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秦岭文献>云横秦岭
嬴秦的崛起
  《史记·秦本纪》中有记载,秦人的祖先伯益曾协助大禹治水,受到舜的赞扬,后来被公推为禹的继承人。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发动军事政变,伯益被迫逃亡。伯益和他的部族最后去了哪里,这是一桩历史疑案,但是从西王母的传说中似乎可以找到一点蛛丝马迹。
  《山海经·海内北经》说:“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墟北。”
  西王母在流沙之滨(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附近),应该是一位势力较大的女部落首领,当时该部落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三青鸟”是三足神鸟,这是神话了的秦人的图腾。
  周穆王见过西王母,汉武帝也见过西王母,他们见的自然不是同一个人,但都是女部落首领。王充在《论衡》里还说“禹使益见西王母”,伯益此前曾和这位“西王母”打过交道。而青鸟,却正是伯益一族的图腾。图腾是祖先的象征,不管走到哪里都是不能丢的。因此,伯益投奔了西王母就是一个合理的推测。
  秦人来自东方中原地区,本以农业见长,为西王母垦荒种地当很正常。秦人在与西部游牧民族的相处中学会了畜牧,也为后来非子的成功奠定了基础。秦人把中原地区的文化带入西部,又和西部各部族的文化相融合,造就了秦人独特的文化性格。这种耕牧兼善的独特文化品格,是秦人能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长期的发展迁徙中,嬴氏部落逐渐南下进入西部秦岭地区,并在这里扎下了根。到了周孝王的时候,秦人首领非子被分土封为“附庸”,从“犬丘”(在今甘肃天水礼县)来到封地“秦”,号曰“嬴秦”。秦是地名,从篆书“秦”字的本义看,是两手捧着禾,表明这里适合农耕。周孝王分封非子有两个目的,一是以秦抵御西戎的入侵,二是为王室蓄养军马。周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①,秦人沿着秦岭山路,势力进入了今陕西境内。周宣王时,秦仲被提升为“大夫”,率部族和西戎作战终生。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将兵救国,战甚力,有功”②,被正式封为“诸侯”,这是秦立国之始。秦襄公死后仍然“葬西陲”,又回到了天水。
  此后,秦人沿着秦岭不断东进,秦穆公时势力达到顶点,疆域东达黄河,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末年,志向远大的秦国迎来了老子入关,把他的到来看作“紫气东来”。这无疑是春秋时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更是秦国和秦文化的重大事件。秦人从襄公立国到老子入关,走过了二百年的漫漫长路,成为春秋时强国之一。秦文化早已不是现在某些学者所想象的那样,带着浓厚的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特征,而是在充分吸收周文化的基础上更加开放和进取,其文化之发达并不输于中原各国。孔子曾在齐景公面前高度评价秦国:
  鲁昭公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③
  到了战国时期,秦孝公颁布《求贤令》并任用商鞅实施变法,最终实现了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的彻底变革,逐渐成为“七雄”中最为强盛的一个。到了秦始皇时,这位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结束了中国长达数百年的战乱状态,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与和平,创建了以“郡县制”为基础的权力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帝国。大秦帝国虽然短暂,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产生了无与伦比的深远影响。
  大秦帝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对大一统的中国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大秦帝国不仅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还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文化,特别是制度文化。
  老秦人百折不回、奋发图强的“东进”精神,早已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法宝。
  ①《史记·秦本纪》
  ②《史记·秦本纪》
  ③《史记·孔子世家》
出处:

云横秦岭/刘兆英 著.--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