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的住房

  宁陕地处深山,广出木材,因地建房,几乎无木不成屋。

  房屋结构

  宁陕居民的房屋结构有4种形式:土木结构、草木结构、全木结构、砖木和钢筋混凝土结构。

  土木结构的房屋一般为土墙、木架、木椽檩、土楼板、土瓦盖顶。一正一厦“丁字拐”的称为“钥匙头”,一正两厦为“三合面”,两正两厦中间带“天井”的称为“四合院”。有的连修两重院、三重院。

  县内最好的古式良宅建筑是铁炉坝田家大院,其院依山而建,进入大门,步步登高,三重天井直攀高坡,后侧可鸟瞰全镇。还有旱坝的吕家堡子、江口的姜家院子等,都是较好的四合院建筑。

  此前宁陕集镇街道上房屋多为土木结构,间有少数草木结构。靠街面的房屋不用土墙,而是用能装卸的木板,以便贸易。

  草木结构的房屋有两种,一是用土墙、木架、木檩椽(圆形的椽)、草盖顶(茅草、稻草、麦草)建成的房屋;二是以木料作架,竹笆或苞谷秆作墙而建的房屋,俗称“草房”,又称“茅庵草舍”。

  窝帐棚也多为草木结构,又叫“千脚落地”。其结构极为简单,前面用两根木棒捆成“x”形,再用一根木棒搭在“x”形架上,形成立体三角形,两边盖上茅草或苞谷秆,直抵地面。解放前,这种窝帐棚为贫困人家住宅,现在多为临时“号棚”。

  全木结构的房屋全部用木料建成,墙壁是用直径20~30厘米的圆木垛起来的,屋顶以树皮当瓦。这种房多建于高山老林和广出木材的地方,人称“垛木房”。

  砖木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现在较为常见。但在解放前,除庙宇、祠堂、会馆外,很少有砖墙房屋。解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建造砖木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顶楼房较为普遍。

  建房过程

  解放前建房,讲究多,忌讳大,很多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现在建房,既有改革,也有沿袭。

  备料 三年备料,一月建房。备料要备好三大料:木料、泥瓦、沙石(楼房则是钢材、水泥和木料)。宁陕县内广出木材,木料准备比较容易,但备料有多种讲究。如不能用枫树料,用了家里人爱“中风”;不能用臭椿树做门,否则家里名声不好等。

  选择屋场 首先要考虑位置,须是向阳、背风、用水方便的地方,以前还讲究靠山与向山。房屋背后不能有河,有了就是“冷水洗背”;屋后也不能有大路,有了就是“众人踩断了后路”,会断子绝孙;房屋两头不能有坟,有了就是“鬼抬轿”;房屋向山必须是“平阳大坝”,象征着“有前途”“家事顺遂”;房屋对面不能有悬岩绝壁,否则会凶煞克家。有的房屋因地势所限,向山不好,就在大门头上挂一“吞口”(口衔利剑的猛兽头)或一面镜子(意为照妖镜),也有的在大门前修一照壁墙,墙上画些吉祥图画,以示“治造”。

  施工 分动土、启门、上梁、盖瓦四道工序。

  动土要选择“吉日”,如果犯了“红煞”要发生工伤,犯了“倒架”房要塌,犯了“土伏煞”要死人。动土的当天要设香案,敬鲁班,放鞭炮,还要摆筵席,招待匠人。

  启门也叫“过大门”。有了大门,标志着门户立起来了,要烧香,放炮,还要给新门框上贴对联,给匠人“封红包”“打神福”(设宴)。

  上梁是建房的关键工序。这天,亲朋好友都要凑“份子”恭喜,主人设酒席酬客。

  盖瓦也叫“了檐断水”。除给匠人“封红包”“打神福”外,主人要讨“口封”。例如,匠人从屋顶向下掷工具,高喊道:“斧头下来了,屋里有人没有?”下面则回答:“人多得很!”这意味着主人讨得“口封”,将来人丁兴旺,儿孙满堂。

  尾工 建房收尾,杂活甚多,重点是“振楼”和“粉刷”。乔迁新居时,众亲友放鞭炮,纳礼庆贺,主人设宴相酬。

  1988年以后,宁陕境内的草房、垛木房、窝棚已几乎绝迹。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居住环境逐渐改善,在农村,房屋大多由土木结构转为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有的平房转为两层以上的楼房。在城镇,商品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棚户区改造房等多种类型的房屋为城乡居民提供了多样的住房选择。现在还出现了高层居住楼房、复式结构楼房和豪华别墅。

出处:

秦岭绿都 山水画卷:宁陕/中共宁陕县委宣传部编.-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