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秦岭文献>秦岭简史
西倾山:高原上的大秦岭
 
    大秦岭与昆仑山是如何连接的呢?我将“秦岭学”中相关的研究成果表述如下,供大家参考。
    大秦岭与昆仑山连接的地方,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它有一个特别的名字:西倾山。“西”,是方位,即大秦岭的西部山脉;“倾”,含有倾斜之意,意即倾斜之山,是说西倾山的山势向西北方向倾斜。西倾山,也称西洽山。“洽”,是洽谈、接洽之意。西洽山,在青藏高原与昆仑山接洽的山。在《吐谷浑传》中,西倾山还被称作西强山。“强”,自然是取强大、强悍之意。等于是说,大秦岭与昆仑山接壤的地带,是一个富庶的地带,孕育着一个强大而强悍的民族。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昆仑山是中国中央山脉,中国山系的主干,享有万山之祖的崇高称谓。昆仑山从帕米尔高原起步,经过青藏高原腹地,直达黄河首曲,东西跨越2500余公里。昆仑山抵达青藏高原之后,分成了三大支脉:(1)北支脉,称作阿尔金山,构成塔里木盆地与柴达木盆地的界山,北接祁连山。(2)中支脉,起初称阿尔格山,东延称阿尼玛卿山(也称积石山)。(3)南支脉,起初称可可西里山,东延称巴颜喀拉山。
    昆仑山南支东延的巴颜喀拉山是黄河水系的源头所在,也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在西倾山与巴颜喀拉山之间,并无明确的自然边界,一般以若尔盖草原上的黑河为自然边界。也就是说,西倾山与巴颜喀拉山暗接,并承继了其分水岭作用。黄河是巴颜喀拉山与阿尼玛卿山的自然边界,也是西倾山与阿尼玛卿山的自然边界。事实上,西倾山不仅暗接巴颜喀拉山,隔黄河与阿尼玛卿山相望,而且隔黄河与祁连山之青海南山、拉脊山(也称积石山)相望。龙羊峡、李家峡、积石峡,简称黄河三峡,是大秦岭与祁连山相距最近的地方。
    西倾山有狭义的西倾山与广义的西倾山之分。狭义的西倾山,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西倾山,主要是指青海、甘肃、四川交界地带的山脉,其岭脊构成甘肃玛曲与碌曲两县的分界线。《甘南地理志》记载:西倾山从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赛日登(4308米)、支隆(4338米)两峰起,向东延伸,至碌曲县为碌恰布惹山,与赛曲合(4339米)、准格直哈拉(4246米)、准柯(3908米)等构成山弦,绵延起伏横亘于西南面。
    本文所称的西倾山,是广义的西倾山,泛指介于长江流域嘉陵江支流白龙江、西汉水,与青藏高原上黄河首曲、二曲,以及黄河支流渭河、洮河、大夏河之间的广大山域。西倾山大体上分为三支:(1)西支脉。介于黄河二曲与大夏河之间,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大秦岭的交接地带,也是甘肃青海的交界地带,主要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境内,包括李恰如山、阿尼直亥雪山、小积石山等,以草原生态系统为主。阿尼直亥雪山是西倾山最高峰,海拔5011米。(2)中支脉。夹于大夏河、洮河之间,大部分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包括腊利大山、莲花山、太子山等,为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过渡地带。中支脉最高峰尕太子山,海拔4400米。从这个意义上说,大秦岭不仅是中国南北过渡的中介,也是东西过渡的中介,森林向草原过渡的中介。(3)东支脉。介于白龙江、洮河、渭河、西汉水之间。大部分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包括迭山、岷峨山、太皇山、鸟鼠山等,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东支脉最高峰迭山措美峰,海拔4920米。
    西倾山具有地理过渡带的显著特征。西倾山的西部,有着与青藏高原相似的地貌特征;西倾山的北部,有着与黄土高原相似的地貌特征;西倾山的南部,有着与岷山相似的地貌特征。如果以213国道划界,在213国道以西,可以称得上是伸进青藏高原的大秦岭,具有显著的青藏高原气质。在213国道以东,算得上是走出青藏高原的昆仑山。同时,西倾山又与黄土高原紧紧拥抱,受到黄土高原的感染,表现出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过渡的显著特点。
