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渡黄河天险

  自中原突围开始,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经过一年内线作战,到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不但歼灭了国民党军97个半旅,粉碎了其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而且也粉碎了其对山东和陕北的重点进攻,人民解放军在东北、热河、冀东、豫北、晋南举行了战略性反攻,并取得了巨大胜利,全国解放战争战局处在巨大变化的前夜,蒋介石集团已处在全民包围之中。

  6月下旬,就在陈赓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和太岳军区部队刚刚取得晋南反攻大胜利的时候,正在转战陕北途中的中共中央来电,要陈赓去陕北参加会议。陈赓刚一动身,刘伯承、邓小平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于6月30日夜晚,利用夜幕掩护,神兵天降,在鲁西地区150公里的正面横渡黄河,粉碎了蒋介石所谓“黄河天险等于40万大军”的神话,拉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刘邓大军气势磅礴,所向披靡,席卷鲁西南,仅仅用了21天时间,消灭国民党正规军4个师部、9个半旅,6万余人,解放了数以百万计的人民,收复了大片地区。刘邓大军的这一胜利,既配合了华东野战军打退蒋军重点进攻,撕破蒋介石钳形进攻战线,实行了具有战略意义的中间突破,又把战争引向了国民党统治区,打开了进攻中原的门径,开始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的战略转变,为挺进大别山创造了出发基地。

  陈赓顶着盛夏的烈日,跨越波浪滔滔的黄河急流,翻越黄土高原,经过20来天的长途跋涉,于7月19日到达中共中央的临时驻地——陕北靖边县小河村。这是毛乌苏沙漠南端依山傍水、绿树掩映的一个小村庄。21日晚,陈赓参加了毛泽东亲自主持的中央军委前委扩大会议,会议决定了人民解放军转入全面进攻,实行外线作战,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战略方针。会议确定把战略进攻的主要突击方向选在中原,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和华东野战军主力南进,将战争引向外线的江、淮、河、汉,调动敌人第一线部队回援,以便在运动中歼灭敌人。会议还确定,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以大别山为依托,驰骋江、淮、河、汉之间,威胁南京、武汉;华东陈(毅)粟(裕)大军粉碎蒋军对山东重点进攻后,进入鲁西南,突入豫南,依托山东作战;陈赓不再率部西渡黄河前往陕北,加强西北野战军计划,而是南渡黄河,挺进豫西,依托伏牛山作战。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这一战略部署,在军事上构成了一个“品”字形的进攻态势,将在北起黄河,南至长江,西达汉水,东迄黄海的广大中原地带向蒋介石数百万大军展开空前规模的战略反攻。为实施这一战略行动计划,会议决定陕北方面的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率领下,北上出击榆林,诱胡宗南主力北上,把胡军拖垮,拖疲,拖得精疲力竭,伺机歼灭,掩护三路大军挺进中原。会议期间,毛泽东给陈赓讲了“破釜沉舟”的典故,并幽默风趣地说:破釜沉舟就是要你们下定决心,打到敌人腹地去,调动牵制敌人,协助陕北和中原作战,我希望你们锅也别砸了,船也别沉了。毛泽东还询问陈赓有何困难,陈赓担心部队出师,迅速展开后弹药粮食一时跟不上,伤员安顿可能有困难。毛泽东微笑着说:“弹药不足由蒋介石来补充,伤员安顿依靠群众,从来就是这个办法。”

  关于陈赓所部的组成,中央军委在征求了陈赓意见的基础上,会后决定,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①、第九纵队②、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③及太岳军区之二十二旅,共计8万余人,组成陈赓、谢富治兵团,陈赓任司令员,谢富治任政治委员。决定成立前委,陈赓任前委书记,谢富治为副书记。

  7月底8月初,陈赓回到太岳解放区首府阳城,主持召开了兵团前委扩大会议,第四纵队、第九纵队、西北民主联军三十八军的军政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陈赓传达了中共中央的进军命令,传达了毛泽东、周恩来的指示。经过热烈讨论,集思广益,制定了强渡黄河、挺进豫西的作战计划,研究了到新解放区后的有关政策方针,正式成立前委会,执行南渡黄河、挺进中原,创建豫陕鄂根据地的任务。汪锋为前委委员之一。

