黄河、渭水漕运受阻,因而,唐代宗广德初年,“漕挽由汉沔至商山,达京师”。
唐广德元年(763年)十月,光禄卿殷仲卿率千人壁蓝田,选二百骑渡浐河,副元帅郭子仪使羽林大将军孙全诸将200骑出兵蓝田,全诸营军驻桓公堆,昼则击鼓张帜,夜则聚薪燃火,吐蕃疑惧,遁去。
大历六年(771年)四月,蓝田大地震,西原地陷。
唐德宗建中初年(780年),杨炎贬道州司户,至商州洛源驿,逢道州(在今湖南湘水上游)司户参军李全方挽运入秦。
唐建中四年(783年)十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被命东征,将兵五千至浐水,过长安,兵以食劣无偿赏哗,奉朱泚为主,唐德宗出奔奉天(今陕西乾县)。十一月,各道兵讨朱泚,先后至长安。神策兵马使尚可孤率三千人自武关来援,败于七盘。朱泚将仇敬忠遂取蓝田。翌年五月,尚可孤率兵与仇敬忠战于蓝田,大胜,斩仇敬忠,会军长安。
唐建中四年(783年),藩镇李希烈割据邓州,武关道受阻,修上津山路(约今商州市—山阳—漫川关公路路线)至商州。
德宗“诏商州,度上津路置管所”。
唐贞元二年(786年)十二月诏:“从上都(长安)至汴州(开封)为大路驿;从上都至荆南(商州驿路)为次路驿”。
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商州刺史李西华在加宽商州旧路的同时,于阻山涧处,别开偏路,以避水潦。由蓝田至内乡700余里。
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元稹贬掾江陵,三月十四日夜宿层峰驿(武关西第一驿)。
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树立的《唐新修驿路记》碑,记载了唐元和年间修路、建桥、置驿的事实。
元和八年(813年)十月,蓝田大雪,鼠雀多冻死,人亦有冻亡者。
元和九年(814年),诗人白居易来蓝田,游悟真寺、王顺山等,有诗作。
会昌五年(845年),奉敕铸钱。文曰:“开元通宝”,蓝田铸者,有“蓝”字在钱背穿右。
乾符六年(879年)三月,京师地震,有声如雷,蓝田山裂水涌。
唐中和三年(883年)二月,李克用大败黄巢兵于渭南梁田坡。三月,黄巢发兵三万扼守蓝田道。四月,李克用等诸镇兵大败黄巢,进入长安大掠。黄巢东入蓝田,循蓝田关东南进。
五 代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改京兆府为大安府,蓝田隶之。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十一月,改大安府为西京兆府,蓝田隶之。
同光三年(925年)七月至九月,蓝田阴雨75日。
后晋天福元年(936年),以西都为晋昌军节度使,管辖京兆府,蓝田隶之。
后汉乾祐元年(948年)三月,改晋昌军为永兴军。蓝田隶永兴军京兆府。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废非敕额寺院,蓝田寺院多被废。
北 宋
建隆三年(962年),陕西旱蝗蠲除租税,蓝田置义仓,至966年废。
至道二年(996年)九月,陕西大地震。是年,蓝田为次畿县,隶属陕西路京兆府。
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京西南路转运司调均州、邓州一带民夫3万人,途经商州路,往陕北鄜延路(今延安地区)运粮。
金
皇统六年(1146年),大旱,灞、浐河皆竭。
南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金国大将撤离喝攻散关和尚原受阻后,率主力东进,由商山路攻下商州;复经上津路攻金州,陷兴元府(汉中)。
金贞佑四年(1216年)十一月,蒙古军攻取潼关,金将阿鲁带退守蓝田设防。
金正大五年(1228年),完颜仲德于小关(今官上)及扇车回布防,以阻蒙古军。
金正大七年(1230年)六月,蒙古军攻破金京兆,十一月,又攻蓝关。
金正大八年(1231年)春,庆山奴弃京兆,退守蓝田,适鹰扬都尉大娄室运军器至白鹿原,路遇蒙古军,力战而死。四月,金将完颜陈和尚(名彝,字左良)与蒙古苏不特大战于蓝田倒回峪,大胜之。翌年正月,完颜陈和尚与蒙古军再战于三峰山,败走均州。九月,工部尚书、参知政事、陕州行省完颜仲德,提孤军千人,历秦州至蓝田,出商、邓,闯关百死,撷果菜为食,后入汴京。
元
蒙古至元七年(1270年),改京兆为安西路,蓝田隶之。
皇庆元年(1312年),改安西路为奉元路,蓝田属奉元路。
至正十二年(1352年)开义谷道,由长安经柞水、镇安达于金州,以转运粮食。
至正十七年(1357年)二月,红巾军陷商州,夺七盘,进蓝田,直至霸上,元将察罕帖木儿率兵五千迎战,红巾军进入南山。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张良弼引兵出南山义峪驻蓝田,受节制于察罕帖木儿,结营于鹿台。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张良弼出南山义峪蓝田,扩廓帖木儿将歹驴等驻兵蓝田七盘。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扩廓帖木儿将歹驴等驻军蓝田七盘。
明
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明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蓝田县隶之。
成化十九年(1483年),刘震任蓝田知县,修建宋四献词,至弘治中改云阁书院。
弘治十八年(1505年),知县任文献与邑人荣察等纂修《蓝田县志》。
嘉靖元年(1522年),王科任蓝田知县,劝课农桑,振兴学校,扩建城廓。是年,凿青泥坊渠,引土胶河水入城中,民享田园之利。并移城隍庙于城治东南隅。
嘉靖初年(1522年),抚治商洛道郗元洪修商州西侧说法洞栈道。
嘉靖七年(1528年)八月初,有流星下坠,大如拳,落地而散。八月十六日大火,烧民房50余间。是年大饥。
嘉靖二十年(1541年),吉大来知蓝田。于城墙西南隅开辟水门。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大旱,秦岭竹子开花结籽,饥民采以充饥。十二月二十三日(1556年1月23日)地大震,震中华县、蓝田房廨倾倒,压死男女无数,其余震至第二年正月始止。至四月又震一次,官免夏税。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明秦藩王朱怀埢改建蓝渚庵为水陆庵,大兴壁塑并奉之为家佛祀。1567年,朱敬溶重建,1602年朱谊漶又重建。
隆庆元年(1567年)十二月,地震,房屋树木多倒。
隆庆四年(1570年)六月,地震,雨雹,河溢、地陷。翌年五月二十五日,蓝田白鹿原上的聚贤坊出现龙卷风一次,未成灾。
万历、天启年间(1573~1661年),丹江航运达于极盛,形成了龙驹寨港埠的繁荣。州志记载:“康衢数里,巨屋千家。鸡鸣多未寝之人,午夜有可求之市。是以百艇联樯,千蹄接踵,熙熙攘攘”。
万历八年(1580年),重修祝国寺于篑山。
万历十六年(1588年),大饥,汤峪民采白绿二色石磨面充饥。
万历二十年(1592年),灞河水溢,冲毁民舍。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河南卢氏人王邦才任知县。二月,御马监监丞梁永征收名马货物税,于额外增毫数倍,蓝田等7关,岁得10万。是年七月地震,大雨如注,昼夜10日,土窑皆陷。
同年,东乡柳庄村(今邵寨村)村民合资创修“约亭”并铸乡约钟一口,铭宋吕氏《乡约》于其上,以正乡俗。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沈国华为知县,摹辋川图刻石,并重修《蓝田县志》4卷。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蟋蟀成灾,食禾殆尽。翌年春大饥。六月十六日,飞蝗蔽天,幸次日大雨如注,蝗多死,蓝田告灾请赈而未可。
同年,商州知州王邦俊又修五鬼窑至说法洞栈道2里许。
崇祯元年(1628年),白鹿原绛村一带降雨中有怪物,似豌豆,磨之如粉。
崇祯七年(1634年),三月大旱,人相食。五月,李自成、刘宗敏义军出南山,自白鹿原至县,其别部入大峪,饥民应之者甚众。七月,洪承畴率官兵入蓝田,义军东走辋峪。洪承畴驻县月余,兵荒交至,民不堪命。官兵欲从山后间道进击,义军闻讯而夜走商洛。翌年八月,张献忠由蓝田走卢氏。
崇祯十年(1637年)正月,孙传庭发兵蓝田,其兵躁叛据城,县署、察院、城楼、民间房屋,烧毁无数。后河南马进忠义军复入蓝田,叛兵与之合。
崇祯十四年(1641年),蓝田大饥馑,民相食。
崇祯十七年(1644年),蓝田李自成称王于西安,国号大顺,建元永昌,其别部攻破蓝田。
清
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清兵破潼关入西安,李自成经蓝田走襄阳。
顺治三年(1646年),明将贺汝珍攻西安,大败,残兵过蓝田,清肃亲王豪格领兵过蓝田,南攻四川。
顺治六年(1649年),起义军残部俗称“杆子兵”据南山伺机攻县城。三月,乡兵出战“杆子兵”不胜。四月叛,寻平之。
顺治十四年(1657年)八月,飞蝗食禾。
顺治十六年(1659年),郭显贤知蓝田,与周良翰等同修县志。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将襄州仓米20万石,由丹江运至龙驹寨,再陆转西安府,以赈关中饥荒。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将湖广、荆州等处米仓10万石,由襄阳水运至龙驹寨,再陆转西安,以赈恤灾民。
雍正三年(1725年),李元升任知县,有政声。组织纂修《蓝田县志》。至雍正八年(1730年)修成。
雍正十一年(1733年),陕西巡抚史贻直,奏准豫、楚二省各拨仓米10万石,运至陕西救灾。楚米4.5万石,用船1500艘由襄阳先后运至龙驹寨,再陆转西安,减价平粜,或借给穷民。