    西倾山在生态上的过渡性特征,在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显著表现。1982年甘肃省建立尕海候鸟自然保护区,1992年建立则岔自然保护区。1998年国务院批准将二者合并,建立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包括碌曲县尕海乡、拉仁关乡、郎木寺镇的全部和西仓乡贡去乎村,保护区总面积24.7万公顷。尕海就在213国道边上,海拔3479.7米。尕海湿地是我国特有的高原湿地类型,是黑颈鹤等珍稀鸟类南迁北返的落脚点和繁殖基地。2011年尕海列入了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则岔是洮河的一个支流,以森林和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为主,并拥有极为罕见的岩溶地貌及石林景观。一个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保护着两大生态系统:高寒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区系组成复杂,特有种分布集中。种子植物523种,其中桃儿七、星叶草、冬虫夏草等,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脊椎动物199种,其中雪豹、林麝、梅花鹿、蓝马鸡、金雕、黑颈鹤、黑鹤、胡兀鹫等,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西倾山向西扩展出李恰如山,源自李恰如山的泽曲是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母亲河,由东北至西南注入黄河。李恰如山也是洮河发源地,河源区108眼清泉,泉水溢而漫流,集流而成溪,汇溪而成河,穿过虎头峰、狮头峰、熊头峰鼎立的峡谷,进入碌曲县城。碌曲,藏语的意思即是洮河。洮河是碌曲县的母亲河,也是卓尼县、临潭县、岷县、临洮县的母亲河。
    西倾山的西支脉,在泽库、贵南、同仁三县交界地带,形成了阿尼直亥雪山。在贵南县境内,主峰直亥岗,海拔5011米。在泽库县境内,夏德日山主峰杂玛日岗,海拔4989米。在同仁县境内,阿米夏琼山,主峰海拔4767米。阿尼直亥雪山发源了多条河流,其中,巴曲河是贵德县的母亲河,茫拉河是贵南县的母亲河,隆务河是同仁县的母亲河,大夏河是夏河县的母亲河。相传,阿尼直亥雪山是上古时蒙古王的化身。很久以前,因蒙古草原干旱,蒙古王格西旦增率领家人向南迁移,看到阿尼直亥雪山水草丰盛,森林茂密,于是就定居下来。格西旦增和其妻木日玛生有3个儿子,分别是直亥的三座高峰;生有3个女儿,分别是较低的3座雪峰;3个媳妇,分别为央宗沟、德孔沟和秀让沟。
    狭义的西倾山是碌曲县和玛曲县的界山。碌曲的本义是洮河,而玛曲的本义是黄河。玛曲县是中国唯一一个以黄河命名的县。提到了玛曲县,必然要提及黄河第一湾,也就是黄河首曲像英文字母大写的“U”。黄河从果洛玛多县发源后,大体由西向东流淌,在流经玛曲县采日玛乡后,转而流向东北,继而在甘肃玛曲与四川若尔盖两县交界由南向北流淌,当离开若尔盖县,再度进入玛曲县时,转而向西流淌(即黄河倒流),并由此形成一个出口向西的巨大“U”形弯曲,这便是黄河第一湾黄河首曲。在黄河首曲底部,于若尔盖县西南部的唐克乡接纳了白河,于若尔盖县西北部的麦溪乡接纳了黑河。唐克乡索克藏寺是黄河首曲最底部,加之这里地势平坦,水流和缓,曲流环绕,蛇曲连着蛇曲,水面宽度80—350米,水深3.5—8米。当夏季来临的时候,这里便是鸟的天堂、花的海洋、色彩的世界,也是欣赏黄河首曲风光的最佳地点。
    不少人以为,黄河首曲在四川若尔盖县。其实,黄河首曲大部分位于甘肃玛曲县。在甘肃玛曲县境内,设有黄河首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始建,2011年批准为省级,2014年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以黄河首曲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和黑颈鹤等候鸟栖息生态环境为保护对象,保护区面积20.34万公顷,海拔3300米以上。在这里栖息着110余种高等动物,其中兽类42种,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12种,包括雪豹、猞猁、水獭、豺等;鸟类70种,国家级重点保护鸟类17种,包括黑颈鹤、灰鹤、天鹅、雪鸡、蓝马鸡、胡兀鹫、白尾海雕等;两栖动物3种,鱼类10余种。药用植物200多种,包括冬虫夏草、川贝母、雪莲、秦艽、党参、羌活、大黄、红毛五加、黄花蒿、甘青乌头、黄芪、车前等。专家确认黄河首曲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湿地,是青藏高原最原始、最具代表性的高寒沼泽湿地。
