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唐一代,围绕终南山的诗歌创作一千余首,其中不乏千古绝唱者。抛开诗家风格与审美趣味,从秦岭文化地理内容的丰富性看,当首推韩愈的《南山诗》。韩愈《南山诗》,51韵,204句。就文本形式特征看,韩愈《南山诗》有三个要点:①全诗4句一韵,共51韵,和诗中的51个“或”句,皆来自韩愈51岁的“云横秦岭”事件。②全诗204句,基本上是前100句写“山”,后100句写“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韩愈《南山诗》,就是一个围绕秦岭南山的仁智审美世界。从“仁者”到“智者”的过渡标志,仍然是“云横秦岭”事件。③儒家的智慧象征是《易经》。在《南山诗》中,韩愈力图运用“易象”结构表现南山的意象境界。
从开句的“吾闻京城南”到“粗叙所经觏”10句,是《南山诗》的缘起背景:从秦岭地理文化看,“东西两际海,巨细难悉究。山经及地志,茫昧非受授”,《山海经》和《地理志》让人无法满意;从韩愈个人角度看,“团辞试提挈,挂一念万漏。欲休谅不能,粗叙所经觏”,尽管挂一漏万,他必须创造这首《南山诗》啊。
从第11句“尝升崇丘望”到“脱险逾避臭”,韩愈用100句写山。从“昨来逢清霁”到结束,韩愈用100句写水,写昆明池,写水幻观。诗中的51个“或”句,即韩愈通过写昆明池的水幻观。香港大学的饶宗颐先生认为,韩愈《南山诗》的51个“或”字连用,是受到了佛教文学的影响。昆明池的水幻观表明,“云横秦岭”事件之后,韩愈这位儒家仁者,的确在琢磨“人生如幻”诸佛道智慧。至少,韩愈在《南山诗》表现出的细腻眼光,令人吃惊:“因缘窥其湫,凝湛閟阴兽。鱼虾可俯掇,神物安敢寇。林柯有脱叶,欲堕鸟惊救。争衔弯环飞,投弃急哺鷇。旋归道回睨,达枿壮复奏。吁嗟信奇怪,峙质能化贸。前年遭谴谪,探历得邂逅。”
“因缘窥其湫”的“因缘”,即“前年遭谴谪,探历得邂逅”,指韩愈51岁时发生的那个“云横秦岭”事件。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脍炙人口,全诗写道: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是全唐诗中最有名的一首诗,也是唐代最好的一首秦岭南山诗。其一,“好收吾骨瘴江边”的尾句表明,这里不是普通的忧情愁感,而是突然降临的生死感叹。其二,“朝奏”“夕贬”的巨大灾难,无论浓烈与深重都空前绝后。其三,“欲为”的动机和“夕贬”的结果充满荒诞性和悲剧性。其四,“雪拥蓝关”的酷烈自然环境,与酷烈的专制环境浑然一体。其五,韩湘子为韩愈的“侄孙”,著名的八仙之一。韩愈将“收吾骨”之事托付给韩湘子表明:他的儒家世界观和价值观遭到毁灭,“家何在”绝不是看不见长安国都,而是精神上的失去信仰。从两年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到这首《南山诗》,韩愈的变化已经十分之大,《南山诗》就在于表现此种巨大变化。而写完这首《南山诗》后的第二年,韩愈就真的告别了这个世界!写《南山诗》的韩愈,还正在专心欣赏昆明湖水以及水中游弋的鱼虾呢。
“鱼虾可俯掇,神物安敢寇”,一语双关,寓意仍在讽谏佛舍利的“云横秦岭”遭遇。“林柯有脱叶,欲堕鸟惊救。争衔弯环飞,投弃急哺鷇”,就写实的景象而言,是一幅异常优美的秦岭终南山下的“飞鸟衔叶”图:秋天的终南山下,几片落叶从空中飘下。落叶快要堕到地面上了,一只山雀箭也似飞来,衔起落叶奋飞。当其他鸟儿争衔这片落叶的时候,山雀便“投弃”嘴里的落叶,到其他地方“哺鷇”去了。就寓意看,仍是讽谏佛舍利的“云横秦岭”,让韩愈观察到了这幅秦岭终南山的“飞鸟衔叶”图啊!看完秦岭终南山的“飞鸟衔叶”图,紧接着就是“云横秦岭”:“无风自飘簸,融液煦柔茂。横云时平凝,点点露数岫。天空浮修眉,浓绿画新就。孤撑有巉绝,海浴褰鹏噣。”寓意仍是讽谏佛舍利的“云横秦岭”,他韩愈是“无风自飘簸”:作为礼部侍郎,完全可以不去讽谏唐宪宗的国家供养舍利啊。“融液煦柔茂”,就是他韩愈讽谏的动机啊。
韩愈《南山诗》,仍对讽谏佛舍利的“云横秦岭”回味无穷哪!“云横秦岭”,九死一生,虽然有水幻之观,韩愈仍心系正道人间:“旋归道回睨,达枿壮复奏。吁嗟信奇怪,峙质能化贸。”如果必要,韩愈还会正义凛然,悲壮劝谏(“达枿壮复奏”)!接着就是两年前“初从蓝田入”的正面追忆和叙述。
韩愈的《南山诗》,和杜甫的《北征诗》是唐五古中的绝制,历来多有文士进行比较,评判优劣。黄庭坚《诗眼》记载:“孙莘老尝谓:老杜《北征》诗胜退之《南山》诗,王平甫以谓《南山》胜《北征》,终不相服,时山谷尚少,乃曰:‘若论工巧,则《北征》不及《南山》,若书一代之事,以与国风、雅、颂相为表里,则《北征》不可无;而《南山》虽不作,未害也。’”就秦岭文化地理看,韩愈的《南山诗》恰恰不可少啊!黄庭坚“若论工巧,则《北征》不及《南山》”,我们也不去置辩,至少表明:韩愈《南山诗》在诗艺方面也定有了得之处吧。我们且看《南山诗》的秦岭文化地理成就。