乾隆二年(1737年)商州歉收,谷价昂贵。为了平抑粮价,解救灾民,在淅川县李官桥、邓州等地采购粟米1800余石,由丹江水路直运商州城,开厂平粜。
乾隆十年(1745年),陕西巡抚陈弘谋,捐银2000两,委商南县典史张恒监修由胭脂关至蓝田七盘岭一段道路。凿山锻石,化险为夷,驮轿通行,商旅无阻,时人呼曰“陈公路”。牧护关秦岭东侧山下今尚存有石刻。
乾隆十三年(1748年),蒋文祚捐俸并募银480余两,由王统领工,修复火烧寨至蓝商接界处一段大道,又以余银分诸典商营息,以资经常维修之费。
乾隆十七年(1752年),动帑银8598两,以工代赈,重修县城。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商州知州罗文思捐俸银480两,修商州城东40里的铜佛龛碥路,后人刻石留念,称“罗公碥路”。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创建普化桥。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知县高昱与邑人纂修《蓝田县志》,未付梓。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知县马学赐以高昱《蓝田县志》稿未付梓,而又增补8年事,集资刊行。是年,重整玉山书院。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白莲教头聂杰人等起事于湖北枝江、宜都一带,其后不断发展,很快遍及湖北、河南、四川、陕西四省毗连地区。冬,其一部出流峪,烧穆家堰、大小寨等,另一部出汤峪,烧侯官寨等村。乡勇出抗,败亡数百人。
嘉庆二年(1797年),提督杨遇春率师入蓝田,进击白莲教,驻营城南。白莲教徒循入南山。
嘉庆三年(1798年)白莲教李全率部又入蓝田,额勒登保领兵截击,后又败白莲教高均德部于蓝田两岔河口。
嘉庆五年(1800年),商州道上西口商号驮运货物的驮骡达200余头。
嘉庆七年(1802年),知县徐双柱查田均税,改按里分粮为按地亩分粮。
道光十四年(1834年)二月,胡元瑛知蓝田,移辋川图石刻22方于报功祠内。
道光十五年(1835年)六月,山水爆发,冲没冯林寨、林家河等村民舍数百所。是年,县令胡元瑛倡捐一千二百金,修县城北门城楼并砖墙170丈,工未果而停。秋又捐二千金,共募捐一万八千余金,以分段兴城,又因灾而停。
道光十六年(1836年)春,大饥,斗米值钱二千四百文,乡民多取榆皮充饥。
道光十九年(1839年),知县胡元瑛组织纂修《蓝田县志》,两年成书。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大旱,禾苗枯死,粮价腾涌。当年,天主教传教士方启升任陕西省主教,赴商州途经蓝田,曾在县东莲花池至普化镇一带传教。
咸丰五年(1855年),方奎炯知蓝田,檄调西北大兵南剿太平军,官兵所到,兵差络绎,强夺牲畜,勒索民财,方令又不得以身犯难,卫护居民。
同年,驻陕清军南剿太平军,道出蓝田。
咸丰八年(1858年),蝗自东方来,其飞蔽日,食禾皆尽。
同治元年(1862年)四月一日,太平天国启王马融和扶王陈得才率众数十万自河南入商洛,出大峪至引驾回,四月二十八日入蓝田县境,二十二日出厚子镇,攻克渭南城。五月初,同华回民起义,十二日本县西寨、大亮、黑沟、草坪、嘴头等村回民响应。
同治二年(1863年)正月十九日,回军与乡团众在十里铺河相遇,白刃交战,死者400余人。
同治三年(1864年),大饥,粮价腾贵,斗米值三千文。
同治四年(1865年),美国人来蓝田传基督教,此为蓝田有基督教之始。
同治五年(1866年),捻军张宗禹部十一月十日入蓝田县境,散居红河至十里铺一带,十一月十九日统兵官萧何率官兵出七盘,与捻军激战于帝君庙,伤亡19人。十一月二十一日,刘厚基率兵出流峪,与捻军战,不利,夜逃至县内。二十六日,捻军徙东乡东岳庙河至许家庙一带。十二月初二日,捻军自厚子镇北出至渭南境,萧何亦尾追而东,张宗禹部复出浐河以西,萧何再出七盘与张战,结果捻军大破刘厚基于灞桥,围指西安。
同治六年(1867年),统兵官萧何以抚标兵驻防蓝田。七月,帮办军务刘典兵亦止蓝田,驻防城东张家庄、孙家庄等地。其后至光绪初,十余年间,驻防兵部络绎不绝。虽无战事,而民间惊扰于兵荒,时有“贼梳兵蓖”之叹。
同治七年(1868年)三月,大饥,斗米值钱六千文。
同治十至十一年(1871~1872年),畜大疫,百里内牛畜殆尽。
光绪元年(1875年),《蓝田县志》(史称“吕志”)修成,共六册。
光绪三年(1877年),大饥,斗米值钱六千文,民甚饥,树皮菜根剥食殆尽,而知县陈熊致函上宪谓蓝田无灾,反以常平仓粮调拨临潼,民人不平,邑民冯克治等挡粮遭上仓委员查办,后因三里镇有食人案发,冯案乃得解。
光绪四年(1878年)二月,饥,斗麦值大钱七千,灾民饿死无数。三月大疫,死者枕籍。治城之内,烟户及客民,每日死者不下十余口。六月,大水,平地深三尺。十三日寅时地震。
光绪八年(1882年),建义仓4所——普化镇仓、焦岱镇仓、孟村镇仓、洩湖镇仓。
光绪十六年(1890年)冬,大雪,石榴等木均冻死。是年重修白龙桥、故京桥和毓仙桥。
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修县城。初架西安至武昌电话线,由新街入境,至新店入商州境,此为蓝田有电话线之始。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在县城南街设立基督教堂。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偕光绪皇帝逃至西安,今荆襄一带的财赋、粮食由丹江运至龙驹寨,再陆转西安府,供西太后及百官享用。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大饥疫,连村毗屋,病者相望,朝廷诏令拨湖北糙米赈救。时吴树棻充南路转运使,蓝田设转运局三,一在蓝桥,一在火烧寨,一在洩湖,沿途居民以工代赈负载搬运。是年冬多鼠,大小成群,公然昼行,咬人发辫,伤人肌肤及六畜时有发生。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春,重修县城。四月,蓝田初设邮寄代办所于山西会馆。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立蓝田警察局。
宣统三年(1911年)九月,陕西常备军起义,蓝田哥老会及同盟会人士余成龙、李胜山、杨仁天积极活动,于十月二十三日晚率众人起义,占领县署,捉拿知县王溶,宣布新政权成立,并成立自卫营,余成龙、张宏基自任管带。但由于王溶投机,加之义军内部分歧,王溶仍留任知县。王遂与官绅富户勾结,诬告余成龙,省哥老会派邱占彪、雷战彪来县,在县北关处死余成龙,将自卫营调回西安收编,部分遣散回家。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蓝田改县署十房为三科,分四乡为五区,各区设自治会,县办自治讲习所。
民国二年(1913年),设临时县议会,蓝田重修东门城楼及四周城墙。
民国三年(1914年),河南农民起义领袖白朗率部由商县入蓝田,陕西都督张凤翙率部驻蓝防堵。白朗连挫陕军,出大峪西去。
民国四年(1915年),县署逼印旧契苛刻,东乡坊岭一带农民在贺德武领导下掀起缴农具运动。四乡居民响应,蜂拥围县城交农器,烧毁乡间印契绅房屋多家。
是年,北街建基督堂,从此县城有“南堂”“北堂”之称。
民国七年(1918年)四月,靖国军叛部樊钟秀攻破蓝田县城,大肆抢掠。翌日,入山去商县,四月初,樊部马端旺营从商县入蓝田,驻葛牌镇,杀人放火奸淫掳掠。二十一日,马营复攻蓝田县城,守军张海青守城一昼夜,终因弹绝城破,伤民百余人。马营驻县月余,商号被劫一空,居民门窗无一幸存,时有“跑马二营”之称,后被镇嵩军刘镇华收编,调往渭南北。
民国八年(1919年),因县城东北一隅地势高险,不易防守,在卞家堡后筑土城一座,名为新城。
民国九年(1920年)七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蓝田籍学生田伯荫返回蓝田,与刘子南、胡子祺等在孟村街成立勉学会,学习《共进》刊物,传播马克思主义。
民国十二年(1923年),改长潼汽车局为陕西省道局,负责全省公路的修建工作。陕西省省长指令核准《修治省道计划大纲》,所列东支路:由长安经蓝田、商县、龙驹寨至商南,达河南淅川县界,定名为长南支路;南支路:由长安经柞水、镇安、旬阳、安康,达四川巫溪县界,定名为长镇支路。
民国十三年(1924年),河南人张云任县知事,一年预征田赋3次,各乡粮总、里甲乘机行贿,中饱私囊,款数倍加,民不堪苦。
民国十五年(1926年),刘振华围省城8月之久,后方司令部设在蓝田,驻军两个旅,由县供给军需粮秣,溃退时所过村堡,俱遭烧杀抢掠,被劫最重者,南区水泉子等十三村,死亡58人,伤6人,烧房35间;东去许庙一带,伤亡7人,烧房45间;南区铁索桥伤亡3人,烧房9间;北区贺家岭、南湾伤亡2人;中区新庄村亡1人。其惨状目不忍睹。八月,共产党员张含辉、侯德普受西安地委派遣,发动群众,捣毁镇嵩军设在狄寨的粮台。
十一月二十八日,镇嵩军一部败退进蓝境,途经许家庙、流峪一带,被山王村猎户头领王兴槐聚众截击缴获武装。
民国十六年(1927年),陕西省政府设建设厅,主管公路修建、养护工作。
是年5月,国民军南路总司令岳维峻统八路李云龙及十一路卫定一部数万人,在县城集合待命东发。其五十六军冯毓东初驻北乡,至12月经东乡入山。每日支应麦豆约数百石,其私取于民者不计其数。
民国十六年(1927年)元月,山王村农民协会暨农民自卫团建立,至7月,相继建立农民协会及8个区和34个村基层农民协会。
4月,侯德普、陈子敬等在郗家河村组建中国共产党蓝田支部。
5月,国民军南部总司令岳维峻率部数万人驻县。至12月入山,本县日支麦、豆数百石。
11月,国民军第二集团军许权中混成旅驻蓝渭交界一带。
民国十七年(1928年),十二路军陈发荣、党海楼师赵子建、康子定旅驻县。
是年5月,许家庙自卫团团长尹耕莘带武装参加渭华起义。6月,许权中、杨晓初带领工农革命军百余人进驻许家庙。7月,刘志丹与许权中在许家庙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将工农革命军与许家庙自卫营合编。