    在黄河首曲,还有一个宝贝——河曲马。河曲马与内蒙古三河马、新疆伊犁马,合称中国三大名马。在历史上,河曲马曾立下赫赫战功。在汉代,从西域引进了汗血宝马。中国历史文献中,汗血宝马也称天马或大宛良马。汉代引入的汗血宝马,放牧于河曲一带。河曲马即是河曲的马,也即生长于河曲一带的汗血宝马。河曲马,为征讨匈奴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当蒙古军南征大理时,也曾以河曲为军马来源地。
    离开黄河首曲后,倒流的黄河又来了一次180°大转弯,由西流而北流,再折向东流,紧扣着第一弯的“u”形,变成了“n”形,这即是黄河第二弯,也是黄河二曲。与黄河首曲不同,黄河二曲发生在峡谷地带,也由此开启了黄河离开青藏高原的旅程。在“u”与“n”重叠部分,即是著名的拉加大峡谷——青藏高原上黄河最长峡谷。拉加大峡谷位于青海省黄南州河南县、海南州同德县与果洛州玛沁县的三州三县的交界地带。在拉加大峡谷腹地,黄河北岸有一座创建于18世纪的色拉寺属寺——拉加寺,因拉加寺得名曰:拉加大峡谷。峡谷南岸是阿尼玛卿山,北岸是西倾山。峡谷地带年降水量约425毫米。目前,正在果洛州玛沁县拉加镇上游约5公里处,建设玛尔挡水电站。坝址区以上海拔高程超过3000米,坝高220米,正常蓄水位3275米。拉加大峡谷的北岸,位于西倾山的同德、河南、泽库三县,也是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这里曾是野生动物种群繁多的高原草原草甸区,被称为生态处女地。这里孕育着西倾山四宝:藏羚羊、白唇鹿、雪豹、虫草。甘南藏族自治州治所“合作”,在藏语中的本义即是“羚羊出没的地方”。
    在黄河二曲的顶部,即是著名的龙羊峡(海拔2460米)。龙羊峡由西倾山支脉阿尼直亥雪山余脉与祁连山支脉青海南山余脉在黄河岸边对峙形成。在龙羊峡口以上,是由昆仑山、祁连山、大秦岭三大山脉合围而成的断陷盆地——共和盆地。这里是开阔的黄河谷地,曾经山青水绿、草深过膝、林木茂盛,自然环境优越。因而,这里有距今约10000年的旧石器遗址,距今约7000年的中石器遗址,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遗址。龙羊峡峡长40公里,峡口宽30米,两岸花岗岩壁高约200米。1986年10月,龙羊峡水电站下闸蓄水。坝高178米,坝顶高程2610米,正常蓄水位2600米,回水长度104公里,水域面积383平方公里。龙羊峡水库是黄河明珠,也是高原上美丽的旅游景点。
    龙羊峡之下,便是李家峡。在龙羊峡水电站与李家峡水电站之间,是贵德黄河清国家级湿地公园。东西长约28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总面积8.32万亩。在地质构造上,属于祁连山与大秦岭之间的新生代断陷盆地。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曾设积石州于此。辖境包括贵德、尖扎、循化、同仁、夏河,以及临夏等地。积石之名,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尚书·禹贡》载:大禹“导河自积石”,时至西夏,迁积石州治所至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今县城所在地称积石镇。循化的临县全称为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简称为积石山县。如此,积石州、积石镇、积石山县,决定了黄河二曲两岸山脉,皆曰积石山。
    在尖扎、循化的黄河西岸,是祁连山南支拉脊山,黄河东岸是积石山。李家峡、积石峡,皆是由拉脊山余脉与积石山余脉对峙形成的黄河峡谷。李家峡水电站坝高155米,坝顶高程2185米,正常蓄水位2180米。在阳光下,山阳面红褐,山阴面深褐,水浅处碧绿,水深处湛蓝,别有一番景致。李家峡水库尖扎县一侧,是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也是国家旅游局确认的AAAA级景区。景区平均海拔2500米,最高3100米,最低2300米,面积15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28%,主要由桦木、云杉、油松、山杨等树种组成,旱獭、狐、猞猁、扫雪鼬、水獭、雪鸡、麝、鼯鼠,岩羊、环颈雉、斑鸠、岩鸽、苏门羚、蓝马鸡、雪豹等数十种野生动物漫步其间。将森林植被、丹霞地貌、峡谷库区、宗教文化、藏族风情紧密融为一体。