首先者,开篇三句的“吾闻京城南,兹惟群山囿。东西两际海,巨细难悉究。山经及地志,茫昧非受授”表明:华夏地理经典的《山海经》和《汉书·地理志》等,对于秦岭终南山的记述,令人不能满意。于是他才“团辞试提挈,挂一念万漏。欲休谅不能,粗叙所经觏”。至少就韩愈个人,《南山诗》是欲罢不能啊!其中的“挂一念万漏”,是现代成语“挂一漏万”的出典。
其二,“春阳潜沮洳,濯濯吐深秀。岩峦虽嵂崒,软弱类含酎。夏炎百木盛,荫郁增埋覆。神灵日歊歔,云气争结构。秋霜喜刻轹,磔卓立癯瘦。参差相叠重,刚耿陵宇宙。冬行虽幽墨,冰雪工琢镂。新曦照危峨,亿丈恒高袤”,写全了秦岭四季的春夏秋冬。韩愈希望一诗代万篇。
其三,“明昏无停态,顷刻异状候。西南雄太白,突起莫间簉”表明,秦岭太白山的景观和气候带谱,韩愈已经观察到了。太白山景观气候上的“明昏无停态,顷刻异状候”,是紧接着秦岭四季的春夏秋冬的,恐怕不是随便的秩序安排吧。太白山的“顷刻异状候”究竟如何,且观秦岭的春夏秋冬吧。
其四,韩愈《南山诗》,是其著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后设叙事与南山史诗:“前年遭谴谪,探历得邂逅。初从蓝田入,顾盻劳颈脰。时天晦大雪,泪目苦矇瞀。峻涂拖长冰,直上若悬溜。褰衣步推马,颠蹶退且复” “顾盻劳颈脰”的冷噤迷茫,“泪目苦”得睁不开眼睛,“颠蹶退且复”的狼狈不堪等丰富细节,既具体注解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的巨大危机,也确证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抒情的客观品质。反过来看,如果没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深切情感力量,《南山诗》的巨大叙事便缺个体性缘由,很容易雷同于铺陈空洞的汉大赋。中国没有出现过史诗,原因就在于:要么缺乏情感力量,要么缺乏人生历程,要么缺乏叙事的结构原理。韩愈《南山诗》由于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呼应关系,已经表明了其写作的情感背景和人生遭际;那么,《南山诗》的结构原理是什么呢?
其五,韩愈《南山诗》的结构,采取了一种叙事的史诗结构原理。《南山诗》叙事的“易象”结构。《南山诗》是韩愈诗歌写景状物的代表作,首引后天八卦方位,以写南山位置之重要,又采汉赋之法为诗,诗中叠用51个“或”字,“或”句中连引《剥》《姤》《离》《夬》四卦,以显南山雄奇之貌。韩愈本为儒家巨子,对易学热稔于心,故本文试缕析《南山诗》中所引用到易学之“象”,其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①援用八卦的方位,以凸显终南山地理位置的险要;②受《说卦传》的影响,铺陈且化用易象而成诗申之物象;③深悟《周易》取象之精髓,多人心营构之象,故《南山诗》之物象多非实写之象,取其象征之旨;④体察易学观物取象,参赞天地之神,契取易学日月同功之用,故整首《南山诗》充溢着雄浑的气质,与韩愈此时愈兼济天下的志气相符。(朱天助)“吾闻京城南,兹惟群山囿”,是秦岭山,在南方乾位。“昆明大池北,去觌偶晴昼”,是昆明水,在北方坤位。“易象”的乾坤结构,在《南山诗》即“山”(终南山)“水”(昆明池)结构,一种山南水北结构。山水结构,又进一步对应了“仁者爱山,智者乐水”的人文哲学原理。就韩愈而言,两年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一位仁者的南山故事,现在的《南山诗》则是一个智者乐水——对昆明池的欣赏。《南山诗》一大半的内容,包括51个“或”的连用,都是围绕者昆明池湖水的景色描写。“吃一堑,长一智”,是教育学的一个人文原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深重打击,使激烈忠诚的那位仁者,成了一个可以欣赏昆明池湖水的一位智者;使他在“云横秦岭”天下闻名的抒情诗之后,完成了这首不被人知、颇遭曲解的《南山诗》史诗。韩愈《南山诗》是秦岭终南山迄今为止唯一的写景叙事史诗,既有昆明湖水的阴晴明灭,又有秦岭山的春夏秋冬,更有一位仁者获得感悟的四季心情。宋代黄庭坚《诗眼》所谓的“而《南山诗》虽不作,未害也”云云,看来不仅未得“诗眼”,竟然尚在《南山诗》史门外!韩愈《南山诗》的结尾正是:“鸿荒竟无传,功大莫酬僦。”
终南幽境·秦岭人文地理与宗教/高从宜,王小宁著.-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