  陈赓到达小河村之前的前两天,7月17日,中央军委便电示郑位三、李先念,晋城高干“会议应早日结束,迅速先行整训”,其实高干会议期间,部队指战员已开始了整训。

  8月1日,晋城高干会议闭幕,同时北渡黄河整训的豫鄂陕军区主力部队(除教导团)也奉命改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十二纵队,共8000余人,司令员赵基海、政委文建武(因病未列职,后由刘建勋接任),中共中央任命李先念为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8月5日,李先念率领新改编的第十二纵队由晋城出发,挥师南下重返中原。

  豫鄂陕军区教导团人员,主要由陕南籍干部、战士组成,改编时,交由汪锋带领,稍后与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教导大队合编为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教导团,团长殷义盛、政委杨克,这两位干部都是汪锋的老部下,中条山抗战期问,殷义盛是原三十八军教导团营长,孙蔚如搞的那个假一〇〇师师长,汪锋派遣特派员杨信前去与殷义盛和原三十八军教导团中共组织负责人乔华堂进行过联系,传达过省委指示。杨克则是陕西省委、关中地委和陕西省工委时期的组织部干部。

  早在一年前,汪锋赴任豫鄂陕,到达中原局驻地封地沟的第三天,即9月13日,原杨虎城将军旧部三十八军十七师和五十五师(旅)起义部队,奉中共中央命令,在晋冀鲁豫解放区首府河北省邯郸宣布成立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孔从洲任军长,汪锋任政委,刘威诚任副军长,王汝昭任参谋长,崔仲远任政治部主任。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下辖十七师和五十五师以及教导团等一些直属单位。第十七师师长张复振、政治委员梁励生、副师长李慕愚、副政治委员秋宏、参谋长尤继贤,政治部主任张西鼎。第五十五师师长杨健,政治委员薛韬,副师长、代理师长崔治堂,后为雷展如,副政治委员杨信,参谋长姜树德,政治部主任杨信,后为李书全。

  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虽属于人民解放军的编制序列,但是,它的名称却有别于人民解放军。按照汪锋的解释:“这是中共中央从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战略需要考虑决定的。为了解放大西北,解放全中国,中央有个打算,就是把西北地区起义改编过来的部队,打上杨虎城的牌子,统称‘西北民主联军’。民主联军是一个统一战线性质的,三十八军是西北民主联军的第一个军。周副主席还说等杨虎城将军出狱后,再把这支部队交给他。”“后因解放战争进展迅速,形势起了变化,不但西北民主联军没有组编新的部队,而且将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了。因我原在十七路军中搞统战工作,熟悉这个部队,所以中央派我到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工作。”④汪锋担任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政委一职,这是早在1936年9月周恩来在陕北保安与汪锋一次谈话中提到的。

  汪锋没有参加陈赓主持的前委扩大会议,他去邯郸晋冀鲁豫军区报到,会后回到部队。从此,汪锋成为陈谢兵团一员,加入晋冀鲁豫野战军,率部投入破釜沉舟开辟豫陕鄂根据地的战略进军。

  从8月7日起,刘邓大军在华东野战军5个纵队的掩护下,分为三路,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8月末前后,进入大别山地区。

  8月11日晚,陈谢兵团出击南进,8月14日,第四纵队先头部队进至阳城以西之董封镇。天公不作美,连日大雨,山洪溢流,道路泥泞,交通全部中断,前面有黄河天险,蒋军挡路,河南孟津至陕西潼关500里的沿河正面,蒋军整五十师、青年军二〇六师、胡宗南七十六师之新一旅,分别布防于洛阳、陕州灵宝、阌乡、潼关之间,依陇海铁路作第一线机动防御,而陇海线以南广大地区仅有各县保安团队守备。