    在青海循化县与甘肃积石山县交界地带,有一青海孟达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称之为青藏高原上的西双版纳。1980年始建,2000年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面积1.7万公顷,海拔2500米以上,最高峰4178米。林区怪石嶙峋,瀑布垂挂。孟达天池面积近20公顷,平均水深10米,蓄水200—300万立方米。池水清澈碧澄,群峰倒影,随波微动。保护区有植物509种,包括巴山冷杉、华山松、辽东栎等乔木,人参、三七、贝母等药材和野生动物43种,其中兽类7种、鸟类35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斑尾榛鸡、林麝、岩羊、蓝马鸡等。
    青海孟达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直达黄河岸边的孟达峡。孟达峡,即是著名的积石峡。传说是因大禹治水凿开积石山而形成,峡长25公里。积石峡两岸山势峭拔,绝壁千仞,如刀削斧劈,危石险峰,有将崩欲倾之势。晋成公绥《大河赋》赞美道:“览百川之洪壮兮,莫尚美于黄河,潜昆仑之峻极兮,出积石之嵯峨。”积石峡水电站位于积石峡口,坝高100米,正常蓄水位1856米。黄河冲出积石峡,也就意味着黄河离开了青藏高原,进入了黄土高原。
    积石峡是进出中原与青藏高原的重要门户。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在此置河关县,辖西倾山西支脉大部分地界。嘉靖《河州志》载,“两山如削,河流其中,西临蕃界,险如金城,实系要地。隋置临津关,命刘权镇之。唐李靖伐吐蕃经积石。宋元立积石州。洪武改为关”。历代在积石峡口修筑的积石关,号称积石锁钥。中原王朝与羌、鲜卑、吐谷浑、吐蕃、西夏、蒙古等,屡次争夺积石关。汉将赵充国、李息、耿恭、段颎、夏侯渊、张郃等多次用兵。隋炀帝讨伐吐谷浑“出临津关,渡黄河,至西平”。唐帅侯君集率军攻打吐谷浑。卫国公李靖驻军,哥舒翰伐吐蕃收河曲。宋、夏、金、元,皆曾在此激烈争夺。明洪武三年(1370),御史大夫邓愈统帅大军攻克洮山、岷山、河州后,在河州设置二十四关,积石关为第一大关,并筑有扼控咽喉的宏伟关门、碉堡、哨所。设官1名,兵50名把守,一年一换。明杨一清《题积石关》:“凿开积石从天降,吞尽群流到海迟。”清代御史李玑赋诗赞其险要壮观:“地险天成第一关,岿然积石出群山,登临慨想神入泽,不尽东流日夜潺。”1895年,循化撒拉族反清军韩奴勒部攻入积石关,清军提督李日新、总兵刘润山阵亡。直至民国初年,全部裁撤了积石关防守。如今,积石关留下了一段残墙以及山下的关门村在诉说过往的故事。
    今有积石山,古有白石县。夏河县地,在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曾设白石县。后王莽政权改白石县为顺砾县,至东汉复名白石县。所以称白石,盖因大夏河上游石质山原——白石山。大夏河古名漓水,源于甘青交界大不勒赫卡山。南源桑曲曲卡,北源大纳囊,两源在桑科汇流,始称大夏河。如今,大夏河已经是进入甘南草原,进入西倾山腹地的重要孔道。在大夏河畔,有一创建于1709年的著名寺院拉卜楞寺。拉卜楞寺的藏语意思是“活佛的府邸”。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保留有全国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赢得“世界藏学府”之美誉。鼎盛时期,僧侣3600余人,所属寺庙139处,影响波及甘、青、川、康、蒙古、东北及新疆部分地域,不仅是佛家神圣的宗教禅林,也是传播知识的综合学府,甚至被称为第二西藏。
