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存资料看,早在周武王伐纣时,就有来自南方的庸、蜀、羌、髦、微、陆、彭、濮等古国和古民族参战,这说明早在中国历史上的商周时代,秦岭已经不可阻挡兵马。
周幽王五年(前779年),周伐褒国,得民女褒姒——“烽火戏诸侯”里那个“一笑倾国”的美丽而幽怨的冷美人。她的故国古褒国的都城,据《史记·周本纪》说在梁州褒城县东二百步,考古学家考证出就在今陕西汉中市新沟桥乡打钟寺村以东的周寨附近。这个地方在10余条古栈道中最为著名的褒斜道南端斜谷口以北5千米。现在这里还能找到一个仍叫褒姒铺的地方,今人称之为褒姒故里。而当时为博褒姒一笑而弄出那场闹剧的周幽王的都城,在秦岭以北的八百里秦川中部的关中镐京(今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附近),南距汉中褒谷有千里之遥。因此至少在公元前779年,关中与汉中就有道可通,大胆点说,那时褒斜道就已开通。
再往前推,晋人《华阳国志》上有只字片语:“黄帝乘祗车出谷口,秦秘曰此斜谷也。及武王伐纣,蜀亦从行。”“黄帝乘祗车”之说传说成分太大,姑且不论。单就有时间可考的武王伐纣而言,那么,川陕间的通道——栈道也应该在公元前1100年之前就有了,这可能就是褒斜道被打通的最早记录。
到了汉代,褒斜道已成为一条翻越秦岭、南北交流的交通要道。那时,褒斜道起自汉代褒中县的褒河口(今汉中市勉县褒口),经石门、三文城、赤崖、溯褒水河谷而上,经过现在的太白县往东,翻越五里梁之后,沿斜峪(今石头河)出斜峪关至眉县,全长约五百里。褒斜道沿褒河部分修过很多栈道,这些栈道称为褒斜栈道,是中国古代栈道的经典之作。其经行的褒斜二峪,山崖陡峭,不得不在山崖上凿孔安插方形木梁,另一端立柱,上铺木板,宽约3米,可容车辆通行。由于地形复杂,栈道的形式结构也各不相同,表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工程技术的极高水平。褒口的石门段古道,采用了火焚水淬的方法开凿了世界上最早的公路隧道。石门隧道长约16米,宽约4米,高约3.6米,可以并行两辆战车。火焚山淬是当时世界领先的技术。
褒斜道是翻越秦岭的重要通道,这条道上发生的历史故事也最多。这条道的开辟应在战国时期的秦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予以拓宽改建,成为连接关中和巴蜀的最重要的古道。唐朝诗人李白由蜀入京,走过这条路,写下了著名诗篇《蜀道难》。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入蜀走过这条路,恐怕只能流下几滴泪了。
大秦岭:中国国家中央公园 / 谢伟主编. -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