  根据敌军这一态势,为了在宽大正面上同时实施突破,并防止洛阳、陕州之敌东西夹击,保证渡过黄河后部队能迅速展开,发起攻击,陈赓在阳城主持召开前委扩大会议,研究决定以第四纵队四个旅为左集团,第十、第十一旅在官阳至清河口,第十二、第十三旅在大教至马湾施渡。这四个旅渡河后攻占新安、渑池,并抢占洛阳。第九纵队为兵团之第二梯队,尾第四纵队渡河,而后其主力向东南发展,牵制郑州之敌西援;以第二十二旅和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为右集团,由孔从洲、汪锋率领,从晋南平陆茅津渡以东渡河。渡河后一部向东奔袭张茅镇和观音堂车站,以策应右集团作战。主力向西南方向发展,直逼陕州(即陕县),并向西迂回大营车站,切断灵宝与陕州之间敌军的联络,抗击牵制由陕西东进之援敌。与此同时,太岳军区以第二十三旅及各分区的基干武装,积极向临汾南北挺进,同蒲铁路沿线敌人展开攻势,迷惑牵制敌人,以掩护陈谢兵团顺利渡河。

  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自成立后,经过休整训练,协同主力兵团参加了平汉战役、平汉路阻击、道清路西线作战、豫北反攻等,特别是参加过上党战役,取得老爷岭战斗胜利,俘敌20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发展4000余人。经过一年的实战锻炼、形势教育和诉苦阶级教育,部队军政素质大大提高。

  阳城前委扩大会议之后,左、右集团渡河部队经过几天反复侦察和调查研究,进行了充分准备。渡河前,孔从洲军长和汪锋政委在王峪口召集右集团师、旅长会议,商讨渡河作战计划,确定以二十二旅为第一梯队,实施偷渡或强渡,以十七师、五十五师为第二梯队,各以一部主力实施佯渡,诱惑与牵制敌人。

  连日降雨,黄河水浪滔天,急流滚滚,渡河船只很少、很小,仅有的一些还破旧不堪。经一番修理,勉强可用,指战员不得不采用木板连接油布包做渡河工具,战士们把它叫作“土造汽艇”。

  8月20日,西北野战军取得了沙家店战役重大胜利,歼敌整编三十六师,这一胜利,是西北战局的转折点,西北战场从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正如毛泽东所讲:“这一役,陕北战事翻过了山坳坳。”在西北野战军的掩护下,8月22日晚8时,孔从洲和汪锋指挥右集团乘坐“土造汽艇”,在茅津渡出发,抢渡黄河天险。

  孔从洲在他的长篇回忆录中,对这次抢渡黄河天险作了如下记述:“第一梯队二十二旅的勇士们,冒着狂风暴雨,冲破惊涛骇浪,只经十几分钟就飞跃黄河天险。当我军向敌阵地实施冲击时,敌人方才发觉。我军乘敌慌乱之际,突入其纵深,抢占了敌军宽约十里的沿河阵地,先头部队乘胜向陇海路出击,于23日攻占陕县东侧的会兴镇,炸毁车站大桥,占领了尚村、洪渠之线,配合东线部队,一夜之间将东起洛阳,西至陕县三百余里敌军黄河防线全部突破。25日,我右路纵队(集团)全部渡河完毕。此役西线偷渡中,我军伤亡36人,歼敌一个连,俘敌30余名。偷渡成功后,我很高兴,即兴吟咏一首诗:‘勒马在中条,目睹黄水滔。敌人谓天险,我渡如鸿毛。’”⑤

  渡河之后,汪锋也赋诗一首,生动地描述了抢渡黄河天险的情景,可惜此诗仅留两句:

  暴雨汗雨湿征衣,土造汽艇逐浪追。

  夜幕雨幕云雾障,神兵天降敌营垒。

  透过这几句诗,仍然可以使人们看到当年抢渡黄河天险的战斗情景。

  抢渡成功的右集团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和二十二旅,在孔从洲、汪锋率领下,战事进展神速。五十五师一六四团从会兴镇东进,破坏了陕县至观音堂之间的铁路桥梁。8月28日,攻占观音堂车站,歼敌煤矿警备队百余人,缴获全部煤矿机械和黄色炸药两万余公斤,敌十五师工兵营向南逃窜,一六三团攻占陕县以南尚村据点。8月30日前,十七师出灵宝、阌乡⑥之间,五十团出敌不意,袭击了大营火车站,歼敌青年军一部,俘获三四十名,同时击退来自灵宝向陕县张汴、岳庙进攻的新一旅两个团、青年军一个团,毙敌200人,完成了包围与监视陕县之敌,切断了敌之退路。

