沣水东注 维禹之绩
作者: 刘兆英
沣水又称沣河,据传大禹曾治此水。大禹治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或者说这种精神是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为民公心,至今沣河西岸的鄠邑区有村名曰“三过村”。大禹治水常年奔波于第一线,以致“胫无毛”。他带领治水群众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团队精神,以及改围堵为疏导的智慧等等,都是大禹治水留给我们的思想遗产,也是当前民族复兴最需要倡导弘扬的精神。以老河口为代表的大禹治水遗址,是一本看得见摸得着的生动教科书。
大禹治水的故事遍传神州,到处都有传说中的遗迹,但大都只是传说而已。但在长安沣水,不但有文献佐证,而且有“沙河”实证,可以认为是目前最可靠的大禹治水工程的历史遗址。这在全国具有唯一性,因而最具历史意义和开发价值。
沣水出沣峪之后在东大附近有高冠河、太平河注入,在秦镇附近有洨河汇入,然后流经梁家滩继续北行到客省庄,这里又称老河口。老河口西向是旧日河道,早已被沙淤高,高出如今河面近十米,现在称为沙河;东向就是现在的河道,沣水缓缓向东北方向注入渭河。
老河口称“老”,究竟有多老?
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但《诗经》里的一首诗却为破解这个谜提供了重要线索。
《大雅·文王有声》说:
丰水东注,维禹之绩。
四方攸同,皇王维辟。
皇王烝哉!
沣水出于秦岭,秦岭在此地为东西走向;沣水注于渭河,渭河大体上平行于秦岭。为何说“东注”?到了老河口经过实地勘查后才弄明白,原来沣水曾经流经客省庄东北方向后折向西北在咸阳南注入渭河,现有沙河为证。后来偏东北注入渭河是一项人为的水利工程,这一工程正是大禹主导的,所以是“维禹之绩”。关于大禹治理沣水的史实,《尚书》里也有记载,《禹贡》说:“漆沮既从,沣水攸同。”这里明确提到“沣”,可见对沣河的治理是大禹治水的主要功绩之一。
考古发掘证实,在客省庄附近有龙山文化时期村落遗址28处,而范围不过7公里,比现今的村庄还要稠密。这说明此地在4000年前是人口居住密集区,当然也说明治理水患的迫切性。如果连月淫雨,山洪暴发,渭河水涨,西北行的沣水极可能发生倒流,客省庄附近便会形成汪洋一片。如果在老河口凿出一条东向缺口,导引沣水向渭河下游注入,这样便有了两个入渭通道,新老河道都可起到泄洪作用,水患便可自然解除。
我们现在看到的沣河水在老河口向偏东方向流去,河床已向下深切,原本西行的老河道由于淤升已和地面平齐,而被后人加高的土堤还残留着,上面已种上了庄稼。沿着这条沙河走去,绝不会迷路,旧河道的面目太清晰了,有些段仍是深沟,有些段虽然与地面持平也仍有痕迹可寻。沙河向西北延伸,一直来到咸阳城南。在咸阳资村附近,20世纪80年代曾有重大的考古发现,即发现了在沙河上的两座桥,一座属战国晚期,一座属西汉初期。密集的木桩和巨大的金属构件都说明此桥的重要性,也说明沣水在老河口分为二脉各奔东西,这种状况持续了很久。
出处:云横秦岭/刘兆英 著.--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