民国十八年(1928年),旱灾,麦无收,粮价每斗7至8元。民以树皮、菜根充饥,县设粥厂,赈济灾民,而县长董有声媚上,勒派麦万余石、大洋数万元,严催解齐,逼死粮总花户数十名。
华洋义赈会拨款,以工代赈,创修蓝商车道。
冬,大雪连绵,蓝田雪积尺余厚,数月未消,其后奇寒,竹木多被冻死。唯秦岭竹结实如米,可以充饥,次年竹枯。
民国十九年(1930年)元月,屈光奉省委指示回县,与杨珊、杨森、林子屏等建立中共蓝田特别支部。
夏,蝗虫成灾,禾苗被食殆尽。
东路游击姚振乾驻县,9月政变,姚在省被戮,部下哗变,巷战城内,旋被改编。
8月,成立陕西省公路局;各县设立建设局,主管公路修建、养护业务。编制《陕西省公路七年筹划》。路线表列一等干线:西荆路,西安至荆紫关352.5公里;二等支路,商县至洵阳260公里。省政府发布命令,定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包括公路植行道树。
9月8日,中共蓝田特支组织发动“蓝桥暴动”。
民国二十年(1931年)7月,大雨数日,油坊街、红河一带平地水深数尺,冲倒民房,伤害民命甚多。
同月,县东烟粉台十多数村农民数千人持龙旗、大刀、长矛包围团匪秦培基,匪以火枪镇压。
是年,国民党实行“烟亩变价税”搜刮民财,省派禁烟委员杨俊茹来县勘查烟苗地亩。上年,全县种烟3300亩,本年烟苗实有所减,而县长罗锦伙同杨俊茹强行按3万亩摊派款项,地方人士极力反对都无效,烟民苦不堪言。
11月,蓝田学生抗日救国总会成立。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改陕西省公路局为陕西省汽车管理局,负责汽车营运业务。公路修建、改建及养护业务,由建设厅主管。
夏大旱。7月,本县霍乱流行(群众时称虎疫拉),死亡5700余人,北侯村、白家坪死人过半,断炊绝户者不在少数。
11月下旬,徐向前、陈昌浩率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宿营塘子街,宣传群众,开展斗争,国民党中央派刘茂恩、肖之楚两个师出七盘,绕鹿原尾随追击。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5月,红二十六军二团在代政委汪锋和军长王世泰、参谋长刘志丹率领下,由临潼至许家庙,国民党十七路军王俊率部尾追。
10月,颁布《陕西省建设厅公路测量队组织大纲》。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陕西省汽车运输管理局拟具《雨期雨后汽车行驶公路暂行办法》。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到商县设绥靖公署,命陆军四十二师冯钦哉部驻县。
2月2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率部来蓝田,歼灭驻葛牌镇郑效仁民团一分队,活捉民团分队长宁平安,建立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主席田银斗,委员张步赢、杨印堂、王景云,颁布《关于商业政策问题》的布告。
3月,西荆公路(西安—荆紫关)开始测设并招标修建。12月底,修通西安豁口至蓝田一段;接着修建蓝田至商县、龙驹寨一段。
4月,中共鄂豫陕省委在葛牌镇召开扩大会议。
西京筹委会投资修建西安至汤峪路,时称“西京风景路”。
5月,蓝田县境内140公里8条电话线路架设竣工,电报局开始营业。
同月,国民军四十二师一一六旅旅长柳彦彪带两个团进攻葛牌,被红军歼灭5个营。
7月13日,红二十五军出西采峪到焦岱镇,歼灭岳耀堂保安团,缴获枪支30余支,捉拿了焦岱畜税局局长徐明山等人,将其押至长安子午镇处决。
8月,红军北上,留300多名战士组织成红七十四师,在豫陕特委书记郑位三领导下坚持游击战争。
12月25日,中共蓝田地下党在西原孟村一带成立地方革命武装游击队。
是年,牛兆濂在邵泽南、阎茂三协助下,纂成《续修蓝田县志》。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西荆公路大体竣工,由西安通至西坪镇。
6月6日,在蓝田县举行通车典礼。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省建设厅厅长雷保华亲自参加,并驱车巡视至龙驹寨后返回西安(龙驹寨以东,道路泥泞,行车困难)。
7月15日,西荆公路正式交付使用,开行客运班车。西安的敬乐等14家私营汽车行,联合承包了该线路的客、货运输业务。省公路局设站管理。
当年出版的《陕西省水利月刊》第四期记载称,丹江全年可通航,上水运煤油、瓷器、丝货,下水运药材、核桃等山货。
改陕西省汽车管理局为陕西省公路局。
8月中旬,红七十四师一团在张家坪乡李家坪村,处决由西安赴商县上任的国民党第四行政区少将督察专员汤有光。
12月,红七十四师进军灞龙庙,按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指示,将部队改编为南路抗日军。
陕西省公路管理局制发《西荆公路临时工程处施工细则》。
12月12日,发生“西安事变”,各路客、货汽车停驶。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月5日,蓝田县抗日救国会成立,西原一带建立“保甲队”。
1月28日,在西关召开万人群众大会,纪念淞沪抗战5周年。王炳南、许权中、汪锋、赵伯平陪同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和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出席会议。许权中与史沫特莱与会讲话。大会发表了《宣言》和《告蓝田各界人民书》。
3月,抗日义勇队随十五军团开赴礼泉县赤桑镇驻防。
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军事当局命令陕西、河南两省修建“黑灵公路”(商县黑龙口—河南灵宝)。陕西省建设厅于同年11月26日在洛南县成立商洛公路工务所,负责商县、洛南境内一段公路的测设、施工。工务所由袁昶旭任总工程司,何国熊任副总工程司。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3月,修通商潼公路(商县—潼关)洪门河、洛南、石坡段。
7月,陕西省公路管理局转发《陕西省建设厅督促各县政府组织民众养路队协助路工队养路暂行办法》。
夏季,西荆公路127至132公里间,路基被洪水冲毁三处,长1.2公里。西荆公路改善工程处予以修复。
8月,中共地下党员穆志贤被国民党驻商洛新—师师长谢辅三部下赵玉清杀害。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月,西北行辕主任程潜通知陕西、河南两省,即速修建洛南通往河南卢氏县的公路,从洪门河与长坪公路衔接,因称“洪箭公路”(商县洪门河—洛南、卢氏接界处的箭杆岭)。
该年秋季,洪水成灾,武关河、清油河上两座永久性公路大桥被冲毁。
12月,“西荆公路”改称“长坪公路”。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0月,陕西省政府决定成立陕西省驿运管理处。
民国三十年(1941年)前后,商县城关的魏老五、王伯勋和沙河子的郭建兴、商镇的李玉海、黑龙口的吴汉华等5人,各有汽车一辆,参加公路汽车营运。
西安—商县间客运班车,每周对开一次。
9月,陕西省公路管理局制发《各公路扫除积雪暂行办法》。
为解决战时军需物资运输,停废20余年的驿运再度兴起。长坪公路为陕西省的驿运支线之一,以第一、第五两个战区的军需品运输为主,兼运食盐、粮食、棉花。商洛专区境内设驿站四个,为黑龙口、商县、龙驹寨、商南等驿站。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7月,陕西省公路局制发《陕西省民众养路补充办法》。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春,日军一架飞机坠毁于冯家村,飞行员国威原治跳伞着陆后自杀。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8月25日,蒋介石手谕陕西省政府主席祝绍周,迅速勘修商县至白河等五条驮运道。
9月13日,陈诚电告祝绍周,立即勘估商县至安康、商县至白河大车道。
10月,陕西省公路管理局改为陕西省公路局。原由省建设厅主管的公路修建、改建工作,归省公路局管理。
陕西省政府颁发《严禁铁轮大车通行公路办法》。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陕西省公路局颁发《陕西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4月,中共陕西省委委员胡达明出席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8月,日本投降,全县人民集会庆祝胜利。
10月1日,国民政府通令全国,改车辆靠左行为靠右行。
冬,国民党县党部举行第一次选举,选出执委7人、监委3人。
12月,国民党宣传实行“宪政”,蓝田成立县参议会。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交通部公路总局制定《国道测量队组织规程》和《公路路线勘测工程》。
6月,陕西省公路局制发《省辖公路养护计划》。
同月,国民党为了反共防共,在各乡镇设置“情报员、递步哨、盘查站”,时称“三岗”。
8月10日,中共陕西省工委书记汪锋奉中共中央指示,抵达本县许家庙一带,接应中原突围部队。17日,在歪嘴崖秘密组建蓝田游击队。
9月5日,蓝洛支队第三大队在牛犊沟歼灭国民党保安七团,击毙其副团长邵国珍。
9月11日,陕西省主席祝绍周以房向离防匪不力,将其撤职查办,派军统特务田汉云代理蓝田县长。
