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华安排陈少敏移住到桐树沟石保长家,石保长叫石含英,是个22岁的小青年,上过初中,在山沟中也算得上是个“小秀才”,他既是麻街地下党支部委员,也是李世华的亲外甥。小伙儿潇洒干练,富有朝气,舅舅引导他参加了革命,当上了国民党保长,一切听从舅舅的安排。
桐树沟是麻街镇西北方向的一条拐沟,沿沟是十里蜿蜒山路,十里山路十里桐树林,桐树沟便远近闻名起来。石保长家住在沟的最里边,单庄独户,三间大瓦房被山环抱,桐树掩映,桐树沟一条溪流在屋前缓缓流淌。石保长把陈少敏引领到自己家中,他像挑起了千斤重担一样,感觉到责任特别重大。他看到面前大道上国民党军队来来往往,看到敌特四处煽风造谣,看到到处张贴着通缉捉拿中原部队首长的布告,看到麻街镇上还有敌人一个正规连队在驻守……如何在人多眼杂的环境中掩人耳目,瞒天过海,保证首长的安全,他和陈少敏、母亲以及妻子胡莲几次商量万全之策,最后还采纳了陈少敏出的主意。陈少敏对石保长说:“你在商州城里上过学,是个‘秀才’,听说商洛、安康一带居住着几万到十几万因战乱、饥荒从湖北、河南迁徙而来的老百姓,已经有很长历史了,经过几个朝代,商州城里也有不少,如有人问起我,就说我是你在城里上学时认上的外地来的‘干妈’。”从此,石保长和妻子对陈少敏以干妈相称,陈少敏和石保长的母亲也就成了“干姊妹”。
石保长的父亲过世早,他和妻子对母亲十分孝敬,家庭和睦,婆媳互爱,再来了一位干妈,家中增添了不少乐趣。石保长的母亲是位山区大娘,没有出过远门,她十分羡慕从“城里”来的干姊妹说话和气,高鼻大眼,面红眉重的形象,看到她那对襟袄,蓝布裤,一双大脚,走路端庄有力的姿态,石妈妈为能结亲这样一位干姊妹,打心眼儿里高兴,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亲。厚道善良的石妈妈生怕干姊妹嫌弃这贫家农舍的粗菜淡饭,时不时问吃问喝,变着法儿改善饭菜花样。好在秋天到了,有了大米、玉米、红薯、柿子、核桃、板栗……儿媳胡莲心灵眼尖嘴甜,端水盛饭,铺炕扫地,干妈、干妈叫个不停,叫得干妈心里乐滋滋、暖洋洋的,陈少敏享受到自突围以来少有的温馨和愉悦。
石保长家三间房,正堂很大,算是个大厅,足有30多平方米,正堂两头各有一间小屋。商洛山区的农家房舍,几乎都是这样格式的造型,石妈妈和干妈同住一间小屋。
陈少敏虽是共产党的大干部,曾率领千军万马驰骋疆场,但她也是穷苦人家出身,扫地、做饭、织布、纺线、缝补、浆洗,样样能干,她盘腿坐在石妈的纺车前,手摇线出,粗细均匀,令石妈妈也惊叹不已,她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这双纤细灵巧的手,竟然也是一双握枪杀敌的手。
石保长白天来回20多里路去保公所应差,到舅舅李世华家汇报,领受任务,晚上带回报纸、敌情、社情、民情消息给干妈。一天,石保长带回一张国民党武汉行营发出的缉捕《共军中原匪首调查表》:
石保长还说:商州城里有了风声,舅舅李世华家里也有被怀疑的迹象。
此时,正在李世华家中隐蔽的郑位三放心不下,派顾大椿到桐树沟看望陈少敏,征求询问她的意见,万一有意外,还有什么交代的事情没有。这话乍一听起来好像有些不吉利,但是,共产党人却总是力求在不吉利中求吉利、求生存、求得安全和胜利。
陈少敏为革命出生入死,当然不会束手就擒。石保长一家也绝不会让这位“干妈”发生意外,他(她)们会千方百计,甚至以生命为代价来鼎力相救。
一天,一位郭姓不速之客来到石保长家,他在乡公所跑过腿,嫌贫爱富,人都讨厌。一进门,就看见一位剪发头的老太太盘腿坐在纺车前,一手摇车,一手抽出细细的银丝棉线,左看右看,总是觉得纺线的老太太不像本乡本地人,便问石保长:
“大娘她是谁?”
“我干妈。”
“你还有个干妈,咋没听说过?”
“商州城里人,我上中学时认的,好几年了。”
“姓啥?”
