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数百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秦岭的浅山区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1964年在西安市蓝田县公王岭发现了猿人头盖骨化石,经过科学家们的研究,这块人头盖骨化石属于生活在距今110万至115万年以前的古人类,其被命名为“蓝田猿人”。
迄今为止,全世界发现猿人头盖骨化石的只有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中国北京的周口店和中国陕西的蓝田。周口店的猿人头盖骨化石在二战期间下落不明,因而蓝田发现的猿人头盖骨化石就异常珍贵,引起了考古学界的震动和全世界的关注。
据科学家研究,蓝田猿人具有更为原始的一些特点。如她的头骨耳孔上沿至颅顶的垂直高度是87毫米,小于北京猿人(93.5~105毫米),也小于爪哇猿人(92毫米);蓝田猿人的脑容量比猿类大近一倍,但小于爪哇猿人和北京猿人,和现代人相比小了近一半;蓝田猿人颅骨壁的厚度几乎是爪哇猿人和北京猿人的一倍;蓝田猿人的下颌前倾角(由门齿点下颌下缘点的连线与齿槽平面相交的角)为55°,北京猿人是58~63°,现代人基本是90°;蓝田猿人的眉间部稍向前突,眶上圆枕的两侧端明显向外方延伸,眶上圆枕的缩窄部也更为明显。这些特征都说明蓝田猿人比爪哇猿人、北京猿人更为古老。
古人类学家通过对蓝田猿人化石的系统研究,测定其年龄在30多岁,性别为女性。通过对各种动物化石的研究,我们勾画了距今110多万年以前蓝田的自然环境:高耸的终南山是原始森林,树木遮天蔽日;山下缓坡到处都是灌木丛;塬上平坦无际,杂草丰茂;塬下的清清流水,就是今日的灞河。那时的气候湿润潮湿,雨量充沛,非常适合植物生长,也是各种动物的天堂。这些动物有丽牛、小熊、鬣狗、犀牛、水鹿、变种狼、中国貉、鼬、獾、剑齿虎、三门马、大野猪、羚羊、大猕猴、豹、斑鹿、大角鹿、大熊猫、剑齿象、马来貘、爪兽、毛冠鹿、豪猪、蝙蝠、兔类、鼠类等40余种。当然,这种环境对蓝田猿人也是适宜的,无论是采集植物还是猎取动物都非常方便。只是那时人们只能打制简单的石器,他们的生存经常受到凶猛动物的威胁,处境艰险。蓝田猿人大概还不会使用火,也少有天然洞穴可居,只能依靠群体的力量使用石块和木棒吓退野兽,也有可能成为猛兽的口中之食。
蓝田猿人化石的发现,对古人类学研究具有重大价值,是20世纪60年代世界考古学上的重大发现。很快,蓝田猿人被写入中学历史课本。从此,蓝田猿人成为中国人追溯远祖的对象,公王岭则成为中国人从少年时代就耳熟能详的地名。公王岭蓝田猿人遗址博物馆就建在发现地原址上。
到了新石器时代,在秦岭脚下众多河流两岸生活着更多的原始族群。目前的考古发现证实,这些定居点星罗棋布,大体上处于母系氏族阶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位于浐河边上的西安半坡遗址以及临潼姜寨遗址,距今大约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在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都发现了大量精美的彩陶以及彩陶上的各种刻画符号,说明当时的人类已具有相当高的文明程度。除了彩陶之外,两处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经过磨制的石器、骨器等生产、生活器具和饰品。这两处遗址在考古学上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存。
到了母系氏族社会末期和父系氏族社会初期的人类记忆,主要反映在神话传说和以祖先崇拜为特点的原始宗教信仰。其中最著名的是华胥氏、伏羲和女娲。《陕西通志》载:
“三皇祠在蓝田县北三十里,祀华胥氏、伏羲氏、女娲氏。盖伏羲氏、女娲氏皆华胥氏所出,故祀于故里”。
蓝田县被称为“三皇故里”,并且华胥氏的陵墓也在这里,称华胥陵,也叫羲母陵。《纲鉴易知录》载:
“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生帝于成纪”。
华胥之渚即是“蓝渚”,在今蓝田县。
伏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根据传说,我们可以捕捉到一些历史的影子。在伏羲时代,人们的婚姻制度发生了改变,《帝王世纪辑存》记载“制嫁聚之礼”;饮食文化有了发展,“取牺牲以充庖厨,以食天下”;生产力有了提高,“造网罟教渔猎”;有了简单的文字,“作书契代绳结”。开始了从规律上认识大自然,《拾遗记》记载: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方之气,乃画八卦”;甚至出现弦乐器琴、瑟。琴瑟的出现似应更晚,但那时的人们有了音乐是可信的,因为最早的音乐是用来沟通神灵的,是不可或缺的东西。
女娲的功绩之一是制定婚姻。应劭《风俗通》说:
“女娲祷神祠,近而为女媒,因置昏姻”。
功绩之二是“女娲作笙簧”(《世本·作篇》)。这两件事和伏羲差不多,但在女娲的神话里却还有两件大事,一个是“造人”,一个是“补天”。
《太平御览》引应劭《风俗通》说:
“天地初开,未有人,女娲抟土铸为人。力不暇供,乃引絙于泥中以为人。”
编造这个神话的人们有一种寻根情结,但这也印证了女娲是留在人们记忆中的远古始祖。
女娲治水也是中国人人尽知的神话传说。
《淮南子·览冥训》说: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尧舜时期被后人美化为最理想的社会时代,但那时人们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薄弱,舜时发生的大洪水在民族记忆里非常深刻,也把领导治水的大禹(夏朝的缔造者)及其副手伯益(秦人的祖先)、契(商人的祖先)推上了民族英雄的宝座。
大禹治水的工作首先在源自秦岭的支流展开。《禹贡》里“条”的概念已是山脉的意思,中条山古时即指秦岭。做为一条山脉,“中条”大概是秦岭最早的名称。
《夏书·禹贡》说:
“弱水既西,泾属渭纳;溱沮既从,沣水攸同。荆、岐既旅,终南、惇物,至于鸟鼠。”
这段话上句说水,下句说山,荆山、岐山为北条,终南、惇物、鸟鼠为中条,指的就是秦岭西部(鸟鼠)、中部(终南)、东部(惇物)。“旅”指道路,这些地方都有道路可以通达。殷人的祖先契最早封于“商”,在今商洛市,那里处于秦岭温暖的怀抱之中。商人最后走出秦岭,驰骋中原,代夏而立,建立了旷世伟业。
秦人的祖先伯益佐禹治水有功,舜帝赐伯益赢姓,曾代舜执政,受到拥戴。夏禹执政后,伯益被推举为接班人,还曾代表禹出使西王母之国,到过弱水。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夏启发动政变夺取政权,伯益兵败被迫西逃。另一位反对夏启的部落酋长有扈氏遭到军事镇压,战争在秦岭终南山下的甘亭展开(今西安市户县甘亭镇),有扈氏兵败被杀。
大秦岭:中国国家中央公园 / 谢伟主编. -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