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秦岭文献>秦岭简史
伏牛山—嵩山:闪耀中原的灯塔
 
    大秦岭主脊沿着大商山(蟒岭)向东,延伸出四大板块:熊耳山、伏牛山(狭义)、外方山和嵩山。这四大板块合起来,即是广义的伏牛山:伏牛山—嵩山。伏牛山—嵩山是大秦岭的一个特殊地理单元,是黄河、长江、淮河的分水岭。秦岭—淮河一线,构成完整的中国南北分界线。
    熊耳山与大商山之蟒岭相连接,因《水经注》“双峰竞秀,望井铭耳”而得名。熊耳山从卢氏县起步,向东北方向凸起,绵延至河南省栾川、洛宁、嵩县、宜阳、伊川境内,是黄河流域之洛河、伊河与长江流域之老鹳河的分水岭。熊耳山南连伏牛山(狭义),隔洛河北望崤山,隔伊河东望外方山和嵩山。熊耳山有三大高峰:洛宁县全宝山(2103.2米)、嵩县鹰嘴山(1859.6米)、宜阳县花果山(1831.8米)。
    “熊山不墨千秋画,白云积雪映仙境”,全宝山森林葱郁,秀丽清幽,遍布奇峰、异石、曲溪、飞瀑、玉雾、地下河。林中多漆树,布满倒“人”字刀痕,树与树之间扎有简易爬梯。漆树用生命之琼浆装扮人类生活,宁愿栉风沐雨,哪怕遍体鳞伤。登上熊耳主峰全宝山,既有“举头红日近”“一览众山小”的豪气,又有“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的意境。熊耳山道教文化可追溯至唐,兴盛时期道士上百。熊耳山与武当山渊源极深,相传祖师在此修道成仙,之后辗转武当山。
    熊耳山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2004年河南省政府批准,在洛宁、宜阳、嵩县、栾川四县交界的熊耳山主脊两侧,以全宝山、故县、三官庙、宜阳、陶村、王莽寨、大坪7个林场森林资源为基础,构建了熊耳山自然保护区,面积32524.6公顷。保护区内植物151科680属1895种,分布乔木33科150属400种,灌木21科60属210种,草本74科408属1120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8种,三级保护植物18种,省级保护植物21种。动物6纲44目226科527属200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种,二级保护动物22种,省级保护动物20种。
    伊河是洛河的一大支流,也是一条具有重要生态与文化意义的河流。伊河发源于熊耳山南麓(今洛阳栾川县陶湾镇),穿流于伏牛山四大板块——熊耳山、伏牛山、外方山、嵩山之间,流经栾川、嵩县、伊川后,穿伊阙而北出,至偃师与洛水汇合。伊河与洛河汇合后,称伊洛河,西方历史学家称伊洛文明是东方的两河文明。
    伊阙—龙门,洛阳之南大门。在此,香山与龙门山对峙,伊水中流,恰如天然门阙,自古称之“伊阙”。伊阙是京师洛阳沿汝河南下北上的必经之路。东汉时,始设伊阙关,为洛阳八关之一。公元前293年,爆发伊阙之战。秦将白起率军与韩、魏、东周联军对峙伊阙,秦军全歼联军24万,俘公孙喜,攻占伊阙,夺取五城。韩国精锐损失殆尽,秦国由此打开了南下中原的大门。
    西晋时,伊阙已有山寺。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开始在伊阙凿窟造佛。北魏以至隋唐,前后持续400余年,构建出一幅“精舍临峭壁,千龛绕层阿”的壮丽画卷。隋炀帝置都洛阳,宫门正对伊阙,由此伊阙得名龙门,沿用至今。这里松柏苍翠,寺院林立,以唐代十寺最为有名。白居易写道:“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游观之胜,香山首焉。”精美的雕像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形成了旖旎葱茏、钟灵毓秀的龙门山色、伊阙风光。唐陶翰《晚出伊阙寄河南裴中丞》:“冉冉时将暮,坐为周南客。前登阙塞门,永眺伊城陌。长川黯已空,千里寒气白。”龙门石窟今存窟龛2300多个、佛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多块(通)、佛塔80座,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在伏牛山深处,有一个重要行政单元——嵩县。号称“九山半陵半分川”的嵩县,处于伏牛山四大板块的结合部。嵩县西北是熊耳山、南部是伏牛山、东部是外方山、东北部是嵩山。嵩山大部分山域并不在嵩县境内,而嵩县却因嵩山起脉而得名。嵩县南部的玉皇顶(鸡角尖)是伏牛山最高峰,其降水分别注入黄河(伊河)、长江(汉江)、淮河(北汝河)三大流域。这种一县跨三域,三大流域分水山,皆具有非同一般的地理意义。在这里创建了白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AAAAA级景区。