    与夏河县毗邻的同仁县,是青海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5世纪以来,大批藏族艺人来到隆务河流域,在同仁从事佛教绘塑,同仁因此赢得了藏族画家之乡的美誉。在藏语中,同仁即是热贡。因此,这里的艺术被称之热贡艺术。唐卡、雕塑、堆绣,以及图案艺术作品,造型生动,工笔精细,色彩艳亮,富于装饰。其质朴的画风、匀净协调的设色、惟妙惟肖的神态刻画,体现了藏族的灿烂文化。国务院将热贡艺术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卫星图上看,在西倾山北部边缘,有一列东西放置,呈“Y”字形的山脉,有时称之白石山,有时称之积石山,有时称之太子山。如今,在甘肃省境内设有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起积石山县,东至康乐县,涉及积石、夏河、临夏、合作、临潭、卓尼、和政、康乐等县市,东西长100公里,南北宽10公里,面积8.47万公顷。4000米以上的山峰:巴楞山,海拔4080米;公太子山,海拔4162米;母太子山,海拔4332米;尕太子山,海拔4400米。保护区的前身是1957年建立的临夏州太子山林业总场,1991年更名为太子山水源涵养林建设总场,2003年挂牌成立甘肃省太子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005年确定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12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脊椎动物208种,鸟类130种,两栖类5种,爬行类3种,鱼类10种,昆虫682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雪豹、林麝、苏门羚等11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胡兀鹫、苍鹰、蓝马鸡等21种。维管束植物838种,其中稀有濒危和重点保护植物有桃儿七、红花绿绒蒿、星叶草等51种。
    与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邻,在临潭县八角乡设立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3年始设省级,2003年晋升国家级。保护区面积1.17万公顷。东与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邻,于卓尼、临潭两县境内设立甘肃冶力关国家森林公园。公园处在甘南、临夏、定西三州市的交界地带,西接合作,北与临夏、康乐相连。公园面积达7.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3%,植被覆盖率92%。洮河支流冶木河,自西向东穿越公园。冶木河上游,地势平缓,以天然牧场为主;冶木河下游,以森林植被为主,林海苍茫、清溪潆洄、曲径通幽。冶木河上的连珠峡,壁立千仞、奇峰林立、古树盘岩、虬枝倒挂,千姿百态。
    洮河是源自西倾山的一条重要河流,也是黄河上游最大支流。洮河源自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流经甘肃碌曲、临潭县、卓尼、岷县、临洮等县,于甘肃省永靖县汇入黄河刘家峡水库区。河长673公里,流域面积2.5万平方公里,且大部分在西倾山之中。河源4260米,河口1629米,落差2631米。洮河流向特殊,自河源起,先是由西向东,至岷县转而折向西北,呈一“V”字形。洮河是中原进入青藏高原的重要孔道,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史学家称其是“北蔽河湟,西控番戎,东济陇右”的进藏门户。
    西倾山中,洮河岸边,有一个著名的地方叫临洮。在中国文化中,临洮最靓丽的一笔,要数马家窑文化。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在临洮县马家窑村发掘了大量上古时代彩陶器皿。后来,考古学家确认,在中原仰韶彩陶(距今7000—5000年)衰落之后,马家窑彩陶(距今5000—4000年)延续发展数百年,并将彩陶文化推向新高度。马家窑文化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形态,绽放了图案精美、内涵丰富、数量众多,走向巅峰的彩陶文化。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于洮河以西的黄河支流,以旱地农业为主,栽植粟和黍,饲养羊和猪。在西倾山最西端的同德县,巴沟河注入黄河的团结村,有一文化遗址——宗日遗址,也称宗日文化,这是马家窑文化分布的“最边远地区”。巴沟河与洮河同源而背流,就此而言,马家窑文化就是早期西倾山文化的代表。
    不少人知道临洮这个地方,是因为三国演义中有两个著名人物,一个叫董卓,一个叫貂蝉,这两个人都是临洮人。史书载,董卓“少好侠,尝游羌中”“性粗猛有谋”。董卓乘着汉末战乱和朝廷衰微之机,进驻洛阳,控制朝廷,废立天子,挟持献帝。因董卓倒行逆施,成为天下公敌。讨伐董卓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貂蝉是司徒王允的义女,也是传说中的四大美女之一。为使吕布与董卓反目,借吕布之手除掉董卓,王允授意貂蝉施行美人连环计。诛杀董卓后,朝廷虚置,群龙无首,地方势力完全脱离中央,混乱一个接着一个,由此开启了历史上的三国时代。
