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快的劳动

  宁陕人主要从事农业劳动和与农业有关的副业劳动,捕鱼是劳动中的“捎脚”和“插曲”。

  农业劳动

  下种 种苞谷,又叫“种籽”。山地下种是件大事,要天天“打犒”(即犒劳,吃好菜好饭)。

  栽秧 第一家栽第一次秧,叫“开秧门”,要请有名望、最好的“秧把式”扯头一个秧,栽第一个秧头。主人在田坎上以酒肉饭菜招待“秧把式”,象征着栽秧后有好吃的、好喝的。栽秧劳动强度大,尤其是弯腰时间长,所以栽秧只劳动半天,称为“秧半天”。栽秧是“一籽下地,百粒归仓之禧”,加之劳动量非同一般,故而要大办筵席。

  打锣鼓草 农忙时节,农民自愿结合,组织堂将班子,挨户轮流薅苞谷草。有专人在一旁打锣鼓,唱歌,借以振奋劳动精神,消除疲劳。如果对山也有一个堂将班子,他们就彼此对唱山歌,气氛甚为热闹。主人则大摆酒席,犒劳他们。

  守号 苞谷快要成熟时,选一居高临下的地势,搭一号棚,再选一木,长2~3尺,大碗口粗,凿空有横口,叫“梆”。彻夜敲梆喊号,野猪、狗熊听见号声,不敢来危害庄稼。敲梆时达一两月,至收获方止。

  农闲副业

  拣板栗 丰收之年,满山遍野都是板栗。城镇上,大人小孩,倾家出动,鸡叫起床,黎明进山,人声喧嚷。遇到板栗多时,一把能抓五六颗,半天时间,少者拣5~10公斤,多者拣20余公斤。江口、沙洛人一天能拣50余公斤。下午,荷栗者络绎不绝,满载而归。

  打杨桃 杨桃可做酒,制果脯。秋日进山,以竿击架,或砍倒便拾,每人每天可采100多公斤。

  背枋板 清代和民国时期盛行。因以前此地交通闭塞,副业很少,只好将松木做成长八尺、宽八寸、厚二寸的枋板,出山卖板换钱,劳力好者可背6~8块。

  打猎 未禁猎前,宁陕亦不乏入山打猎者。打猎,宁陕人叫“出坡”,又叫“打枪”。出坡分“前仗”和“后仗”两路人。前仗2~5人,背火枪,潜伏于野兽出没必经处,这叫“坐点”。后仗2~4人,身背弯刀,披荆斩棘,领猎狗2~3条,狗项拴铃,以便在遮蔽处知其方位。从野兽巢穴地沿山搜索,边走边吆喝,所以后仗又叫“撵山的”,猎狗叫“撵山狗”,发现了猎物,叫“起仗”。在猎狗追赶猎物时,后仗要及时“报点”,示意前仗伺机“开炮”。猎物分配是有规矩的,响头炮的分双股,还要得皮子,如打的是狗熊,熊胆也是头炮的。开第二枪的叫“填炮”,分一股半,其他人每人平分一股。出坡的忌讳很多,如出坡前要敬神,祭山王老爷;要看日子,红煞日子不能出坡。说话也有讲究,如出血,要说“见染子”,而死了,要说“倒仗”,否则就犯忌,不能出坡。

  捕鱼

  宁陕较大的河流有鱼,但没有专业捕鱼户,捕鱼皆属副业,获鱼自食兼卖。捕鱼方法除常见的网、钓、毒之外,还有山区独特之法。

  安方 有的地方叫“鱼涧”。即取石沿河砌拦,成倒“八”字形,小口安一方石,作流口,再用手指粗的、长3~5尺的竹子编成“鱼摺(笆)子”插入方口接鱼,于春秋两季打捞,每天可打鱼0.5~1公斤,有时一夜可捞2~2.5公斤。安方不仅能接鱼,还能接鳖、娃娃鱼等。

  端簸 取竹筛,白布包口,布的中间开一小口,长2~3寸,小口边缘敷以饵料。夏季置于水中,游鱼渐入小口内,此时轻轻入水,快速端簸,至岸取鱼,少则三五条,多则二三十条。

  捉鳖 过去,河道里到处是鳖,捉鳖能手一天至少可捉得二三十只。捉鳖人亦有口诀一首:“春扎杨柳夏扎滩,冬天扎的回水湾。”

  搬运

  宁陕山高坡陡,交通闭塞,除西万公路沿线外,搬运物资全靠背笼和扁担。

  背笼 有篾丝密夹背笼、篾片花篮背笼、大扎背等数种。大扎背能装五斗粮食,约37.5公斤。坡陡的小路,只能靠背笼搬运。

  肩担 过去,从四川传来一种挑“牛脑壳”“高肩”的担子,扁担弯曲似弓,货物主体在背后的一头,约占负荷量的70%,担起来离地约一尺,前面的一头因量轻,翘得比头还要高三四尺。垫肩很厚,担时,扁担齐耳门,要前头翘得高,扁担垫得高,打杵拗得高,谓之“挑高肩”。此外,还有挑箩筐的、挑皮篓的、挑“甩甩肩”的、背背夹的、肩扛的、背驮的,形式多样。

  过去的一些劳动方式现已逐渐消失。如今,西汉高速贯通,西成高铁在建,人们肩挑背扛的现象已成为历史。

出处:

秦岭绿都 山水画卷:宁陕/中共宁陕县委宣传部编.-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