9月26日,蓝洛支队回师灞龙庙,消灭国民党保安2团,缴获机枪4挺、步枪38支、子弹万余发,俘虏百余名。
9月29日,汪锋护送李先念、任质斌赴延安,途经青岗坪芋子沟。
9月下旬,中共蓝洛县委在青岗坪村成立,书记尹三省。
10月中旬,蓝洛县民主政府在青岗坪成立,王知德任县长。
同月,蓝洛支队在厚子镇石鼓山设伏,击溃绥靖公署武庭麟部。
11月下旬,国民军八十四旅二五〇、四〇三、二五一团,一四四师两个营,陕西省保安七团和洛南、蓝田两县的自卫大队,对许家庙、流峪、山王村、汤坊岭、灞龙庙、小寨等地进行清剿,先后烧毁170多户约500余间房屋。
12月初,国民党县政府执行“剿抚并重”的行动计划,以县长田汉云为首组成“慰问团”,到被剿地区进行“慰问”。
12月,陕西省公路局制发《征收汽车及人、畜力车养路费率表》。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长坪公路划为国道,整修改善工程仍由陕西省公路局代管。
3月,国民党进行“清乡”运动,大肆搜捕中共党员和游击队员,中共党员秦生文在灞源遭杀害。
10月,陕西省政府制发《陕西省沿公路各乡(镇)保甲协护公路桥梁办法》。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月,交通部公路总局公布《交通部公路总局公路勘测工作处理规程》,交通部公路总局第七公路管理局公布《养路须知》。
1月13日,共产党员胡达明在商县杨家斜麻地沟突围中壮烈牺牲。
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物价暴涨。
2至6月,蓝田县政府巧立“代购军粮”名目,向群众勒索巨款。
是年,国民政府举行大选,蓝田籍人李崇实当选为“国大代表”。
是年,县政府及乡镇、保甲,层层增加壮丁名额,壮丁价每名高达40石小麦,抓丁、买丁、卖丁之弊遍及乡里。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2日,陕西省公路局调整运价,拒收金圆券,改按银元计收运费。
5月20日,西安解放。
5月24日,人民解放军西安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贺龙任主任,贾拓夫、赵寿山、甘泗琪任副主任,下设交通组,派杨晓初到省公路局指导工作。国民党蓝田县长刘仲郊逃跑,县自卫团长卫玉山代理县长。
5月23日,县自卫团起义,蓝田和平解放。中共陕西省工委任命朱平为中共蓝田县委书记,陕甘宁边区政府派孙生贤任蓝田县长。
5月25日,一野六军十六师四十七团奉命于当日10时到达蓝田县城,自卫团及群众在南关列队欢迎。
5月27日,西安市军管会主任贺龙及贾拓夫、赵寿山、甘泗琪、赵伯平致电蓝田自卫团表示慰问。
同日,中共蓝田县委书记朱平到厚子镇,次日主持召开了中共蓝田县委第一次常委会。
5月28日,西安市军管会驻省公路局军代表李振华向全局所属签发第1号《训令》。宣布省公路局从此属于人民所有,要求全体职工各供原职,坚守岗位,为建设人民的新西安而努力工作。从此陕西省各地的交通工作受省公路局管理。
6月1日,蓝田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全称为陕甘宁边区蓝田县人民政府。
6月10日,县政府先后颁布了《令伪职员、流落本地的客籍贫民进行登记的通告》、《为巩固革命秩序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通知》和《保护名胜古迹、林木资源的布告》等政策法令;建立各区人民武装,进山剿匪,打击鹿原一带的残敌反扑;组织担架百余副,动员500余名劳力支援扶眉战役。
7月,蓝田县人民政府布告废除保甲制,将15个乡镇改为14个区和117个乡政府。
7月12日,商县解放,同年11月全区解放。陕西省人民政府商洛区专员公署成立,下设四科一办,由建设科主管交通业务。
7月18日,蓝田县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南山剿匪委员会,由王瑞昌、周斯瑞、齐振国、曹达汉等人组成,负责清剿南山吴泽明等匪徒。8月,吴匪被驱出县境,200余人弃暗投明。累计缴获各种枪支60余支。
是年,为了支援人民解放军西进南下,全县开展群众性的支前运动,送军粮23000石,出动担架292副,队员1260人,驮骡200余头,做军鞋45000双,代购枕木5000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略)
约115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蓝田猿人”,就在蓝田县境内公王岭一带繁衍生息,逐渐散居于灞河中下游地区。
新石器时代
约距今1万年左右,先民们在蓝田灞河、辋川河、焦汤河流域定居,制陶器,磨石器,养家畜,从母系氏族逐步向父系氏族过渡。蓝田有华胥氏、尊庐师陵、女娲氏谷遗址,史称“三皇旧居”。
商
商汤灭夏,建都亳,蓝田属骊山氏,史称商之西陲。其后属周,仍为传说中的雍州辖地。
西 周
周封弭氏于蓝田地,故称“弭”,为宗周之畿内地。这是有史以来,蓝田的最早得名。
商代末年,约公元前11世纪,楚氏族为商王所迫,由黄河流域向南迁徙,大部分族人沿许昌——南阳——襄樊通道进入江汉平原。另有鬻雄氏一支族民,由中原西投周文王;后又沿灞、丹通道,由蓝田南去,沿丹江而下,亦逐步进入江汉平原。后周武王伐纣时,居住在丹江沿侧的濮族人,曾派武装力量到关中参加伐纣联军。这是丹灞通道为人们所利用的较早记载。
公元前9世纪,周厉王元年,楚国派人来京师献龟背,经行武关道。
春 秋
秦宁公十二年(前704年)弭为荡氏所灭。秦宁公灭荡氏,弭改隶秦国,称“蓝”。蓝地有滋水(今灞水)。
秦穆公二十五年(前635年),秦出兵攻打鄀国(今河南省淅川县老城西境),至商密,首次用兵武关道。
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滋水更名为灞水。
秦穆公三十八年(前622年),秦军再次攻打都国,并占领其地。这次出兵,也是从武关道南去的。
秦康公十年(前611年),秦从武关道南出助楚灭庸(今湖北省竹山县)。
秦哀公三十一年(前506年),吴王阖闾联合唐、蔡两国伐楚,楚向秦求救。秦哀公派子蒲、子虎率兵车五百辆,由武关道前去救楚。
战 国
秦献公六年(前379年),秦始置蓝田县。
秦献公十七年(前368年),秦献公封其子向为“蓝田君”。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秦初以小邑为31县,割蓝田西北部置芷阳县。
秦孝公二十二年(前340年),商鞅被封以於、商之地十五邑为其食邑。这十五邑的赋税收入,沿丹灞通道运至咸阳,供商鞅享用。
秦惠王十三年(前312年),楚怀王发兵攻秦,秦使魏章、樗里疾、甘茂破楚师于丹阳,虏其将屈匄等70余人,斩首8万,取汉中地6百里;楚怀王率兵攻秦,会战于蓝田,楚败。
秦昭王十二年(前295年),秦兵于武关劫持楚怀王,拘于秦都咸阳。
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初置南阳郡。武关道成为秦都咸阳连接南阳郡的道路。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丞相吕不韦被封文信侯,管辖蓝田等12县。
秦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在蓝田建鼎湖宫、御羞苑。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分全国为36郡,蓝田隶内史郡。
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秦修驰道于全国,其东南方向驰道自咸阳,经蓝田,通武关,达襄阳。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始皇第二次出巡,由函谷关东出,经由武关道返回咸阳。
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始皇第五次出巡,由咸阳出发,经由武关道至南郡,然后顺长江而下,上会稽山,又北折至琅琊。七月死于沙丘平台,其尸体循直道归。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九月,刘邦军攻武关,秦相赵高遣将守峣关,刘邦用张良计,先遣人虚张旗鼓为疑兵,继派郦其食、陆贾游说秦将,诱之以利,欲使反戈,随即乘秦兵怠而进击,刘邦军绕峣关,越篑山,与秦兵战于蓝田以南,又战于县北,秦兵大败。十月,刘邦至霸上,秦王子婴降于轵亭,秦亡。
西 汉
高祖元年(前206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置塞国,分封司马欣为塞王,蓝田隶塞国。
高祖二年(前205年),关中大饥,人相食。是年汉更秦内史郡为渭南郡,蓝田属渭南郡。
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正月,太尉周亚夫东征吴楚,军至霸上,亚夫用赵涉庶谋,走蓝田,出武关,大破吴楚。
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临江王荣自杀,葬蓝田(即今罗李村西南燕子冢)。
建元三年(前138年),汉武帝广开上林苑,在白鹿原鲸鱼沟岸设长水校尉,掌管胡骑。
元狩五年(前118年),汉武帝养病于上林苑鼎湖宫。其宫后更名为鼎湖延寿宫。
居摄二年(7年),三辅23县豪族及人民纷纷起兵讨王莽,蓝田王猛之属皆数千人。
新朝王莽地皇四年(23年),绿林军一路由申屠健、李松率领,破武关,入长安,杀死王莽。王莽的头,经由武关道送至南阳,悬挂在南阳街头。
更始三年(25年),赤眉军樊崇、逄安率兵攻武关,至高陵后,与绿林军联合,攻入长安,绞死刘玄。
东 汉
建武元年(25年),置雍州,蓝田县隶雍州。是年,三辅大饥,人相食,时武安王延岑据蓝田。
建武二年(26年),武安王延岑据蓝田,十一月,邓禹自长安出兵攻击不克。翌年夏,延岑引张邯、任良攻冯异,为异所破,延岑出蓝田,自武关走南阳。