    东汉政权覆亡以后,中国进入了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从222年孙权建立吴国,标志着中国由统一走向分裂,到589年隋朝南下灭陈,实现中华重新统一,先后经历了367年时间。这一期间,中国实际上处于一个大分裂时代。
    三国时代,蜀汉与曹魏政权在西倾山,你来我往,由此也导致西倾山的分裂分治。氐族杨氏在岷峨山南北一带,西汉水与白龙江之间,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国家仇池国。296—371年杨茂搜建立了前仇池政权,385—443年杨定建立了后仇池政权,仇池国是两者的统称。仇池国前后历时146年,其势力达陇右、陕南、川北诸地,对全国南北政局及西南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过不小的影响。仇池国遗址位于西汉水与其左岸支流洛峪河交汇处的仇池山(1973米)上。因西汉水、洛峪河汇流,形成三面环水一面衔山之天险。其上有大池与良田百顷,名曰仇池或百顷原。其后,杨氏后人在仇池一带还相继建立过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等政权。北周大象二年(580),杨坚派兵彻底剿灭仇池国残余部众,氐族杨氏逐渐消失。
    307年,也是晋怀帝永嘉元年,宕昌羌人酋长梁勒自立为王,始建了宕昌国。宕昌古国,地界在白龙江支流岷江(古称“羌水”)一带。
    在宕昌国的西边,兴起了一个版图更大,存续时间更长的高原国家——吐谷浑。吐谷浑本是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西晋末年,首领吐谷浑率部西迁到积石山脚下的枹罕一带,即今甘肃临夏。之后,逐渐发展壮大,并在西倾山、祁连山、昆仑山一带,统一了羌、氐部落。
    西倾山腹地,临潭县新城镇有一处古城垣,号称中国现存最大卫城——洮州卫城。城北大石山、凤凰山,西南烟墩山,正南红桦山,东南仁寿山、紫螃山。东、南、西三面墙体笔直,城墙4公里。东北、北、西北沿山脊而筑。据传,洮州卫城古称“洪和城”,为吐谷浑11世14传所建,距今已有1600余年。从五代十国至北宋末年,洮州为吐蕃领地。南宋高宗绍兴元年洮州陷于金朝,并三置榷场,开展贸易。南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忽必烈伐大理,在此驻跸月余,设牙帐于隍庙原址。洪武十二年(1379)正月十八族叛乱,朱元璋派兵进剿,并翻修洮州卫城。江淮一带军士,战时为兵,平时守城。明、清两代多次重修。
    元代历史时间不长,但影响深远。元代创造了一项新规则——土司制度。土司是元朝始置的世袭官职,封授给西北、西南的少数民族部族头目。土司,即土官,其核心是“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在明清两朝,延续并发展了土司制度。明朝增加了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三种文官职务。清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世袭土司改为朝廷任免,任职者成为有来有往的流官。民国时,宁夏马鸿逵、青海的马步芳,受命对辖地自行管辖,其本质与土司制度无异。
    土司制度在西倾山施行了500余年,这就是卓尼土司。唐朝末年,卓尼土司始祖率其家族和十六部落离开西藏。辗转迁徙长达几个世纪,于元末明初由若尔盖进入甘南迭部一带。明永乐二年(1404),卓尼土司先祖些地征服了迭部达拉十八族,于永乐十六年(1418)入京朝贡,受封为洮州卫世袭指挥佥事兼武德将军,是为第一代卓尼土司。明正德三年(1508),第五代土司旺秀晋见皇帝时,皇帝赐其姓杨名洪,得名杨洪。从此,卓尼土司以杨为姓。清代,卓尼土司多次受封,势力极盛,辖区包括今卓尼、迭部全境和舟曲、临潭部分,面积达3.5万平方公里,近10万人。
    卓尼土司领地的森林生态系统相对完好。以此为依托,1952年始设白龙江林业局。名曰白龙江林业局,实际上林区分布在白龙江和洮河两大流域,包括白龙江流域的迭部、舟曲、文县、武都,洮河流域的卓尼、临潭、合作。1966年国家林业部白龙江林业管理局,分别设立了迭部、舟曲、南坪(九寨沟)、白水江、洮河五个林业局。1969年白龙江林业局下放甘肃省管理,并将南坪林业局划归四川管理。目前,经营面积104.98万公顷,其中森林55.1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2.55%。昔日的腊子口战场,今日已经是美丽的腊子口森林公园。
