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上一记录] |
后 记


岁月倥偬,似乎只是一眨眼,已进入了人生的秋季,站在这初秋时节回首过往,一切都缥缈如烟,被岁月的风吹淡吹散。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人生中有两个难以忘怀,一个是头上的星空,一个是胸中的信念。”我一生中也有一个长期萦绕在心头,一直折磨着我的挥之不去的情结,那就是对地跨黄河长江两域,景融秦雄楚秀,绵延于秦岭山中的蓝关古道那一往情深的执著之情。天命年过后,这种惦念情结更是剪不断、理还乱,似乎愈演愈烈,探索古道的念想更是与日俱增……
我的先辈是鄂人,原籍湖北老河口市,父辈又于抗战中流落到陕西蓝田,我的母舅家亦在岭南商州黑龙口镇,因此,幼年时我常随父母归宁或回乡探祖,多次途经蓝关古道。这条介于商蓝之间、东达豫楚的吭喉之地,道路沿途尽是攒峰绕壑、盘曲奥险之地。两侧悬峭千丈,头上有白云盖顶,山上有古藤倒挂,苍柏镶嵌,青松掩映,铁木寒立,绿荫蔽目。古道以雄险深幽、清丽翠秀的旖旎景色不断地吸引着行旅者的眼球。还有蜿蜒于峭壁之间、在悬岩上打眼栽桩架木成栈的古栈道,尽管如今仅剩下的已是断木残桩和沿水横列的栈道石窟,然而,古道显示出的沉雄大气、古老沧桑,仍给人的心灵以强烈的冲击与震撼。
蓝关古道作为历史的载体,汇聚了太多的历史风云,它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之路。在“文革”中的大串连中,我们几乎是怀着朝圣的心态,一步一步地走完了这条古道。尽管那仅仅是狂热岁月中一次浮光掠影的匆匆之旅,然而古道那深厚的人文积淀,仍然给我们留下了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象。
后来,在千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潮流中,我作为大潮中的一朵浪花,也融入了农村广阔天地之中。在那满身泥巴、物质匮乏、凄冷贫瘠的岁月中,青春的单调与艰苦,精神生活的空虚与无奈,使知青常常彼此传阅着一些手抄本,补充着精神生活的贫瘠。在青春消磨同满手老茧的农民摸爬滚打的日子里,我们一边用汗水浸润着贫瘠的黄土地,一边同周围耳鬓厮磨的农民,成为了生活的挚友。他们同我们一样都是芸芸众生,像河里的泥沙,顺着潮流而移走。然而,这些同黄土一样平凡而质朴的农民,他们的记忆中所迸发出的民族精神和智慧的灵光,却是那样的璀璨,像积存多年的陈年老酒,是那样清醇醉人;又像历史风雨沉积的窖水,一旦拨去漂浮在水面的残枝败叶,便看到水的清凉来。我们正是在不断地和农民的交流中,从他们几辈人的口中,了解了有关古道更多的过去,还有曾经发生在古道上,那渐行渐远已湮没的历史风烟。那些面色黝黑、双手老茧的农民兄弟,如数家珍般告诉我们陕西人为之自豪的中条山抗战。他们讲:“咱数万陕西愣娃正是从这条古道上了中山条战场。”也正是咱老陕子弟兵的血肉之躯,挡住了小日本东入关中的路。一位参加过中条山抗战的老兵告诉我:“当年在中条山血战中,部队弹尽粮绝,被日寇四面围困,面临绝境。许多士兵吼着‘两狼山战胡儿……’的秦腔,跳入了滚滚黄河的波涛之中,宁死不做俘虏。”他们这种气吞山河、慷慨赴死的英雄情结,后来成为抗日战场的一座丰碑,中条山也成为了陕西人心目中的圣山,蓝关古道亦作为军事通道、经济通道,同中条山一道被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史册之中。
后来,工作之后,我做了地方志编辑和组织史主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那埋藏于历史深处的民族秘史和更多的有关古道的历史资料。尽管逝去的历史已是铅华洗尽、风烟散去,然而,那一件件、一桩桩浸透着历史风烟的人文遗存,仍使人怦然心动。诸侯攻城夺隘、将军披坚执锐、秦楚交战武关、宋金鏖战商州、李自成八出八进商洛山、徐海东血战庾家河……这一幅幅壮丽的历史画卷仿佛仍历历在目。还有那在历史的天空中,群星闪烁,放射最耀眼光芒的文化名人,如张九龄、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韩愈、元稹、李商隐、温庭筠、杜牧、王禹偁……都有名垂千古的诗文传世,他们这些文坛巨子将古道的长空渲染得无比绚丽多姿。
以上这些人文资料,仿佛这些文化巨子正用深邃的目光注视着我。我想这是历史向我们这一代人讨还的“文债”,应该是出一部有关古道的册子的时候了。作家余秋雨说过:“一种记忆被唤醒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事情。文学的魅力是把昨天、今天和明天连在一起,不是靠现成收获的结论,而是靠永远的悬念。……文字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在一个永远找不到答案的领域里来体验世界的神秘、人生的壮阔,来体验我们祖先共同的苦恼惊慌、共同的精神连接。”有了这样的念头,我开始搜集有关古道的资料,然而真正干起来才感到梗短汲深,力不从心。