建武十五年(39年),省雍州,复置司隶,蓝田属司隶。
熹平六年(177年)秋,蓝田地震。大雨35日不绝,山洪溢流,淹没900多家,民房8000余所,300余人丧生。
建安十七年(212年)七月,马超余众梁兴部屯蓝田,魏将夏侯渊击平之。
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省司隶,复雍州,下辖京兆郡,蓝田隶之。
西 晋
太康元年(280年),蓝田地震,灞河起白云,三日乃灭。
永平元年(291年),建圣寿寺于杨孔寺(地名,今安村乡辖),为蓝田有史以来最早的寺院。
元康六年(296年),关中饥而疫。至次年,斗米万钱。第三年,民以饥馑慌乱流入汉中。
太安二年(303年),张昌作乱,晋惠帝诏河间王司马颙遣雍州刺史刘沉领州兵万人到西府,5千人自蓝田讨之,河间王抗命,而刘沉自领兵至蓝田,其众为河间王逼夺。
永安元年(304年),关中大饥,蓝田山竹林开花结米,民采以疗饥。
永嘉二年(308年),傅畅寄书阎鼎,劝阎奉秦王经据关中,阎鼎得书便欲诣洛,惧北道近河有抄截,遂奉秦王司马邺乘牛车自宛经武关西行,频遇山贼,士卒亡散,至蓝田,派人告雍州刺史贾匹,匹遣兵迎邺于长安。
永嘉四年(310年),灞河水冲出玉龟一件。
东 晋
永和十年,即前秦皇始四年(354年)二月,东晋桓温统步骑4万讨伐关中,别将(京兆太守薛珍等)攻上(商)洛,进击青泥。四月,前秦苻健遣子苻生、苻苌及弟苻雄等,率众数万屯峣柳愁思墩以拒桓温。接战,苻生杀桓温将应诞刘宏。温军力战,苻生众散。五月,苻健别使苻雄与桓冲再战于白鹿原,为桓冲所破,苻雄军驻霸上。六月军退。苻健军又坚壁清野,温军乏食迁关中及白鹿原3000余户南归。
太元十一年(386年),姚苌称帝于长安,国号秦,史称后秦。蓝田属后秦地。
义熙二年(406年)秋,杨武安乡侯蓝田康循,率白鹿原氏族数百家奔上洛(今商洛),太守宋林拒之。
后秦永和元年(416年),宋将军沈田子与顺阳太守傅宏之各领别军出武关,屯据青泥。后秦姚泓率军数万,掩至青泥与沈军战,不利,死万余。后秦上(商)洛太守逃走,退居蓝田。
东晋义熙十三年(417年),刘裕灭姚秦,关中复属东晋。九月,刘裕征关西民筑城于蓝田,南人思乡,故名蓝田城曰“思乡城”。冬闰月,建称夏国的匈奴赫连勃勃攻取长安,以青泥路为南师要冲,派抚军右长史王买德置游兵于蓝田。翌年十一月,赫连勃勃将王买德与晋军战于青泥,晋败。其宁朔将军傅宏之、辅国将军蒯思、义真司马毛修之被王买德俘获,赫连勃勃即皇帝位于霸上,改元昌武。
北 魏
太平真君七年(446年),魏并蓝田入灞城。
太和十一年(487年),复置蓝田县,划灞城、山北县部分地入蓝田县。
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冬,魏尚书令萧宝寅据关中,杀御史中卫郦道元,自称齐帝,派兵万人占据青泥,并诱动巴人图取上洛,泉介领兵掩袭,萧宝寅兵方退。
永安三年(530年),置蓝田郡,以韦彪为太守,辖山北、灞城、杜陵诸县。旋废郡复县。
建明二年(531年),封于谨为蓝田县公,食邑一千户。封赵善山为山北县伯,食邑五百户。赫连达进爵为蓝田县公。
西 魏
大统二年(536年),封王悦为蓝田县伯,食六百户,又进封山北县公。
北 周
天王元年(557年),割京兆之蓝田,置玉山、白鹿两县,又置蓝田郡以辖之。次年起移关于青泥故城侧,改名青泥关。
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将位于蓝田县东南九十八里的秦汉峣关(即今商州市黑龙口区牧护关乡)移徙于青泥故城(约今蓝田县城附近)南侧(约今蓝桥遗址附近),改曰青泥关。
建德二年(573年),省蓝田郡,复蓝田县。并废玉山、白鹿二县入蓝田。是年移治峣柳城(即今县城),改青泥关曰蓝田关。
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年),改峣关为蓝田关。
隋
开皇元年(581年),刘臻为蓝田县令,改灞水为滋水,蓝田隶属雍州。
开皇中(582~600年),悟真寺在蓝田建成,分上、下二寺,上寺名竹林寺,高僧净业居此。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将蓝田关移徙于秦汉峣关旧处唐称蓝田关或蓝关。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八月,左亲卫段伦娶李渊女,聚徒于蓝田,得万余人,遣使迎李渊。九月,李渊济河,屈突通自武关趋蓝田以援长安,尧君素将自武关趋蓝田,阻刘父靖军不得进。十一月,李渊入长安,立代王杨侑为皇帝,渊为大丞相,进封唐王。
唐
武德元年(618年),改京兆郡为雍州,蓝田县即为畿县。
武德二年(619年),分蓝田一部分另置白鹿县。
武德三年(620年),分蓝田一部分置玉山县,改白鹿县为宁民县。
贞观元年(627年),置关内道,废宁民、玉山二县并入蓝田县,蓝田隶关内道。
永淳元年(682年)五月,关中旱、蝗为灾,死者枕籍。是年,造万全宫于蓝田之东(今许庙镇一带)。次年,改万全宫为万全寺,武则天于此置僧。
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09年),襄州刺史崔湜在商州西境开山南新道。
景龙四年(710年),大旱,蓝田山竹开花结实。
开元十七年(729年)四月,地震,大风雷电,蓝田山摧百余步。
天宝十五年(756年),王维隐居辋川。
唐至德元年(756年)五月,安禄山兵攻南阳,虢王巨引兵出蓝田,以解南阳围。六月,唐王南逃,安禄山入长安。
公元763年,安禄山叛乱后,汴水、黄河、渭水漕运受阻,因而,唐代宗广德初年,“漕挽由汉沔至商山,达京师”。
唐广德元年(763年)十月,光禄卿殷仲卿率千人壁蓝田,选二百骑渡浐河,副元帅郭子仪使羽林大将军孙全诸将200骑出兵蓝田,全诸营军驻桓公堆,昼则击鼓张帜,夜则聚薪燃火,吐蕃疑惧,遁去。
大历六年(771年)四月,蓝田大地震,西原地陷。
唐德宗建中初年(780年),杨炎贬道州司户,至商州洛源驿,逢道州(在今湖南湘水上游)司户参军李全方挽运入秦。
唐建中四年(783年)十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被命东征,将兵五千至浐水,过长安,兵以食劣无偿赏哗,奉朱泚为主,唐德宗出奔奉天(今陕西乾县)。十一月,各道兵讨朱泚,先后至长安。神策兵马使尚可孤率三千人自武关来援,败于七盘。朱泚将仇敬忠遂取蓝田。翌年五月,尚可孤率兵与仇敬忠战于蓝田,大胜,斩仇敬忠,会军长安。
唐建中四年(783年),藩镇李希烈割据邓州,武关道受阻,修上津山路(约今商州市—山阳—漫川关公路路线)至商州。
德宗“诏商州,度上津路置管所”。
唐贞元二年(786年)十二月诏:“从上都(长安)至汴州(开封)为大路驿;从上都至荆南(商州驿路)为次路驿”。
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商州刺史李西华在加宽商州旧路的同时,于阻山涧处,别开偏路,以避水潦。由蓝田至内乡700余里。
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元稹贬掾江陵,三月十四日夜宿层峰驿(武关西第一驿)。
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树立的《唐新修驿路记》碑,记载了唐元和年间修路、建桥、置驿的事实。
元和八年(813年)十月,蓝田大雪,鼠雀多冻死,人亦有冻亡者。
元和九年(814年),诗人白居易来蓝田,游悟真寺、王顺山等,有诗作。
会昌五年(845年),奉敕铸钱。文曰:“开元通宝”,蓝田铸者,有“蓝”字在钱背穿右。
乾符六年(879年)三月,京师地震,有声如雷,蓝田山裂水涌。
唐中和三年(883年)二月,李克用大败黄巢兵于渭南梁田坡。三月,黄巢发兵三万扼守蓝田道。四月,李克用等诸镇兵大败黄巢,进入长安大掠。黄巢东入蓝田,循蓝田关东南进。
五 代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改京兆府为大安府,蓝田隶之。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十一月,改大安府为西京兆府,蓝田隶之。
同光三年(925年)七月至九月,蓝田阴雨75日。
后晋天福元年(936年),以西都为晋昌军节度使,管辖京兆府,蓝田隶之。
后汉乾祐元年(948年)三月,改晋昌军为永兴军。蓝田隶永兴军京兆府。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废非敕额寺院,蓝田寺院多被废。
北 宋
建隆三年(962年),陕西旱蝗蠲除租税,蓝田置义仓,至966年废。
至道二年(996年)九月,陕西大地震。是年,蓝田为次畿县,隶属陕西路京兆府。
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京西南路转运司调均州、邓州一带民夫3万人,途经商州路,往陕北鄜延路(今延安地区)运粮。
金
皇统六年(1146年),大旱,灞、浐河皆竭。
南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金国大将撤离喝攻散关和尚原受阻后,率主力东进,由商山路攻下商州;复经上津路攻金州,陷兴元府(汉中)。
金贞佑四年(1216年)十一月,蒙古军攻取潼关,金将阿鲁带退守蓝田设防。
金正大五年(1228年),完颜仲德于小关(今官上)及扇车回布防,以阻蒙古军。
金正大七年(1230年)六月,蒙古军攻破金京兆,十一月,又攻蓝关。
金正大八年(1231年)春,庆山奴弃京兆,退守蓝田,适鹰扬都尉大娄室运军器至白鹿原,路遇蒙古军,力战而死。四月,金将完颜陈和尚(名彝,字左良)与蒙古苏不特大战于蓝田倒回峪,大胜之。翌年正月,完颜陈和尚与蒙古军再战于三峰山,败走均州。九月,工部尚书、参知政事、陕州行省完颜仲德,提孤军千人,历秦州至蓝田,出商、邓,闯关百死,撷果菜为食,后入汴京。
元
蒙古至元七年(1270年),改京兆为安西路,蓝田隶之。
皇庆元年(1312年),改安西路为奉元路,蓝田属奉元路。