“南街李家。”
一听说是南街李家,不速之客知道这李家人老几辈有钱有势,远近闻名,巴结不上,得罪不起,不速之客不敢再问下去。
年轻轻的石保长则胸有成竹地摆起了谱:“干妈贤惠善良,虽出身富家,生活在城里,喜欢来我家里住几天。现在果子熟了,天不热不冷,想我妈了,进山转转,闲不住,替我妈纺纺线,这一两天就要回城里。”
一向嫌贫爱富的不速之客,抓不到辫儿,只好说:“石保长真是面子大,还有个城里干妈。”
不速之客走后,陈少敏和石保长总觉得不对劲儿,趁着天气晴好,石保长带着干妈,提着篮子上山“采果”,满山遍岭的桐籽,果实累累,收获在望。绕过桐树林,转过几个山头,来到青松掩映的尼姑庵,这一带地形复杂,既有参天的树林,又有曲折的小路,住、藏、进、退都比较方便理想,石保长和干妈把尼姑庵确定为备用之地。
一天,李世华冒雨来桐树沟看望陈少敏,谈到麻街地下交通站这几天还安排有从延安、马栏来的20多名干部,他们是前来向汪锋报到,参加豫鄂陕边区工作的,陈少敏立即提醒李世华,赶快将这批干部分散送走,麻街毕竟太小了,谁能保证这批干部的绝对安全。李世华当天下山,就着手安排这批干部的去向,很快把他们分别送往游击队,再转边区党委汪锋那里。
郑位三临走时,叫顾大椿等着陈少敏。郑位三走后,陈少敏从桐树沟转移到麻街李世华家。干妈离开桐树沟,石保长一家难分难舍,一个多月相处,如胶似漆,真情难断,石妈妈把烙的馍,采摘的青核桃,煮熟的玉米棒子,还有花生等装了好几袋子,一再地叮咛:“老姊妹一路多操心。”平时机灵嘴巧的胡莲一见干妈要离开,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哭红了眼圈。
风风火火,带兵打仗的陈少敏,其实也是个柔情心肠,一再感谢石妈妈,感谢石保长一家,嘱咐石妈妈保重身体,像抚慰亲生女儿一样安抚着胡莲。
客走主人安,石保长一家人把陈少敏送到门口,伫立在白露之夜的皎洁月光下,目送身躯高大的干妈身影消失在夜幕之中。
住进李世华家的陈少敏,顾大椿为她化了装,剪了发,扮作修女。李世华还给顾大椿缝制了一身蓝色细布制服,帽子上缀有青天白日帽徽,又弄了一枚胡宗南开办的一个训练班毕业纪念章,化装成国民党的小职员。起身前,陈、顾二人分别住到李世华门前的两个地方,相距50米左右,装作互不认识。顾大椿在麻街公路上先挡顺路汽车,陈少敏后挡。可是头一天,没有挡住一辆车。第二天顾大椿挡住一辆,汽车开到顾大椿住处,陈少敏却没有走出门来,顾大椿只好一人出发,先到西安灞桥,到汪锋事先指定的地下党员陈仁山家等候陈少敏,一直等了18天,也不见陈少敏的踪影,便去临潼中学找张一平打探陈少敏的消息,均无结果,顾大椿只好在沿途地下交通员的护送下进了边区,回到延安。
顾大椿走后,10月10日,汪锋便派游击队把陈少敏接到百里外的北宽坪,住在一个安全隐蔽的山沟里,重新安排护送线路。
陈少敏在北宽坪住了多日,汪锋安排好了护送路线,交代好了沿途关系,便亲自带队护送上路。走出秦岭到达蓝田县厚子镇,和护送李先念的路线几乎相同。在厚子镇交通员陪同下,汪锋安排表兄穆继曾,通知渭南地下党,安排大王镇刘柴沟地下交通员张林森到厚子镇,接陈少敏到刘柴沟家中。因下连阴雨,陈少敏在张家住了十多天。天放晴了,张林森又把陈少敏送往另一位地下党员刘汝欣家中,化装成给小孩看病的医生。然后由罗振宏赶着牲口,把陈少敏送到临潼县城,到临潼中学找到交通员张一平,张让魏义才把陈少敏安排在县城一家诊疗所住下来。
魏义才的身份是地下共产党员,职务为这家诊疗所医生,同时又是诊疗所老板崔明珍女婿,这家诊所就叫“明珍诊所”。
提起崔明珍,陕西地下党人多有佩服,赞赏有嘉,几十年以来如此。
