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关道是一条位于古长安东南方向的道路,经由白鹿原入山,过蓝桥、蓝关进入商州区,出武关后继续南下进入今湖北或河南省。这条道开辟较早,也是西周初年楚人的祖先向南迁移的路线。春秋时秦穆公走过这条路,战国时秦人救楚也走过这条路,汉高祖刘邦最早进入关中正是沿这条路屯兵灞上,接受了秦王子婴的投降。隋唐时这条路依然繁忙、依然艰险,只是留下了人们无数的咏叹,唐诗里比比皆是,比如韩愈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说的都是人在武关道上。
米仓道
米仓道是穿越米仓山连接陕西汉中与四川北部的道路,分为三条,分别沿冷水河、喜神河、白岩河河谷到四川。三线相距不远,均需翻越川陕交界的米仓山,通称米仓道。此道是汉中去四川的捷径,但巴中比较偏僻,历史上经济不发达,故此道未能成为川陕交通主干线,也没有大规模修整辟成栈道,故道路狭窄、曲折、险峻。“米仓道”从汉中入蜀至巴中共240多千米,其中南江境内150多千米。据文献载南江境内的“两角山”、“截贤岭”等处有古人题刻。《通鉴》胡三省对“两角山”注云:“兴无之南有大行路通于巴州,其路险峻,三日而达山顶,其绝高处谓之孤云两角”。按文献记述的“孤云两角”实考其地理位置,“孤云两角”即南江的两角山,两角山西侧略低处,有大小三峰依次递减,名孤云山或孤云岭,山有古道,古为汉(中)巴(州)军事、文化、商贾要道。《南江县志》又云:“自治城西韩溪上至孤云山,经兴隆寨、平河场、中坝、城墙岩,按南郑界,复经庙坝,喜神坝而入南郑县,为汉时自汉入川要道”。据考“米仓道”自开发始至今使用时间长达3000多年。《南江县志》又云:“隋大业三年,因此道交通便利,难江(南江)划属汉川郡(郡治今汉中)”。又云:“有张飞碑,其文云‘飞率精卒万人,大破张郃於八礞,立马勒铭,弃马缘山,与麾下十余人从米仓道退还南郑’”。
米仓道除文献记述以外,古人还留下不少石刻墨迹,相传南江截贤岭上有“萧何追韩信到此”碑;琉璃关探梅石刻云,“绍兴三年(1133年)二月十五日,金贼犯兴元府(汉中)帅程亟趋米仓道遁入阆中”,此题刻位于南江县琉璃关探梅石上,保存完好。
米仓道起于陕西汉中南郑,翻大、小巴山,过米仓山进入蜀地南江县境,穿越南江县150多千米后跨入巴中,又沿巴河、渠江南下重庆,此乃水陆交融之米仓道之一。又其陆路,经蓬州(蓬安)顺庆(南充),再下合州(合川),直抵江州(重州),此乃南米仓道所经之路线。沿南方丝绸之路经南部、三台、中江沿线抵成都,此乃米仓道西线,此线其北乃接广元入蜀古道。米仓道入南江后又东分,经贵民关入通江汉壁道、洋万涪道,抵终点地重庆、成都。
此外还有区域通道,如汉中府到兴安府(今陕西安康)的郡道,为古襄郧(今湖北襄樊、十堰一带)到汉中驿道的一部分。有南北二线,北线为子午道的南段,南线从洋县与北线分开向东南经西乡县到石泉县城,再东到安康、湖北。沿途地势平坦,农业发达,人烟稠密,食宿方便,历史上曾辟驿道。各朝建都江南的政权,以荆襄为根据地经营汉中,多经过此路。
大秦岭:中国国家中央公园 / 谢伟主编. -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