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秦岭文献>云横秦岭
太白山

  太白山的得名和道教有关。据宋代《道藏》总修校人张君房《云笈七笺》卷二十七《洞天福地》所载,十大洞天中第三是“西城山洞,周回三千里,号曰太玄总真洞天。未详在所。《登真隐诀》云,疑终南太一山,上宰王君治之。”终南太一之西城,或指太白山。在“三十六小洞天”之中,太白山排在第十一,“太白山洞,周回五百里,名曰玄德洞天。在京兆府长安县,连终南山,仙人张季连治之”。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杜光庭在《录异记》中说:“金星之精坠于终南圭峰之西,其精化白石若美玉,时有紫气复之,故名。”金星就是太白金星,其精从天而降此山,因而得名太白山。东汉时太白山划在武功县境,《汉书·地理志》说:“武功县太乙山,古文以为终南。”太白山的得名来源于道教神话,这是普遍的说法。

  还有一种比较现实的说法,是《汉史方與纪要》引杜彦达的话:“太白南连武功,最为秀杰,冬夏积雪,望之浩然,故云太白也。”他还说太白山有一种特异的事情:“军行山下不得鸣鼓角,鸣则风雨暴至。”
  这两种说法都可能是太白山得名的原因,不妨并存。或许太白山的得名和历史人物伯夷、叔齐有关。此二人因不食周粟而死,死后化为神,被尊称为“大太白神”“二太白神”,因而这是一座神山。从现代的眼光看,伯夷、叔齐能用生命坚守信仰,当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敬仰。
  太白山远在汉代就有修道者的身影,栎阳人谷春就隐于此山,汉武帝时立有谷春祠。汉成帝时建太白神祠。唐天宝年间封太白山为“神应公”,改金星洞为“嘉祥洞”。历代在此山修道的人很多,据传有108座庙观,可是留到今天的已寥寥无几了。
  和太白山最有缘分的一个人是李白,他的字就是“太白”,人称李太白。不知道他的字是先定的还是后改的,但无论怎样都是一种缘分。当他看到太白山,立即发出惊叹:
  噫吁唏,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他在《登太白峰》的诗中,更把太白山的高峻入天描绘得十分入神: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见还。
  此时的李太白仿佛已飘然欲仙,似乎要乘着一股和风,直出浮云之间。但是他的长安之行还是有现实的目的,或者说他是有政治抱负的。虽然他最终恋恋不舍地离去了,但他的心却留在了太白山。他接着写道:
  太白何苍茫,星辰上森列。
  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
  中有绿发翁,披云卧松雪。
  不笑亦不语,冥栖在岩穴。
  我来逢真人,长跪问宝诀。
  粲然启玉齿,授以炼药说。
  铭骨传其语,竦身已电灭。
  仰望不可及,苍然五情热。
  吾将营丹砂,永与世人别。
  ……
  梦幻之中的李太白,果然遇见一位绿发仙翁,披着云霓般的衣裳,卧在雪松之下向他传授了炼药秘诀,然后一竦身,就像闪电一样消失了。
  李太白的故事为高峻的太白山增添了无穷神秘。
  太白山是秦岭山脉的一座名山,拥有秦岭的最高峰,海拔3771.2米。拔地而起、直刺云霄是秦岭北麓地质地理的特点,也是太白山作为文化名山的文化特征。太白山好比一位巨人,顶天立地,峻岩绝壁展示出它的铮铮铁骨和永不屈服的脊梁,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太白山的水千姿百态,令人赏心悦目;太白山的云千变万化,令人目不暇接;太白山的草木千奇百怪,美不胜收;太白山的石头河令人赞叹冰川的力量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太白山的传说和神话更增添了太白山的神秘及无穷魅力。
  太白山,令人心驰神往,令人百般回味,令人常常梦到,令人难舍难分。
出处:

云横秦岭/刘兆英 著.--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