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秦岭文献>秦岭家园
牛尾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物种交流的关键区域

  太白牛尾河地区是秦岭大熊猫的集中分布区之一,但是在牛尾河保护区没有建立之前,牛尾河区域内的大熊猫居群一直与佛坪、长青保护区的大熊猫居群相互隔离,成为一个孤立的群体。2001年,在全国第三次大熊猫普查中,人们在牛尾河区域内发现了约50只大熊猫,它们分属于牛尾河和兴隆岭两个种群,牛尾河因此成为秦岭大熊猫种群密度和数量最大的地区之一。人们还发现,1300余只金丝猴,3000余只羚牛等珍稀动物也栖居在此;在这里,湑水河及其支流牛尾河贯穿其中,在清澈的高山河溪中,还生活着大鲵和细鳞鲑等珍贵物种。

  2004年,牛尾河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它地处秦岭大熊猫栖息地的西北部,是陕西省第一家以集体林为主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它通过太白县二郎坝、大树坪两条大熊猫走廊带,将太白山、佛坪、周至、长青等国家级保护区和桑园、观音山、板桥、娘娘山等省级自然保护区连成一片,这对于大熊猫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和种群繁育有着重要意义,它使得秦岭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更具完整性,基本解决了秦岭西北部大熊猫保护区岛屿化的问题,使得建立具有国际意义的秦岭自然保护区群成为了可能。

  牛尾河保护区位于太白县南部,距离太白县城约90公里,面积达14025公顷,区内山势北高南低,区内最高峰大包梁海拔2256米,区内最低处海拔为912米,它分为11388公顷的牛尾河片区和2104公顷的大箭沟片区。保护区地处暖温带和北亚热带两个类型植物区系的接壤地带,区内有种子植物15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就有200多种,此外还有大量的苔藓、地衣、蕨类和菌类植物。陆生脊椎动物有270余种。保护区的森林覆盖率为94.7%。保护区内山坡的中上部,密集分布着大量的巴山木竹、华桔竹和松花竹,它们为大熊猫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牛尾河是明星大熊猫“白雪”的故乡。1993年10月2日,位于秦岭腹地的牛尾河飘起了鹅毛大雪,人们在二郎坝乡牛尾河村发现了一只生病的大熊猫。太白县野生动物保护站的工作人员迅速赶往牛尾河,经检查,他们发现这是一只雌性大熊猫,大约5岁,体重只有43公斤,身体内外大量寄生虫的侵扰让它变得十分虚弱。发现并抢救国宝大熊猫的事情让整个太白县为之轰动,县政府专门召开会议研究救护方案,并商议为这只熊猫起名。太白县、第一场大雪——于是这只熊猫就有了“白雪”的名字。1995年,白雪来到四川卧龙大熊猫繁育中心,1997年成功生育头胎“琳琳”,1999年生育一对龙凤胎,2000年又成功生育一对龙凤胎,它产下5个幼仔,成活4只,它被人们誉为“英雄母亲”,成为卧龙大熊猫繁育中心的明星和功臣。根据白雪的交配繁殖和育幼行为所拍摄的影像,至今仍然是大熊猫人工种群学习的教材。白雪在多年的圈养过程中,曾经两次传奇性地逃出圈舍,并在野外成功生活并繁育后代。2005年11月,逃到野外的白雪因为遭受病痛折磨,它又主动回到卧龙大熊猫繁育中心,向人类求救。如今,它在卧龙颐养天年。白雪的传奇经历,让人们看到了人工繁育的大熊猫回归山林的希望,也促成了今日大熊猫野化放归科学试验的实施。

  在牛尾河区域内,竹子是大熊猫的食物。但在昔日,竹子更是当地的主要林特产品,是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低山区的竹子也因此破坏殆尽。在牛尾河保护区内,居住着2500多人,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依然是上山割竹、采笋、挖药、割漆、种植木耳等,这对牛尾河保护区的森林植被、野生动物栖息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增加了保护区的管理压力。

  为了有效地保护环境资源,促进当地社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太白县政府正在采取措施,搬迁牛尾河核心区和缓冲区的住户,尽量减少人类对保护区的影响。在保护区实验区的低山浅山区,政府扶持当地居民适当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社区经济,通过发展高效农业、经济林栽培、药材种植、野生动物人工饲养繁殖、开展农家乐及生态旅游等项目,希望提高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让更多的社区群众也投身到自然保护事业中来,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出处:

秦岭家园/陈旭,周灵国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