至正十二年(1352年)开义谷道,由长安经柞水、镇安达于金州,以转运粮食。
至正十七年(1357年)二月,红巾军陷商州,夺七盘,进蓝田,直至霸上,元将察罕帖木儿率兵五千迎战,红巾军进入南山。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张良弼引兵出南山义峪驻蓝田,受节制于察罕帖木儿,结营于鹿台。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张良弼出南山义峪蓝田,扩廓帖木儿将歹驴等驻兵蓝田七盘。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扩廓帖木儿将歹驴等驻军蓝田七盘。
明
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明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蓝田县隶之。
成化十九年(1483年),刘震任蓝田知县,修建宋四献词,至弘治中改云阁书院。
弘治十八年(1505年),知县任文献与邑人荣察等纂修《蓝田县志》。
嘉靖元年(1522年),王科任蓝田知县,劝课农桑,振兴学校,扩建城廓。是年,凿青泥坊渠,引土胶河水入城中,民享田园之利。并移城隍庙于城治东南隅。
嘉靖初年(1522年),抚治商洛道郗元洪修商州西侧说法洞栈道。
嘉靖七年(1528年)八月初,有流星下坠,大如拳,落地而散。八月十六日大火,烧民房50余间。是年大饥。
嘉靖二十年(1541年),吉大来知蓝田。于城墙西南隅开辟水门。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大旱,秦岭竹子开花结籽,饥民采以充饥。十二月二十三日(1556年1月23日)地大震,震中华县、蓝田房廨倾倒,压死男女无数,其余震至第二年正月始止。至四月又震一次,官免夏税。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明秦藩王朱怀埢改建蓝渚庵为水陆庵,大兴壁塑并奉之为家佛祀。1567年,朱敬溶重建,1602年朱谊漶又重建。
隆庆元年(1567年)十二月,地震,房屋树木多倒。
隆庆四年(1570年)六月,地震,雨雹,河溢、地陷。翌年五月二十五日,蓝田白鹿原上的聚贤坊出现龙卷风一次,未成灾。
万历、天启年间(1573~1661年),丹江航运达于极盛,形成了龙驹寨港埠的繁荣。州志记载:“康衢数里,巨屋千家。鸡鸣多未寝之人,午夜有可求之市。是以百艇联樯,千蹄接踵,熙熙攘攘”。
万历八年(1580年),重修祝国寺于篑山。
万历十六年(1588年),大饥,汤峪民采白绿二色石磨面充饥。
万历二十年(1592年),灞河水溢,冲毁民舍。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河南卢氏人王邦才任知县。二月,御马监监丞梁永征收名马货物税,于额外增毫数倍,蓝田等7关,岁得10万。是年七月地震,大雨如注,昼夜10日,土窑皆陷。
同年,东乡柳庄村(今邵寨村)村民合资创修“约亭”并铸乡约钟一口,铭宋吕氏《乡约》于其上,以正乡俗。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沈国华为知县,摹辋川图刻石,并重修《蓝田县志》4卷。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蟋蟀成灾,食禾殆尽。翌年春大饥。六月十六日,飞蝗蔽天,幸次日大雨如注,蝗多死,蓝田告灾请赈而未可。
同年,商州知州王邦俊又修五鬼窑至说法洞栈道2里许。
崇祯元年(1628年),白鹿原绛村一带降雨中有怪物,似豌豆,磨之如粉。
崇祯七年(1634年),三月大旱,人相食。五月,李自成、刘宗敏义军出南山,自白鹿原至县,其别部入大峪,饥民应之者甚众。七月,洪承畴率官兵入蓝田,义军东走辋峪。洪承畴驻县月余,兵荒交至,民不堪命。官兵欲从山后间道进击,义军闻讯而夜走商洛。翌年八月,张献忠由蓝田走卢氏。
崇祯十年(1637年)正月,孙传庭发兵蓝田,其兵躁叛据城,县署、察院、城楼、民间房屋,烧毁无数。后河南马进忠义军复入蓝田,叛兵与之合。
崇祯十四年(1641年),蓝田大饥馑,民相食。
崇祯十七年(1644年),蓝田李自成称王于西安,国号大顺,建元永昌,其别部攻破蓝田。
清
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清兵破潼关入西安,李自成经蓝田走襄阳。
顺治三年(1646年),明将贺汝珍攻西安,大败,残兵过蓝田,清肃亲王豪格领兵过蓝田,南攻四川。
顺治六年(1649年),起义军残部俗称“杆子兵”据南山伺机攻县城。三月,乡兵出战“杆子兵”不胜。四月叛,寻平之。
顺治十四年(1657年)八月,飞蝗食禾。
顺治十六年(1659年),郭显贤知蓝田,与周良翰等同修县志。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将襄州仓米20万石,由丹江运至龙驹寨,再陆转西安府,以赈关中饥荒。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将湖广、荆州等处米仓10万石,由襄阳水运至龙驹寨,再陆转西安,以赈恤灾民。
雍正三年(1725年),李元升任知县,有政声。组织纂修《蓝田县志》。至雍正八年(1730年)修成。
雍正十一年(1733年),陕西巡抚史贻直,奏准豫、楚二省各拨仓米10万石,运至陕西救灾。楚米4.5万石,用船1500艘由襄阳先后运至龙驹寨,再陆转西安,减价平粜,或借给穷民。
乾隆二年(1737年)商州歉收,谷价昂贵。为了平抑粮价,解救灾民,在淅川县李官桥、邓州等地采购粟米1800余石,由丹江水路直运商州城,开厂平粜。
乾隆十年(1745年),陕西巡抚陈弘谋,捐银2000两,委商南县典史张恒监修由胭脂关至蓝田七盘岭一段道路。凿山锻石,化险为夷,驮轿通行,商旅无阻,时人呼曰“陈公路”。牧护关秦岭东侧山下今尚存有石刻。
乾隆十三年(1748年),蒋文祚捐俸并募银480余两,由王统领工,修复火烧寨至蓝商接界处一段大道,又以余银分诸典商营息,以资经常维修之费。
乾隆十七年(1752年),动帑银8598两,以工代赈,重修县城。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商州知州罗文思捐俸银480两,修商州城东40里的铜佛龛碥路,后人刻石留念,称“罗公碥路”。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创建普化桥。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知县高昱与邑人纂修《蓝田县志》,未付梓。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知县马学赐以高昱《蓝田县志》稿未付梓,而又增补8年事,集资刊行。是年,重整玉山书院。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白莲教头聂杰人等起事于湖北枝江、宜都一带,其后不断发展,很快遍及湖北、河南、四川、陕西四省毗连地区。冬,其一部出流峪,烧穆家堰、大小寨等,另一部出汤峪,烧侯官寨等村。乡勇出抗,败亡数百人。
嘉庆二年(1797年),提督杨遇春率师入蓝田,进击白莲教,驻营城南。白莲教徒循入南山。
嘉庆三年(1798年)白莲教李全率部又入蓝田,额勒登保领兵截击,后又败白莲教高均德部于蓝田两岔河口。
嘉庆五年(1800年),商州道上西口商号驮运货物的驮骡达200余头。
嘉庆七年(1802年),知县徐双柱查田均税,改按里分粮为按地亩分粮。
道光十四年(1834年)二月,胡元瑛知蓝田,移辋川图石刻22方于报功祠内。
道光十五年(1835年)六月,山水爆发,冲没冯林寨、林家河等村民舍数百所。是年,县令胡元瑛倡捐一千二百金,修县城北门城楼并砖墙170丈,工未果而停。秋又捐二千金,共募捐一万八千余金,以分段兴城,又因灾而停。
道光十六年(1836年)春,大饥,斗米值钱二千四百文,乡民多取榆皮充饥。
道光十九年(1839年),知县胡元瑛组织纂修《蓝田县志》,两年成书。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大旱,禾苗枯死,粮价腾涌。当年,天主教传教士方启升任陕西省主教,赴商州途经蓝田,曾在县东莲花池至普化镇一带传教。
咸丰五年(1855年),方奎炯知蓝田,檄调西北大兵南剿太平军,官兵所到,兵差络绎,强夺牲畜,勒索民财,方令又不得以身犯难,卫护居民。
同年,驻陕清军南剿太平军,道出蓝田。
咸丰八年(1858年),蝗自东方来,其飞蔽日,食禾皆尽。
同治元年(1862年)四月一日,太平天国启王马融和扶王陈得才率众数十万自河南入商洛,出大峪至引驾回,四月二十八日入蓝田县境,二十二日出厚子镇,攻克渭南城。五月初,同华回民起义,十二日本县西寨、大亮、黑沟、草坪、嘴头等村回民响应。
同治二年(1863年)正月十九日,回军与乡团众在十里铺河相遇,白刃交战,死者400余人。
同治三年(1864年),大饥,粮价腾贵,斗米值三千文。
同治四年(1865年),美国人来蓝田传基督教,此为蓝田有基督教之始。
同治五年(1866年),捻军张宗禹部十一月十日入蓝田县境,散居红河至十里铺一带,十一月十九日统兵官萧何率官兵出七盘,与捻军激战于帝君庙,伤亡19人。十一月二十一日,刘厚基率兵出流峪,与捻军战,不利,夜逃至县内。二十六日,捻军徙东乡东岳庙河至许家庙一带。十二月初二日,捻军自厚子镇北出至渭南境,萧何亦尾追而东,张宗禹部复出浐河以西,萧何再出七盘与张战,结果捻军大破刘厚基于灞桥,围指西安。
同治六年(1867年),统兵官萧何以抚标兵驻防蓝田。七月,帮办军务刘典兵亦止蓝田,驻防城东张家庄、孙家庄等地。其后至光绪初,十余年间,驻防兵部络绎不绝。虽无战事,而民间惊扰于兵荒,时有“贼梳兵蓖”之叹。
同治七年(1868年)三月,大饥,斗米值钱六千文。
同治十至十一年(1871~1872年),畜大疫,百里内牛畜殆尽。
光绪元年(1875年),《蓝田县志》(史称“吕志”)修成,共六册。