  就在孔从洲和汪锋率领的右集团全部抢渡成功的25日,左集团除第九纵队和后方部队外均已渡河成功。

  8月26日,中共中央军委致电陈赓、谢富治并告彭德怀、习仲勋、刘伯承、陈毅、粟裕,指示:

  陈、谢渡河后,主力攻占新安、渑池、陕县、灵宝、阌乡,相机夺取潼关。以一部攻占宜阳、洛宁、卢氏、嵩县,另一部攻占洛南、商县、商南,切断西荆公路,迫使胡军一部向陕南布防。⑦

  中央军委还通报陈、谢:

  一个月之内,胡军主力不可能到豫西,陈谢应乘此时机放手发展。⑧

  为了堵截陈谢兵团前进,堵住陈谢兵团撕开的黄河防线缺口,蒋介石剜肉补疮,移土填壑,急忙从尾追刘邓大军的两个兵团中抽调整三师、十五师、二〇六师等部急驰西援,会同洛阳之守敌共8个旅组成第五兵团,由李铁军统一指挥。与此同时,蒋介石还下令李铁军布防在陕南和豫西灵宝、陕县地区,整三师之二十七旅、第十五师之一三五旅、整七十六师之一六五旅一个团等部的四个半旅,组成陕东兵团,由西安绥靖公署陕南指挥官谢辅三指挥,企图东西夹击,打通陇海线,阻止陈谢兵团向纵深发展。

  陈赓为了牵制敌军,减轻敌人对刘邓大军的压力,渡河后,即挥师东南,准备趁敌整三师等部尚未到达之机攻占洛阳。由于洛阳是豫西重镇,敌重兵把守,城防坚固,久攻未克,加之阴雨连绵,道路泥泞,土顽势力活动猖獗,老百姓大多被胁迫逃避,部队行动、粮食供应皆困难。毛泽东根据陈赓战况报告,8月30日,电示陈赓:西面空虚,攻取轻易,洛阳附近敌所必争,不应使用主力。要求陈赓速以四纵全力及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及二十二旅抢占陕县、灵宝、阌乡、卢氏等县,相机抢占洛南、商县、商南等县,九纵位于新(安)、孟(津)、洛(阳)地区,牵制洛阳之敌,以一部攻占宜阳、嵩县。

  遵照毛泽东的电示,陈赓不再围攻洛阳,很快调整部署,9月2日发起灵(宝)陕(县)战役。灵、陕两县位于秦岭余脉崤山以北,地处陕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地带。古时通称函谷,山势雄峙,陡如壁立,道路多陷深谷坡腰,古代军事要地函谷关当在灵宝境内。陕县时为国民党十一专员公署所在地,陕县城北则有著名的黄河三门峡。

  鉴于陕县为敌把守重点,兵力较强,陈谢兵团绕过陕县直取灵宝、阌乡,阻断潼关、陕县之敌联系。孔从洲、汪锋率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十七师,进至灵宝、阌乡以南西尚村原。11日,兵团主力分别在灵宝外围展开攻势。敌由阌乡向灵宝增援部队于当日13时沿公路向西尚村原发起进攻。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副军长陈先瑞率十七师向增援之敌发起攻击,十七师以五十团三营主力狙击正面之敌,经四小时激战,打退敌人进攻,占领敌人据守之土围子。

  陈谢兵团主力发起对灵宝的攻击,缩小包围圈,至12日零时,战斗胜利结束,全歼守敌,生俘新一旅旅长以下5600余人,缴获轻重武器甚多。这一胜利,为歼灭陕县之敌创造了条件。