    伏牛山起脉于熊耳山,东西长200余公里,南北宽40—70公里,因形如卧牛而得名。伏牛山隔丹江支流老鹳河,西与大商山相望;隔洛河支流伊河,北与熊耳山相望,隔沙颍河支流沙河,北望外方山;向南接入南阳盆地。伏牛山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淮河流域的分水岭。主脊老界岭略呈西北—东南走向,山势陡峭,沟壑纵横,峰峦叠嶂。伏牛山主脊由西向东,坐落着三大高峰:老君山(2192米)、鸡角尖(玉皇顶2222.5米)、石人山(2153米),堪称中原屋脊。伏牛山主脊向东延伸,至南阳市方城县东北中断,出现了长达30公里,宽8—15公里的缺口,即著名的方城缺口,是华北平原与南阳盆地的天然孔道。
    老君山,本名景室山。只因有一石峰酷似老君座像,眼、鼻、嘴轮廓清晰,栩栩如生,人称伏牛山山神。相传,守藏室史李耳在老君洞修炼成仙,飞身而起,径到景室山安下身来。道教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唐太宗易名为“老君山”,从此景室山亦名“老君山”。鸡角尖是伏牛山第一高峰,为栾川、西峡、嵩县三县界山。鸡角尖上观日出看云海犹如黄山观日之妙。晴日山体呈青紫色,清晰雄伟;阴时云雾缭绕,时隐时现,其景壮观异常。登上玉皇顶,可西望华山、北眺黄河、东瞰龙门、南瞻武当。
    由老界岭分出三大支脉。北支脉从嵩县、鲁山、南召三县交界至方城缺口,长100余公里,是长江支流白河与淮河支流沙河的分水岭。自西向东,主要山峰有龙池(2129米)、石人山(尧山2153米)、松垛(1577.2米)、关山(1134.4米)。在白河谷地以北,海拔多在400—1000米,鸭河口以东,山体破碎。沙河谷地南侧鲁山、方城境内,山势低缓,断续分布。石人山坐落在平顶山市鲁山县西,本名尧山,因尧帝之孙刘累祭祖立尧祠而名。山峰奇特,瀑布众多、森林茂密、温泉质优,集雄、险、秀、奇、幽于一体,有华山之险、峨眉之峻、张家界之美、黄山之秀。中支脉是白河与湍河分水岭,位于南阳市南召、内乡、镇平三县交界地带,由西北向东南延伸70余公里,主要山峰有白草尖(1845米)、石撅崖(1756米)、银虎曼(1630米)、宝天曼(1574.4米)、牧虎顶(1795.1米)、云磨垛(1156.3米)、野人垛(1432.6米)、唐王寨(1329米)、驻马山(1061.2米)、五垛山(1665米)、定南针(1049.2米)。南支脉经西峡中部延至内乡西部,山势较低,多呈孤立状分布。主要山峰有高峰印(1073米)、玄山(859.5米)、新寨(798.5米)。1993年发现伏牛山恐龙蛋化石群,是当年轰动世界的新闻。在南阳市西峡县丹水镇三里庙村设立西峡恐龙遗迹园,已暴露恐龙蛋化石1000多枚。至少有16个产蛋层,发现大量鸭嘴龙、禽龙、原角龙、肉食龙等骨骼,特别是巨型长形蛋、戈壁棱柱形蛋为世界罕见。现已确定西峡蛋化石6科9属13种,分别占中国总数的1/2、世界总数的1/3。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分布之广、保存之好,堪称世界之最。
    伏牛山是一个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旅游景区荟萃的山域。1980年,在内乡县万沟林场基础上,建立宝天曼省级自然保护区,这是河南省第一个自然保护区。1988年宝天曼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宝天曼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是河南省第一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1982年在栾川老君山林场基础上建设老君山自然保护区,在西峡黄石庵林场基础上设立西峡老界岭自然保护区,在嵩县五马寺林场基础上设立龙池漫自然保护区,在鲁山林场基础上设立石人山自然保护区。1992年原林业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将伏牛山确定为全球重要意义区域,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优先领域。