光绪三年(1877年),大饥,斗米值钱六千文,民甚饥,树皮菜根剥食殆尽,而知县陈熊致函上宪谓蓝田无灾,反以常平仓粮调拨临潼,民人不平,邑民冯克治等挡粮遭上仓委员查办,后因三里镇有食人案发,冯案乃得解。
光绪四年(1878年)二月,饥,斗麦值大钱七千,灾民饿死无数。三月大疫,死者枕籍。治城之内,烟户及客民,每日死者不下十余口。六月,大水,平地深三尺。十三日寅时地震。
光绪八年(1882年),建义仓4所——普化镇仓、焦岱镇仓、孟村镇仓、洩湖镇仓。
光绪十六年(1890年)冬,大雪,石榴等木均冻死。是年重修白龙桥、故京桥和毓仙桥。
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修县城。初架西安至武昌电话线,由新街入境,至新店入商州境,此为蓝田有电话线之始。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在县城南街设立基督教堂。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偕光绪皇帝逃至西安,今荆襄一带的财赋、粮食由丹江运至龙驹寨,再陆转西安府,供西太后及百官享用。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大饥疫,连村毗屋,病者相望,朝廷诏令拨湖北糙米赈救。时吴树棻充南路转运使,蓝田设转运局三,一在蓝桥,一在火烧寨,一在洩湖,沿途居民以工代赈负载搬运。是年冬多鼠,大小成群,公然昼行,咬人发辫,伤人肌肤及六畜时有发生。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春,重修县城。四月,蓝田初设邮寄代办所于山西会馆。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立蓝田警察局。
宣统三年(1911年)九月,陕西常备军起义,蓝田哥老会及同盟会人士余成龙、李胜山、杨仁天积极活动,于十月二十三日晚率众人起义,占领县署,捉拿知县王溶,宣布新政权成立,并成立自卫营,余成龙、张宏基自任管带。但由于王溶投机,加之义军内部分歧,王溶仍留任知县。王遂与官绅富户勾结,诬告余成龙,省哥老会派邱占彪、雷战彪来县,在县北关处死余成龙,将自卫营调回西安收编,部分遣散回家。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蓝田改县署十房为三科,分四乡为五区,各区设自治会,县办自治讲习所。
民国二年(1913年),设临时县议会,蓝田重修东门城楼及四周城墙。
民国三年(1914年),河南农民起义领袖白朗率部由商县入蓝田,陕西都督张凤翙率部驻蓝防堵。白朗连挫陕军,出大峪西去。
民国四年(1915年),县署逼印旧契苛刻,东乡坊岭一带农民在贺德武领导下掀起缴农具运动。四乡居民响应,蜂拥围县城交农器,烧毁乡间印契绅房屋多家。
是年,北街建基督堂,从此县城有“南堂”“北堂”之称。
民国七年(1918年)四月,靖国军叛部樊钟秀攻破蓝田县城,大肆抢掠。翌日,入山去商县,四月初,樊部马端旺营从商县入蓝田,驻葛牌镇,杀人放火奸淫掳掠。二十一日,马营复攻蓝田县城,守军张海青守城一昼夜,终因弹绝城破,伤民百余人。马营驻县月余,商号被劫一空,居民门窗无一幸存,时有“跑马二营”之称,后被镇嵩军刘镇华收编,调往渭南北。
民国八年(1919年),因县城东北一隅地势高险,不易防守,在卞家堡后筑土城一座,名为新城。
民国九年(1920年)七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蓝田籍学生田伯荫返回蓝田,与刘子南、胡子祺等在孟村街成立勉学会,学习《共进》刊物,传播马克思主义。
民国十二年(1923年),改长潼汽车局为陕西省道局,负责全省公路的修建工作。陕西省省长指令核准《修治省道计划大纲》,所列东支路:由长安经蓝田、商县、龙驹寨至商南,达河南淅川县界,定名为长南支路;南支路:由长安经柞水、镇安、旬阳、安康,达四川巫溪县界,定名为长镇支路。
民国十三年(1924年),河南人张云任县知事,一年预征田赋3次,各乡粮总、里甲乘机行贿,中饱私囊,款数倍加,民不堪苦。
民国十五年(1926年),刘振华围省城8月之久,后方司令部设在蓝田,驻军两个旅,由县供给军需粮秣,溃退时所过村堡,俱遭烧杀抢掠,被劫最重者,南区水泉子等十三村,死亡58人,伤6人,烧房35间;东去许庙一带,伤亡7人,烧房45间;南区铁索桥伤亡3人,烧房9间;北区贺家岭、南湾伤亡2人;中区新庄村亡1人。其惨状目不忍睹。八月,共产党员张含辉、侯德普受西安地委派遣,发动群众,捣毁镇嵩军设在狄寨的粮台。
十一月二十八日,镇嵩军一部败退进蓝境,途经许家庙、流峪一带,被山王村猎户头领王兴槐聚众截击缴获武装。
民国十六年(1927年),陕西省政府设建设厅,主管公路修建、养护工作。
是年5月,国民军南路总司令岳维峻统八路李云龙及十一路卫定一部数万人,在县城集合待命东发。其五十六军冯毓东初驻北乡,至12月经东乡入山。每日支应麦豆约数百石,其私取于民者不计其数。
民国十六年(1927年)元月,山王村农民协会暨农民自卫团建立,至7月,相继建立农民协会及8个区和34个村基层农民协会。
4月,侯德普、陈子敬等在郗家河村组建中国共产党蓝田支部。
5月,国民军南部总司令岳维峻率部数万人驻县。至12月入山,本县日支麦、豆数百石。
11月,国民军第二集团军许权中混成旅驻蓝渭交界一带。
民国十七年(1928年),十二路军陈发荣、党海楼师赵子建、康子定旅驻县。
是年5月,许家庙自卫团团长尹耕莘带武装参加渭华起义。6月,许权中、杨晓初带领工农革命军百余人进驻许家庙。7月,刘志丹与许权中在许家庙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将工农革命军与许家庙自卫营合编。
民国十八年(1928年),旱灾,麦无收,粮价每斗7至8元。民以树皮、菜根充饥,县设粥厂,赈济灾民,而县长董有声媚上,勒派麦万余石、大洋数万元,严催解齐,逼死粮总花户数十名。
华洋义赈会拨款,以工代赈,创修蓝商车道。
冬,大雪连绵,蓝田雪积尺余厚,数月未消,其后奇寒,竹木多被冻死。唯秦岭竹结实如米,可以充饥,次年竹枯。
民国十九年(1930年)元月,屈光奉省委指示回县,与杨珊、杨森、林子屏等建立中共蓝田特别支部。
夏,蝗虫成灾,禾苗被食殆尽。
东路游击姚振乾驻县,9月政变,姚在省被戮,部下哗变,巷战城内,旋被改编。
8月,成立陕西省公路局;各县设立建设局,主管公路修建、养护业务。编制《陕西省公路七年筹划》。路线表列一等干线:西荆路,西安至荆紫关352.5公里;二等支路,商县至洵阳260公里。省政府发布命令,定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包括公路植行道树。
9月8日,中共蓝田特支组织发动“蓝桥暴动”。
民国二十年(1931年)7月,大雨数日,油坊街、红河一带平地水深数尺,冲倒民房,伤害民命甚多。
同月,县东烟粉台十多数村农民数千人持龙旗、大刀、长矛包围团匪秦培基,匪以火枪镇压。
是年,国民党实行“烟亩变价税”搜刮民财,省派禁烟委员杨俊茹来县勘查烟苗地亩。上年,全县种烟3300亩,本年烟苗实有所减,而县长罗锦伙同杨俊茹强行按3万亩摊派款项,地方人士极力反对都无效,烟民苦不堪言。
11月,蓝田学生抗日救国总会成立。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改陕西省公路局为陕西省汽车管理局,负责汽车营运业务。公路修建、改建及养护业务,由建设厅主管。
夏大旱。7月,本县霍乱流行(群众时称虎疫拉),死亡5700余人,北侯村、白家坪死人过半,断炊绝户者不在少数。
11月下旬,徐向前、陈昌浩率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宿营塘子街,宣传群众,开展斗争,国民党中央派刘茂恩、肖之楚两个师出七盘,绕鹿原尾随追击。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5月,红二十六军二团在代政委汪锋和军长王世泰、参谋长刘志丹率领下,由临潼至许家庙,国民党十七路军王俊率部尾追。
10月,颁布《陕西省建设厅公路测量队组织大纲》。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陕西省汽车运输管理局拟具《雨期雨后汽车行驶公路暂行办法》。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到商县设绥靖公署,命陆军四十二师冯钦哉部驻县。
2月2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率部来蓝田,歼灭驻葛牌镇郑效仁民团一分队,活捉民团分队长宁平安,建立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主席田银斗,委员张步赢、杨印堂、王景云,颁布《关于商业政策问题》的布告。
3月,西荆公路(西安—荆紫关)开始测设并招标修建。12月底,修通西安豁口至蓝田一段;接着修建蓝田至商县、龙驹寨一段。
4月,中共鄂豫陕省委在葛牌镇召开扩大会议。
西京筹委会投资修建西安至汤峪路,时称“西京风景路”。
5月,蓝田县境内140公里8条电话线路架设竣工,电报局开始营业。
同月,国民军四十二师一一六旅旅长柳彦彪带两个团进攻葛牌,被红军歼灭5个营。
7月13日,红二十五军出西采峪到焦岱镇,歼灭岳耀堂保安团,缴获枪支30余支,捉拿了焦岱畜税局局长徐明山等人,将其押至长安子午镇处决。
8月,红军北上,留300多名战士组织成红七十四师,在豫陕特委书记郑位三领导下坚持游击战争。
12月25日,中共蓝田地下党在西原孟村一带成立地方革命武装游击队。
是年,牛兆濂在邵泽南、阎茂三协助下,纂成《续修蓝田县志》。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西荆公路大体竣工,由西安通至西坪镇。
6月6日,在蓝田县举行通车典礼。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省建设厅厅长雷保华亲自参加,并驱车巡视至龙驹寨后返回西安(龙驹寨以东,道路泥泞,行车困难)。
