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柳风雪
作者: 刘兆英
终南、长安,是得天独厚的地方。诗人孟郊走在终南山下,认为这是老天太偏心了:
见此原野秀,始知造化偏。
山村不假阴,流水自雨田。
家家梯碧峰,门门锁青烟。
因思蜕骨人,化作飞桂仙。
——《终南山下作》
当他进入山中,被终南独有的强大气场震撼,心灵得到洗涤: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游终南山》
从终南山中涌出的谷水滋养了山下的原野,人们引导这些“流水自雨田”,而无须依赖天雨。这些流水又造化了秀丽的风景,浐灞两岸就是这些风景中最美最亮丽的风景。诗人王昌龄的家就在灞河岸边,他在《霸上闲居》诗中有“清川照我门”的佳句:
鸿都有归客,偃卧滋阳村。
轩冕无枉顾,清川照我门。
空林网夕阳,寒鸟赴荒园。
廓落时得意,怀哉莫与言。
庭前有孤鹤,欲啄常翩翻。
为我衔素书,吊彼颜与原。
二君既不朽,所以慰其魂。
在另一首诗中,他有“开门望长川”的句子:
开门望长川,薄暮见渔者。
借问白头翁,垂纶几年也?
——《题灞池二首之二》
诗题为“灞池”,可能指灞浐下游形成的湖泊与湿地。
他有时也会到“灞上亭”去饮酒,“独饮灞上亭,寒山青门外”。这里是进出长安的大道,“青门”指大门,也是送行者与亲人、客人的分手处。这里酒店不少,自然会有好酒,因为这里能卖出好价钱。在这里分手的人们,心都会涌起令人难受的离别情,人们把这种情感寄托在杨柳枝条,因而“灞柳”便成为离别情思的情感符号。《诗经·小雅·采薇》有“杨柳依依”的诗句,“依依”用来形容柳树枝条在风中来回飘动。后来“依依”又被人引申出“不舍”的含义,有词为“依依不舍”。“柳”与“留”谐音,所以“折柳送别”相沿成俗。
诗人杨巨源诗曰:
杨柳舍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好风倘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李商隐诗曰: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施肩吾诗曰: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枝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薛能诗曰:
狂似纤腰嫩胜绵,自多情态更谁怜。
游人不折还堪恨,抛向桥边与路边。
诗人李白也来送别,“送君灞陵亭,灞水何浩浩。”
浩浩灞水是西安早已消失的风景。唐开元年间为了京城漕运,曾疏浚水道,建设了可停靠千帆的广运潭。当功成之日,玄宗乘船出席了盛大庆典,群臣赋诗祝贺。广运潭上,彩旗飘扬,帆樯遮天蔽日,悉遵号令,龙颜大悦。此后不久,因航道堵塞,渐渐废弃。
大唐长安,堪称水城长安。
大唐长安的后人也一直有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那就是重振汉唐雄风,这也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里,西安市先是恢复了曲江南湖、大唐芙蓉园,改造了大雁塔南北广场,建设了唐大明宫遗址公园及太液池,接着又对浐河、灞河流域进行生态改造并成功举办了世界园艺博览会,连西安人也惊叹浐灞的现代水景之美。杜甫的《渼陂行》说渼陂的水“波涛万顷堆琉璃”,还说“沉竿续蔓深莫测,菱叶荷花静如拭”,但这都是过去的风景了。长安失去的太多太多,因而累积的企盼也更多更多。
出处:云横秦岭/刘兆英 著.--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