  灵宝战斗结束,孔从洲、汪锋率五十五师东向,配合兵团主力围歼陕县之敌,其任务是从东北面包围敌人,并从东门、北门攻城。受领任务后,五十五师于9月15日下午之前,先后抢占了陕县城之尚村高地及其东南地区,当日黄昏开始肃清外围据点,配合主力完成了对陕县县城的包围。一六三团协同十一旅一个突击连由水东门攻城。第二营由北门攻城;一六四团为第二梯队,担任掩护,支援主攻任务。16日,五十五师最后肃清了上关、四龙庙、东关等外围据点,迫近城下,17日18时,陈谢兵团向该县守敌发起总攻。汪锋和孔从洲在城南山上的指挥所内与陈赓司令员一起谋划着攻城的办法,汪锋提出用刚刚从灵宝缴获的敌人火炮轰击陕州城南门,打开缺口。孔从洲说:“只有两门榴弹炮,三发炮弹,一发还调送到兄弟部队去了。”陈赓从汪、孔二人的对话中似乎看到了希望:“老孔,有两发炮弹也好,你把炮手叫来,我先和他谈谈。”孔从洲很快把炮手叫到了陈赓面前。这个炮手,正是在灵宝俘虏过来的,刚刚参加了人民军队。陈赓似问似下命令地对炮手说:“我给你两发炮弹,轰开陕州城门,能办到吗?”这个炮手好像是很有把握地点了点头。汪锋和陈赓司令员、孔军长三人会意地露出了笑容。炮手一看首长对他的点头很满意,更来了劲,表态说:“我第一发就可以击中目标。”

  孔从洲下令火炮就位,炮手瞄准,下午7时整,只听一声炮响,第一发便摧毁了陕州南门,打开了缺口,部队蜂拥而入。22时战斗胜利结束,全歼守敌一三五旅及二〇六师一个营,俘敌二〇六师第二旅旅长以下4700余人,缴获野炮、迫击炮、六〇炮计38门,重机枪180余挺,长短枪2300余支,各种炮弹上千发,各种子弹数万发,大大改善了兵团武器装备。

  攻占陕县战斗中,五十五师俘敌700余人,自己仅伤亡3人,缴获各种炮10门,轻重机枪40余挺,步枪、冲锋枪近千支,各种子弹60余万发,电台3部,汽车1辆,以及大批各种军用物资。汪锋和孔从洲商量,将缴获的一批面粉及其他物资送一部分给四纵队司令部,陈赓坚决不同意。他说十一旅也有许多缴获,三十八军最穷,家底最薄,缴获物资一律留下来,不用上缴。攻占陕县期间,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十七师同兵团十旅、二十二旅西向潼关,十二旅清剿卢氏、阌乡地区顽匪,12日攻克卢氏县城。第九纵队在东线打击敌人,占领嵩县、伊阳、伊川、横水镇、栾川、洛宁等地,共歼敌7000余人,牵制敌第五兵团西援,创建了豫西三区。

  时仅半月,陈谢兵团豫西战役共消灭蒋介石三万余人,控制从新安到潼关的广大地区,切断了蒋军东西间的联系,直接威胁到西安以及整个关中。

  战役间隙,汪锋有感而发,9月25日吟《豫西战役》诗一首:

  秋风劲吹扫中原,破洛攻潼任征骖。

  兴镇缴炮百又二,陕州俘敌万复千。

  纵横千里中州地,奔走七天西豫山。

  喜借东风撼嵩岳,旌旗光耀卷山川。

  ①第四纵队,下辖第十旅、第十一旅、第十二旅、第十三旅。

  ②第九纵队,大反攻前新组建的一个野战纵队,辖第二十五旅、第二十六旅、第二十七旅三个旅,一个炮兵营,由秦基伟任司令员,黄镇任政治委员。

  ③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原为杨虎城将军旧部,参加过西安事变,起义后经过整编,于1946年9月24日正式命名成立,军长孔从洲、政治委员汪锋。

  ④汪锋1986年6月14日谈话和“文化大革命”期间交代材料。

  ⑤《孔从洲回忆录》,第366页。

  ⑥阌乡,原为县治,1954年划归灵宝县辖。

  ⑦《党的文献》,1998年第3期。

  ⑧《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第223页。

出处:

秦岭之子:汪锋革命传奇/许发宏著.-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