这是一个漫长的文字之旅,伫立在古道历史的标点前,心随目光一起投射在古道的每一寸土地上,看着它抛洒出的千年神秘。然而,资料奇缺,无米之炊实在让人不知所措。贾平凹说过一段话:“文字是真情实感的艺术,这里没有做作,没有扭捏。是酒,就应该表现它的醇香;是茶,就应该表现它的清淡;即便是水吧,也只能表现它的无色无味。如此而已。”然而,古道题材的沉重,常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常想,写古道题材犹如看见月在山上,当登上山了,才知道月亮却离山还远。重重的困难,使我产生了弃笔的念头。十分感谢中共蓝田县委副书记张军刚,是他在我最困难时,给予了我最大的支持,派车送资料,又多次一同去古道寻求感觉;是他给了我力量,使我重新升起了理想的风帆,放弃怯弱的念头,又重新操起了那沉重的笔。此后两年,我放弃了许多休息假日,夜以继日地翻阅大量的地方志资料,先后八进八出商洛地区,搜集大量散佚在民间的历史传说和口碑资料,又多次在没径的荒草中和悬岩峭壁间寻找古驿站古栈道遗存的蛛丝马迹,对着实物和记载逐一考证。经过两年多的辛苦耕耘,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水滴石穿,一部穿越历史隧道、比较完整地记叙古道的文字,数十万字的字稿尽管姗姗来迟,然而终于浮出了水面。
在编辑出版的过程中,感谢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忠实亲为本书题词,西安市副市长朱智生亲自作序,西安市副市长、曲江管委会主任段先念多次询问关心本书的出版;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考古学会会长石兴邦和中共蓝田县委书记李毅及西北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文学院院长李浩在百忙中为本书题写了序言;蓝田县县长苗志忠、县人大主任郭志钧、县政协主席田文杰为本书题词;县委副书记张军刚、常务副县长王浩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帮助,为此深表谢意。
县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及赫增孝、蔡长升、王尊强、孙军宏、员西亭、齐宝云、程行功、雷新刚、罗养刚、宋军民、崔义民、王榆平、段军彦、黄志新、朱强等同志从不同角度给予本书出版以极大的支持和帮助。省电视台《大秦岭》及《舞动陕西》摄影组杨光导演和县摄协寻琇琳、蓝剑、贾燚、徐养民、李静、王小川为本书拍摄提供了珍贵的照片资料,在此亦深表谢意。最后,还要感谢西安出版社张军孝社长、李宗保主任,是他们的热心,最终促成了本书的出版。
是浓浓乡音、乡情促使我完成了《蓝关古道》这部集子,由于自己水平有限,力不从心,尚有许多不足之处,敬请读者谅解并提出宝贵意见。
二〇一一春
我的先辈是鄂人,原籍湖北老河口市,父辈又于抗战中流落到陕西蓝田,我的母舅家亦在岭南商州黑龙口镇,因此,幼年时我常随父母归宁或回乡探祖,多次途经蓝关古道。这条介于商蓝之间、东达豫楚的吭喉之地,道路沿途尽是攒峰绕壑、盘曲奥险之地。两侧悬峭千丈,头上有白云盖顶,山上有古藤倒挂,苍柏镶嵌,青松掩映,铁木寒立,绿荫蔽目。古道以雄险深幽、清丽翠秀的旖旎景色不断地吸引着行旅者的眼球。还有蜿蜒于峭壁之间、在悬岩上打眼栽桩架木成栈的古栈道,尽管如今仅剩下的已是断木残桩和沿水横列的栈道石窟,然而,古道显示出的沉雄大气、古老沧桑,仍给人的心灵以强烈的冲击与震撼。
蓝关古道作为历史的载体,汇聚了太多的历史风云,它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之路。在“文革”中的大串连中,我们几乎是怀着朝圣的心态,一步一步地走完了这条古道。尽管那仅仅是狂热岁月中一次浮光掠影的匆匆之旅,然而古道那深厚的人文积淀,仍然给我们留下了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象。
后来,在千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潮流中,我作为大潮中的一朵浪花,也融入了农村广阔天地之中。在那满身泥巴、物质匮乏、凄冷贫瘠的岁月中,青春的单调与艰苦,精神生活的空虚与无奈,使知青常常彼此传阅着一些手抄本,补充着精神生活的贫瘠。在青春消磨同满手老茧的农民摸爬滚打的日子里,我们一边用汗水浸润着贫瘠的黄土地,一边同周围耳鬓厮磨的农民,成为了生活的挚友。他们同我们一样都是芸芸众生,像河里的泥沙,顺着潮流而移走。然而,这些同黄土一样平凡而质朴的农民,他们的记忆中所迸发出的民族精神和智慧的灵光,却是那样的璀璨,像积存多年的陈年老酒,是那样清醇醉人;又像历史风雨沉积的窖水,一旦拨去漂浮在水面的残枝败叶,便看到水的清凉来。我们正是在不断地和农民的交流中,从他们几辈人的口中,了解了有关古道更多的过去,还有曾经发生在古道上,那渐行渐远已湮没的历史风烟。那些面色黝黑、双手老茧的农民兄弟,如数家珍般告诉我们陕西人为之自豪的中条山抗战。他们讲:“咱数万陕西愣娃正是从这条古道上了中山条战场。”也正是咱老陕子弟兵的血肉之躯,挡住了小日本东入关中的路。一位参加过中条山抗战的老兵告诉我:“当年在中条山血战中,部队弹尽粮绝,被日寇四面围困,面临绝境。许多士兵吼着‘两狼山战胡儿……’的秦腔,跳入了滚滚黄河的波涛之中,宁死不做俘虏。”他们这种气吞山河、慷慨赴死的英雄情结,后来成为抗日战场的一座丰碑,中条山也成为了陕西人心目中的圣山,蓝关古道亦作为军事通道、经济通道,同中条山一道被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史册之中。