7月15日,西荆公路正式交付使用,开行客运班车。西安的敬乐等14家私营汽车行,联合承包了该线路的客、货运输业务。省公路局设站管理。
当年出版的《陕西省水利月刊》第四期记载称,丹江全年可通航,上水运煤油、瓷器、丝货,下水运药材、核桃等山货。
改陕西省汽车管理局为陕西省公路局。
8月中旬,红七十四师一团在张家坪乡李家坪村,处决由西安赴商县上任的国民党第四行政区少将督察专员汤有光。
12月,红七十四师进军灞龙庙,按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指示,将部队改编为南路抗日军。
陕西省公路管理局制发《西荆公路临时工程处施工细则》。
12月12日,发生“西安事变”,各路客、货汽车停驶。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月5日,蓝田县抗日救国会成立,西原一带建立“保甲队”。
1月28日,在西关召开万人群众大会,纪念淞沪抗战5周年。王炳南、许权中、汪锋、赵伯平陪同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和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出席会议。许权中与史沫特莱与会讲话。大会发表了《宣言》和《告蓝田各界人民书》。
3月,抗日义勇队随十五军团开赴礼泉县赤桑镇驻防。
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军事当局命令陕西、河南两省修建“黑灵公路”(商县黑龙口—河南灵宝)。陕西省建设厅于同年11月26日在洛南县成立商洛公路工务所,负责商县、洛南境内一段公路的测设、施工。工务所由袁昶旭任总工程司,何国熊任副总工程司。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3月,修通商潼公路(商县—潼关)洪门河、洛南、石坡段。
7月,陕西省公路管理局转发《陕西省建设厅督促各县政府组织民众养路队协助路工队养路暂行办法》。
夏季,西荆公路127至132公里间,路基被洪水冲毁三处,长1.2公里。西荆公路改善工程处予以修复。
8月,中共地下党员穆志贤被国民党驻商洛新—师师长谢辅三部下赵玉清杀害。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月,西北行辕主任程潜通知陕西、河南两省,即速修建洛南通往河南卢氏县的公路,从洪门河与长坪公路衔接,因称“洪箭公路”(商县洪门河—洛南、卢氏接界处的箭杆岭)。
该年秋季,洪水成灾,武关河、清油河上两座永久性公路大桥被冲毁。
12月,“西荆公路”改称“长坪公路”。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0月,陕西省政府决定成立陕西省驿运管理处。
民国三十年(1941年)前后,商县城关的魏老五、王伯勋和沙河子的郭建兴、商镇的李玉海、黑龙口的吴汉华等5人,各有汽车一辆,参加公路汽车营运。
西安—商县间客运班车,每周对开一次。
9月,陕西省公路管理局制发《各公路扫除积雪暂行办法》。
为解决战时军需物资运输,停废20余年的驿运再度兴起。长坪公路为陕西省的驿运支线之一,以第一、第五两个战区的军需品运输为主,兼运食盐、粮食、棉花。商洛专区境内设驿站四个,为黑龙口、商县、龙驹寨、商南等驿站。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7月,陕西省公路局制发《陕西省民众养路补充办法》。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春,日军一架飞机坠毁于冯家村,飞行员国威原治跳伞着陆后自杀。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8月25日,蒋介石手谕陕西省政府主席祝绍周,迅速勘修商县至白河等五条驮运道。
9月13日,陈诚电告祝绍周,立即勘估商县至安康、商县至白河大车道。
10月,陕西省公路管理局改为陕西省公路局。原由省建设厅主管的公路修建、改建工作,归省公路局管理。
陕西省政府颁发《严禁铁轮大车通行公路办法》。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陕西省公路局颁发《陕西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4月,中共陕西省委委员胡达明出席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8月,日本投降,全县人民集会庆祝胜利。
10月1日,国民政府通令全国,改车辆靠左行为靠右行。
冬,国民党县党部举行第一次选举,选出执委7人、监委3人。
12月,国民党宣传实行“宪政”,蓝田成立县参议会。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交通部公路总局制定《国道测量队组织规程》和《公路路线勘测工程》。
6月,陕西省公路局制发《省辖公路养护计划》。
同月,国民党为了反共防共,在各乡镇设置“情报员、递步哨、盘查站”,时称“三岗”。
8月10日,中共陕西省工委书记汪锋奉中共中央指示,抵达本县许家庙一带,接应中原突围部队。17日,在歪嘴崖秘密组建蓝田游击队。
9月5日,蓝洛支队第三大队在牛犊沟歼灭国民党保安七团,击毙其副团长邵国珍。
9月11日,陕西省主席祝绍周以房向离防匪不力,将其撤职查办,派军统特务田汉云代理蓝田县长。
9月26日,蓝洛支队回师灞龙庙,消灭国民党保安2团,缴获机枪4挺、步枪38支、子弹万余发,俘虏百余名。
9月29日,汪锋护送李先念、任质斌赴延安,途经青岗坪芋子沟。
9月下旬,中共蓝洛县委在青岗坪村成立,书记尹三省。
10月中旬,蓝洛县民主政府在青岗坪成立,王知德任县长。
同月,蓝洛支队在厚子镇石鼓山设伏,击溃绥靖公署武庭麟部。
11月下旬,国民军八十四旅二五〇、四〇三、二五一团,一四四师两个营,陕西省保安七团和洛南、蓝田两县的自卫大队,对许家庙、流峪、山王村、汤坊岭、灞龙庙、小寨等地进行清剿,先后烧毁170多户约500余间房屋。
12月初,国民党县政府执行“剿抚并重”的行动计划,以县长田汉云为首组成“慰问团”,到被剿地区进行“慰问”。
12月,陕西省公路局制发《征收汽车及人、畜力车养路费率表》。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长坪公路划为国道,整修改善工程仍由陕西省公路局代管。
3月,国民党进行“清乡”运动,大肆搜捕中共党员和游击队员,中共党员秦生文在灞源遭杀害。
10月,陕西省政府制发《陕西省沿公路各乡(镇)保甲协护公路桥梁办法》。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月,交通部公路总局公布《交通部公路总局公路勘测工作处理规程》,交通部公路总局第七公路管理局公布《养路须知》。
1月13日,共产党员胡达明在商县杨家斜麻地沟突围中壮烈牺牲。
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物价暴涨。
2至6月,蓝田县政府巧立“代购军粮”名目,向群众勒索巨款。
是年,国民政府举行大选,蓝田籍人李崇实当选为“国大代表”。
是年,县政府及乡镇、保甲,层层增加壮丁名额,壮丁价每名高达40石小麦,抓丁、买丁、卖丁之弊遍及乡里。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2日,陕西省公路局调整运价,拒收金圆券,改按银元计收运费。
5月20日,西安解放。
5月24日,人民解放军西安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贺龙任主任,贾拓夫、赵寿山、甘泗琪任副主任,下设交通组,派杨晓初到省公路局指导工作。国民党蓝田县长刘仲郊逃跑,县自卫团长卫玉山代理县长。
5月23日,县自卫团起义,蓝田和平解放。中共陕西省工委任命朱平为中共蓝田县委书记,陕甘宁边区政府派孙生贤任蓝田县长。
5月25日,一野六军十六师四十七团奉命于当日10时到达蓝田县城,自卫团及群众在南关列队欢迎。
5月27日,西安市军管会主任贺龙及贾拓夫、赵寿山、甘泗琪、赵伯平致电蓝田自卫团表示慰问。
同日,中共蓝田县委书记朱平到厚子镇,次日主持召开了中共蓝田县委第一次常委会。
5月28日,西安市军管会驻省公路局军代表李振华向全局所属签发第1号《训令》。宣布省公路局从此属于人民所有,要求全体职工各供原职,坚守岗位,为建设人民的新西安而努力工作。从此陕西省各地的交通工作受省公路局管理。
6月1日,蓝田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全称为陕甘宁边区蓝田县人民政府。
6月10日,县政府先后颁布了《令伪职员、流落本地的客籍贫民进行登记的通告》、《为巩固革命秩序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通知》和《保护名胜古迹、林木资源的布告》等政策法令;建立各区人民武装,进山剿匪,打击鹿原一带的残敌反扑;组织担架百余副,动员500余名劳力支援扶眉战役。
7月,蓝田县人民政府布告废除保甲制,将15个乡镇改为14个区和117个乡政府。
7月12日,商县解放,同年11月全区解放。陕西省人民政府商洛区专员公署成立,下设四科一办,由建设科主管交通业务。
7月18日,蓝田县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南山剿匪委员会,由王瑞昌、周斯瑞、齐振国、曹达汉等人组成,负责清剿南山吴泽明等匪徒。8月,吴匪被驱出县境,200余人弃暗投明。累计缴获各种枪支60余支。
是年,为了支援人民解放军西进南下,全县开展群众性的支前运动,送军粮23000石,出动担架292副,队员1260人,驮骡200余头,做军鞋45000双,代购枕木5000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