崔明珍,原籍河南洛阳,穷苦家庭出身,年轻时扛过长工,打过短工,当过学徒,甚至靠沿街乞讨度日,后来有机会上学读书。民国初年,曾进入山西太原陆军医院看护训练班学习,结业后参加北洋陆军炮兵第二团,任上尉军医。192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临潼县城开设“明珍诊所”,与中共临潼地下组织有所接触。1936年,43岁的崔明珍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后,以诊所为掩护,从事地下活动,诊所成为地下交通联络站,收集情报,掩护地下党活动,接待来往人员。崔明珍经历过北洋军阀混战和“护国”、“护法”战争,阅历丰富,结交甚广,深谙世道,参加过青红帮,与国民党临潼当地党、政、警、特人员和地方绅士多有往来。这些阅历和特长,为他的共产党员身份和革命活动涂上了一层保护色彩。他是汪锋熟悉和掌握的临潼地下交通线一个重要人员,他曾被汪锋、张德生等邀请前往马栏,为派往国统区的党员干部讲解青洪帮组织的内部关系和各种暗语,以便这些党员干部到国统区后开展统战工作。正是由于崔明珍的这种特殊身份和职业,自1936年参加革命以后,直至全国解放,他和他的诊所秘密一直没有被敌人发现破坏,为革命事业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陈少敏化装成传教士,以治病方便为由,住进诊所。对外又称崔明珍孩子的“干妈”。崔明珍夫妇和魏义才两口儿,对陈少敏的起居生活关心备至,照料周到,崔妻还陪陈少敏几次前往华清池洗澡、散步。
陈少敏在明珍诊所住了大约半个月,陕西省工委按照汪锋电报所示,派李对章前往临潼接陈少敏回到马栏。1960年,陈少敏曾致信中共临潼县委,回顾了她从商洛回边区的大体经历,信中说:“汪锋派部队送我到厚子镇附近一个村子,地下党的同志牵着驴子来接,到一个村子的同志处住了几天。他们送我到临潼城,按照汪锋同志交给我的关系,到县中学找教员老张(一平),老张送我到一个西药店(明珍诊所)找老魏(义才),老魏和丈人家在一起住,我在他家住,夫妇很负责。当年11月26日,省委(工委)派李对章来接我,经西安,到耀县,在一个旅馆住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坐煤车到铜川煤矿,在李对章的叔丈人家住了几天。12月2日,李对章带我到他丈人家,那里是白区和解放区的交界处,当天黑时,省委(工委)派武工队接我过了封锁线,3号到柳林,再到马栏。在马栏住了一个多星期,于12月16日到延安。陕西地方党为护送中原突围到陕西的负责干部做了许多工作。我住临潼,曾将中原局留给我带的几两金子托魏义才卖了,买成药品送给陕南部队,记得卖了60多元,以后汪锋同志告诉我,药收到了。交代这件事是为了说明地方党对部队的关怀和支援。”①
戴季英是一个老资格,参加过黄麻起义,是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老人手,任过鄂豫皖省委常委,参加过红二十五军长征,任军参谋长。
中原军区组成前,戴季英担任河南军区政委,后又任中原局委员,中原军区第一纵队政委。
中原突围时,他没有随一纵队去鄂西北,而随中原军区机关到了陕南,和郑位三、陈少敏一起离队隐蔽休养。
陕南商洛,大山陡峭,地贫民穷,风餐露宿,生活艰苦,住在茅草庵棚,风吹雨淋日晒,蚊虫叮咬,敌人近逼,戴季英有些受不住了,一听三十八团一部在山下活动,就坚决要求离开桐木沟朱达德的茅草庵棚,去找三十八团。戴季英与郑位三、陈少敏分手时,郑位三以关切、劝告和埋怨的口吻对他说:“季英啊,你不要胡思乱想,连这点苦都吃不了……”戴季英没有把郑位三的话听进耳朵,仍然带着妻子和几个警卫队员去了三十八团。
随三十八团行动的戴季英,几天后与独立支队会合了。这个独立支队是7月22日白鲁础会议后,李先念向中原军区参谋处副处长魏国运、中原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夏农苔和警卫团政委吴杰传达会议精神时决定并宣布的。魏国运任独立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吴杰任副政委,夏农苔任政治部主任。