    从卫星影像图上看,洮河呈一“V”字形,与洮河一岭之隔的西汉水,也呈一“V”字形。只不过,洮河的“V”字开口向西,西汉水的“V”字开口向东。在一东一西两个背向的“V”字之间,有两个三角地带。其中,位于上方的三角地带,由一组山脉组成。因太皇山处在这一组山脉的中心位置,为了叙述方便,本文统其名曰太皇山。太皇山处于武山县、岷县、礼县交界地带,主峰天爷梁,海拔3120米。武山县依托太皇山设立老君山森林公同。太皇山是渭河、洮河与西汉水的分水岭。太皇山东域,甘谷与礼县交界地带,有一著名山脉朱圉山。《水经注》载:“朱圉山有石鼓,不击自鸣,鸣则兵起。”朱圉山是藉河(渭河支流)的河源区,也是藉河与西汉水(嘉陵江支流)的分水岭。朱圉山并不高,最高海拔也只有2625米。朱圉山的最高峰名曰石鼓山。实地考察,朱圉山的顶部不是山峰,而是呈馒头状的原区,不是森林,而是草地。朱圉山之“圉”,即是马场之意。朱圉山景墩梁亦称九墩梁,至今尚有九墩牧场。《甘谷县志》记载:“景墩梁曾为非子牧马之地。”非子为秦先祖,为周孝王牧马,因“马蕃息,乃封非子于秦,为周附庸”。朱圉山的南坡,西汉水北岸礼县大堡子山是秦人祖先“在西戎,保西垂”的圣地。这里是《史记·秦本纪》记载的秦人先祖大骆非子所居的“西犬丘”,也是早期秦都邑、西周秦人的中心活动区域。秦人在此与西戎杂居,学得了养马技术,也获得征服西戎的本领。大堡子山墓是秦公西垂陵墓区,也是“嘉陵”一词的词源所在。秦人由此翻越朱圉山,在渭河流域大展宏图。由秦地而秦国,由秦国而秦岭。
    在太皇山西域,最高峰是木寨岭,海拔3216米。木寨岭位于岷县与漳县交界地带,是渭河支流漳河的河源区,也是漳河与洮河的分水岭。在此,漳县建立了贵清山森林公园和遮阳山景区。木寨岭再往西北方向,即是渭河河源鸟鼠山(2609米)。《山海经》曰:“鸟鼠同穴山,渭水出焉。”鸟鼠山是渭河的河源,也是渭河与洮河的分水岭。相传,大禹曾循渭河到达源头鸟鼠洞穴山(今名鸟鼠山)疏导渭水东注黄河。早在公元前11世纪,鸟鼠山上就修建了禹王庙。渭河流域是仰韶文化遗址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从渭河谷地、洮河谷地,翻越鸟鼠山是一条便捷孔道。因而,也是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联系的最简捷通道,也是中原与西域相通的关键途径。
    在生态与文化两个方面,西倾山都颇具特色。在秦统一六国之前,秦国就将西倾山纳入版图。在秦国到达之前,这里是西戎部族所居。公元前688年,即秦武公十年,秦伐居于渭河上游的邽、冀二戎,随即设立邽、冀二县。公元前623年,秦穆公用由余之计,向西开拓,西戎八国臣服,陇坻以西绵诸、绲戎、翟豲之戎,相继从秦。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元年,“兵临渭首,灭狄、戎”。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元年,“威服羌戎,孝公使太子驷率戎狄九十二国朝周显王”。
    公元前355年,秦孝公七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公元前350年,置41县,设县令管理百姓。公元前349年,“改诸邑为道”置,即在羌戎居地设道。道是县级建制,有民族杂居的意思。《后汉书·百官志》载:“县有蛮夷曰道。”太皇山以北的武山、漳县、渭源一带曾设置豲道。豲(huan),一种如豪猪一般的猛兽,虎狼不能近身。在古代,这一带是古豲戎邑,以豲为邑名,当含有强悍、威严的意思。北魏改豲道为桓道。今临洮县,周之前称陇西邑。因是狄人所居,战国时期,秦置狄道。公元前279年,秦昭王二十八年,在今舟曲一带,始置羌道,辖舟曲、宕昌、武都,自然是羌族居多而名。置陇西郡,郡治在狄道。“狄”,原本指犬戎之族。犬是狗,戎是持武器的人,合起来就是拿着武器带着狗牧猎的人。从临洮过洮河,灭西羌枹罕侯,置枹罕县,河州(今临夏)始归秦国版图。
    如今,在西倾山的中心地带,是甘南、黄南两个藏族自治州,其周边有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历史上的戎、豲、狄、羌诸族,无声无息,消融其中。
出处:

秦岭简史/党双忍著.--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社有限公司,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