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陆 巍巍秦岭 民族之魂(结语)
作者: 刘兆英
秦岭,这条伟大的山脉孕育了两条大河,渭河、汉江,它们是黄河和长江的最大支流。秦岭北麓是八百里秦川,春秋战国时就号称“天府之国”;秦岭南麓是汉中、安康盆地,更是形胜之地。这种在远古非常优越的天然地理环境,极为适宜古代人类的生存,因而成为中华民族最早的家园和中华文明最早的诞生地。
行走在巍巍秦岭之间,你会为它的雄伟和神秀所震撼;你会感到亲切和温暖,就像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不由自主地涌出激动的泪水;这里有太多你所熟知的历史人物,熟知的历史故事。我们的祖先曾从这里出发,走过漫漫征途,留下8000年的文明史和无穷的智慧宝藏,这里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华夏儿女的精神家园。
今天的秦岭依然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依然是“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当我们仔细审视秦岭,就会发现秦岭不仅具有惊世之美,它还是一个伟大民族的龙脉所在,具有作为民族生命线不可取代的地位。这条伟大的山脉和它涵养的河流滋养了这个伟大的民族,见证了它的光荣与梦想,曲折与辉煌。秦岭和中华民族密不可分,是我们永远的父亲山。
从自然地理的角度看秦岭,它是南北的分界线,因而呈现了更为丰富的生态景观,所以人们赞美秦岭是中国的“中央国家公园”,这自然是正确的。如果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看大秦岭,它又是中华民族之根,紧紧地把这个民族凝聚在一起,把文明的种子撒向四面八方。这种凝聚力十分强大,因而中华民族注定是一个强大的不可战胜的民族。
秦岭还将继续与我们同行,完成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因此,秦岭令人亲近,也令人敬畏。习近平主席关于“秦岭是根”的论断不仅是对中华民族8000年文明史的准确概括,也是对中华民族光辉未来的正确指引。秦岭是我们民族的圣山,更是指引我们民族复兴大旗上的图腾。
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中以历史悠久著称。如果以拥有共同信仰或出现核心价值观为标准,中华文明从“三皇”时代起,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过去我们常说中华文明5000年,那是从皇帝起始计算的,依据了西方学者的标准,然而这个标准忽视了人类价值观的形成和出现,其本身是有缺陷的。虽然西方重证据的学术传统值得重视,但代代相传的口头文献也应该重视。相传炎帝时出现了城邦及商品交换,黄帝时代出现了青铜器和文字,距今也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8000多年来,中华文明始终充满生命力和活力,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民族具有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不管遇到任何困难和曲折,这个民族总能在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重新凝聚起来,重新崛起,重新走向辉煌。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是这个民族的根与灵魂。这个根极为发达,也扎得极深,它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因此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战胜它。
史圣司马迁曾经总结过中国历史上一个神秘而有趣的现象,他在《史记·六国年表》的序中说:
或曰:“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兴,汉之兴自蜀汉。
用五行的观点解释历史是汉朝人的思维,以神秘解释神秘的现象只能使历史变得更加神秘。在我看来,收功于西北的原因是这里有中华民族的根与灵魂,谁能与这个根和灵魂相接,他便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他就可以无往不胜。司马迁之前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现代史同样也证明了这一点。
大秦岭,正是中华民族根脉与灵魂的所在地,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说到象征,不得不提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文字出现之前,人们是如何表达和传承他们的理念和思想的?我们说中华文明有8000多年的历史,有何证据?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考察大量的出土文物并和文献相结合去进行研究。结果你会发现我们的祖先很聪明,他们可以用简单的图像或符号表达复杂的思想观念。当然,我们还需要符号学这把哲学钥匙。正如德国哲学家、符号学代表人物恩斯特·卡西尔所说:
如果全部文化都表现在特殊的图像世界的创造中,表现在特殊符号形式的创造中,哲学的目的不是走到这些创造物后边去,而是理解和阐释它们的基本构造层理。只有搞清楚这个原理,生活的内容才能获得它的真正形式。
人类至今仍然在使用和创造新的符号,但历史曾有过长达数千年单纯使用图像和符号的过程。本书对圭、圭形冠、玄鸟、凤形冠、睿玑玉衡冠等等的解释,都和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有着密切联系,但本书只能点到为止,深入研究那是另一本书的任务。由于重要,却不得不提。大秦岭孕育了最早的中华文明,大秦岭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
人们常说,中国文化是由儒释道三家共同构成的;还有人认为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与正统;有人用“入世”“出世”区别儒家与道家。这些看法都没有看到中国文化的根与干,而这个根用一个字表达就是“道”。道可以用来“修身、齐家”,也可以用来“治国、平天下”。儒释道并非三足鼎立的关系,道文化才是中国文化的根与主干。
即使从儒释道三方视角看,大秦岭都是它们的发祥地。佛教传入中国从东汉末年算起,白马驮经的洛阳是在秦岭的支脉邙山。而完成佛教的中国化则在唐代的长安,南五台山有“佛国天都”之称,中国佛教六大宗派的祖庭都在终南山。
道从源头算以三皇五帝为代表,而完成集大成的代表人物老子论道终南山楼观,他们都和秦岭紧密相关。唯有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孟在齐鲁,而且“孔子西行不到秦”,似乎和秦岭扯不上关系。其实,齐是姜太公的封地,鲁是周公的封地,他们的事业都是在秦岭建立的。孔子最推崇周公,推崇周文化,他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可以说,周文化就是孔子的理想国,也是儒家思想的基础。孔子在世时并没有儒道之别,它们原本就是一家。如果说老子是中国道文化的集大成者,那么孔子就是一个发扬光大者。诚如孟子所说:“仁者,道也。”由此可见,真正的儒家思想发源于周文化,而周文化则发源于大秦岭。
从三皇到五帝,从尧舜到夏商,以及周、秦、汉、唐,无不依赖大秦岭而走向辉煌。大秦岭不但给予了人类优厚的自然条件,也令尊道贵德的核心价值观薪火相传。
秦岭,大秦岭,一首风云激荡的民族史诗,一幅美妙绝伦的山水画长卷,一曲动人心魄的交响乐章……
秦岭,大秦岭,你伟岸的身躯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智慧与力量。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崛起,势不可挡!
出处:云横秦岭/刘兆英 著.--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