这个独立支队由600余人组成,其成员基本上是中原局、中原军区直属机关干部以及家属和部队伤病员。独立支队成立后,中原局和中原军区机关减少了拖累,更加精干。独立支队的任务,一是随主力继续北上;二是如果跟不上,就地与敌周旋,待机北归;三是尽快找到游击队,通过地方党分期、分批把干部输送延安、华北等地,如果任务完成后,魏、吴、夏三人返延安。其间,独立支队可以直接与中共中央和中原军区直接联系。当天下午,李先念率精干的指挥机关和三十七团离开白鲁础。当天晚上,敌人逼近,魏国运他们率独立支队也离开白鲁础,转移小南沟进行整编动员,正式成立了独立支队。随后独立支队又与分散创建根据地的四十五团政委齐勇带领的一个营会合。
第二天,独立支队就请示中央并获批准,就地打游击,创建根据地。
几天后,戴季英带三十八团一个营和途中遇到的三十九团两个连,一起来到独立支队驻地,戴季英向魏国运、吴杰、夏农苔和齐勇说:“中央有新的指示,准备返攻中原,刘邓大军沿平汉路南下,直插信阳武胜关,要把敌人从华北解放区引到敌占区去,威胁武汉。我从中原局来,要配合主力行动,从平汉路西侧进入嵖岈山。”
戴季英说完话,立即要求三支部队组成东进纵队,任命齐勇为司令员,魏国运为政委,吴杰任政治部主任。第二天早晨,戴季英在队前动员后,东进纵队就出发向东。
东进纵队多是南方人,一听说要返回嵖岈山,一个个十分高兴,两三天时间就赶到了丹江边。
可是,戴季英的擅自作主,自由行动,引起一些干部的怀疑,给李先念司令员发去电报,正准备渡江时,李先念来了电报,命令立即停止东进,要魏国运率队西返山阳县以北五花山,与中原军区会合。魏国运1984年在北京的一个党史座谈会上发言回忆说:“按照中原局的指示,我率独立支队向指定地点进发,戴季英随我部归队,齐勇部留山阳、商南边建立根据地。”
魏国运率队到五花山时,李先念已与巩德芳在留仙坪会师。会师后,病体虚弱的李先念不得不叫巩德芳派人用担架抬着他南渡丹江,到五花山去见戴季英。
五花山是万山丛中的一部分,地势险要,藏龙卧虎,风景秀美。李先念在山上主持召开了一个会议,表扬魏国运、齐勇等,批评了戴季英。
戴季英这次之所以擅自作主行动,原来是他从一个俘虏口供得知,刘邓大军出击陇海线,占领大片地方,直接威胁开封、洛阳,迫使刘峙将兵力大量东调开封,防守老窝。
刘邓出击陇海线的行动,本来是奉中央命令,有意调动敌人兵力,减少对陕南的压力,配合中原突围部队在陕南立足生根,创建根据地,而戴季英却轻率地误以为刘邓大军要全面反攻中原,导致了一次错误的决定和行动。
李先念严肃批评戴季英的同时,也十分关心戴和其妻子的身体和生活,把戴季英留在军区司令部,一起北渡丹江,转移到陕南游击队指挥部驻地留仙坪。
汪锋到达中原局与李先念见面后,两人在谈话中,汪锋就曾谈及11年前陕南“九间房事件”和陕北错误肃反与戴季英之间两次刻骨铭心的“前嫌旧恨”,同时,李先念也谈及戴季英最近自作主张擅自行动的错误。但是,胸襟开阔大度的汪锋,把前嫌旧恨早已释然到九霄云外,他对革命同志戴季英仍然满腔热忱,真诚相待,对他的住宿生活进行了细致周到的安排,对护送他回延安的时间、路线方式也作了精心的筹划。郑位三走后,汪锋派游击队将戴季英及其妻子护送到蓝洛工委,再由蓝田地下党安排穆春发和从延安派到蓝洛工委负责交通工作的王福元等人,护送戴季英夫妇和随员到临潼渭河北岸北屯晋家庄,住宿在地下党员王殿英家,再由王殿英护送经富平洪水头、耀县柳林镇附近联络站,由武工队接进边区,回到延安。
李先念、郑位三、陈少敏、任质斌、戴季英等中原局、中原军区北路突围部队的几位主要领导人安全回到延安,这是中共中央、西北局、陕西省工委重视和关心,动员、调集多方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沿途地下党、游击队和进步人士具体巧妙掩护的结果,同时更是汪锋具体领导、负责组织实施,具体精心筹划安排并亲自护送的结果。
12月下旬,毛泽东和刘少奇、朱德、彭德怀等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领导人,在延安王家坪一孔窑洞里亲切接见了相继回到延安的中原局、中原军区几位主要领导干部。
①原件保存在临潼县档案馆。
秦岭之子:汪锋革命传奇/许发宏著.-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