后来,工作之后,我做了地方志编辑和组织史主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那埋藏于历史深处的民族秘史和更多的有关古道的历史资料。尽管逝去的历史已是铅华洗尽、风烟散去,然而,那一件件、一桩桩浸透着历史风烟的人文遗存,仍使人怦然心动。诸侯攻城夺隘、将军披坚执锐、秦楚交战武关、宋金鏖战商州、李自成八出八进商洛山、徐海东血战庾家河……这一幅幅壮丽的历史画卷仿佛仍历历在目。还有那在历史的天空中,群星闪烁,放射最耀眼光芒的文化名人,如张九龄、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韩愈、元稹、李商隐、温庭筠、杜牧、王禹偁……都有名垂千古的诗文传世,他们这些文坛巨子将古道的长空渲染得无比绚丽多姿。
以上这些人文资料,仿佛这些文化巨子正用深邃的目光注视着我。我想这是历史向我们这一代人讨还的“文债”,应该是出一部有关古道的册子的时候了。作家余秋雨说过:“一种记忆被唤醒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事情。文学的魅力是把昨天、今天和明天连在一起,不是靠现成收获的结论,而是靠永远的悬念。……文字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在一个永远找不到答案的领域里来体验世界的神秘、人生的壮阔,来体验我们祖先共同的苦恼惊慌、共同的精神连接。”有了这样的念头,我开始搜集有关古道的资料,然而真正干起来才感到梗短汲深,力不从心。这是一个漫长的文字之旅,伫立在古道历史的标点前,心随目光一起投射在古道的每一寸土地上,看着它抛洒出的千年神秘。然而,资料奇缺,无米之炊实在让人不知所措。贾平凹说过一段话:“文字是真情实感的艺术,这里没有做作,没有扭捏。是酒,就应该表现它的醇香;是茶,就应该表现它的清淡;即便是水吧,也只能表现它的无色无味。如此而已。”然而,古道题材的沉重,常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常想,写古道题材犹如看见月在山上,当登上山了,才知道月亮却离山还远。重重的困难,使我产生了弃笔的念头。十分感谢中共蓝田县委副书记张军刚,是他在我最困难时,给予了我最大的支持,派车送资料,又多次一同去古道寻求感觉;是他给了我力量,使我重新升起了理想的风帆,放弃怯弱的念头,又重新操起了那沉重的笔。此后两年,我放弃了许多休息假日,夜以继日地翻阅大量的地方志资料,先后八进八出商洛地区,搜集大量散佚在民间的历史传说和口碑资料,又多次在没径的荒草中和悬岩峭壁间寻找古驿站古栈道遗存的蛛丝马迹,对着实物和记载逐一考证。经过两年多的辛苦耕耘,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水滴石穿,一部穿越历史隧道、比较完整地记叙古道的文字,数十万字的字稿尽管姗姗来迟,然而终于浮出了水面。
在编辑出版的过程中,感谢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忠实亲为本书题词,西安市副市长朱智生亲自作序,西安市副市长、曲江管委会主任段先念多次询问关心本书的出版;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考古学会会长石兴邦和中共蓝田县委书记李毅及西北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文学院院长李浩在百忙中为本书题写了序言;蓝田县县长苗志忠、县人大主任郭志钧、县政协主席田文杰为本书题词;县委副书记张军刚、常务副县长王浩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帮助,为此深表谢意。
县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及赫增孝、蔡长升、王尊强、孙军宏、员西亭、齐宝云、程行功、雷新刚、罗养刚、宋军民、崔义民、王榆平、段军彦、黄志新、朱强等同志从不同角度给予本书出版以极大的支持和帮助。省电视台《大秦岭》及《舞动陕西》摄影组杨光导演和县摄协寻琇琳、蓝剑、贾燚、徐养民、李静、王小川为本书拍摄提供了珍贵的照片资料,在此亦深表谢意。最后,还要感谢西安出版社张军孝社长、李宗保主任,是他们的热心,最终促成了本书的出版。
是浓浓乡音、乡情促使我完成了《蓝关古道》这部集子,由于自己水平有限,力不从心,尚有许多不足之处,敬请读者谅解并提出宝贵意见。
二〇一一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