1993年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把宝天曼纳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1997年国务院批准上述5个保护区合并,将南召乔端、内乡万沟、西峡黄石庵、嵩县五马寺林场部分林区划入,建立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过渡带综合性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物种、珍贵树种及其生存环境,面积56024公顷。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天然次生植被和原生植物群落,被誉为中原的植物资源库、野生动物庇护所。分布有银杏、杜仲、香果树、榉树、野大豆、秦岭冷杉等31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以及河南特有植物河南石斛、伏牛杨、河南铁线莲、河南鹅耳枥、河南翠雀、河南蹄盖蕨等。野生动物资源有金钱豹、林麝、金猫、豺等48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以及大量未知昆虫。
    2006年6月,南阳市整合宝天曼国家自然保护区、宝天曼国家森林公园、宝天曼国家地质公园、西峡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伏牛山国家地质公园和南阳独山玉国家矿山公园的地质资源,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南阳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总面积954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保护面积338平方公里,设置八大核心景区:中国西峡恐龙遗迹园、西峡老界岭、西峡龙潭沟、内乡宝天曼、七星潭、云露山、镇平五朵山、真武顶风景区。
    外方山是广义伏牛山中相对独立的一个山域,隔伊河西望熊耳山,隔沙河南望伏牛山,隔汝河北望嵩山。在行政区域上,外方山处在鲁山县、汝州市、汝阳县、嵩县四县市接壤地带。春秋时,楚国一度强大,并占据了方城。于是,方城之北地的山,便称作外方山。嵩山也在方城之北,也是外方山所指。只不过,今细分山域将其分作两大块。
    嵩山介于北汝河、伊洛河、黄河之间,是广义伏牛山的一部分,也是3000里大秦岭浓缩出最精彩的尾端。夏商时,称之为“嵩高”“崇山”。西周时,称之为“岳山”。公元前770年平王迁都洛阳后,以“嵩为中央、左岱、右华”,定嵩山为中岳。因天地之中,五代后称“中岳嵩山”。696年,武则天封禅嵩山,曾改中岳为神岳。宋以降,恢复中岳嵩山之称。
    班固《白虎通》曰:“中央之岳加嵩高字者何?中岳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诗经》曰:“嵩高惟岳,峻极于天。”《史记》云:“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嵩山曾名崇山,而“崇”字本义即是山之宗。可见,嵩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之高,无与伦比;嵩山的文化气场之大,非同凡响。
    在嵩山之东,除新郑裴李岗外,典型遗址还有新郑沙窝李、唐户村,新密莪沟、长葛岗河、临汝中山寨、许昌丁集、郏县水泉,以及嵩山之西巩义铁生沟等。碳14断代年代为公元前6200—前5500年。裴李岗遗址群向人们叙述8000年前华夏先民在嵩山之周从事原始农业、手工业和家畜饲养业的情形。在裴李岗文化发展700年后,华夏文化进入仰韶文化时期。今新郑、新密一带是古有熊氏族居地,古曰“有熊国”。相传5000年前,黄帝出生的轩辕丘即在这一地带。如今,在新郑、新密之间的高速公路尚设有轩辕丘出口。西汉年间,在轩辕丘建造了轩辕故里祠,此后历代都有修复。明穆宗隆庆四年(1570),在祠前建轩辕桥。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祠前立轩辕故里碑。乾隆二十九年(1764)修葺,《重修大殿记》记述:“古传郑邑为轩辕氏旧墟,行在北有轩辕丘遗迹,乃当年故址。”
    嵩山之周的洛阳、郑州、许昌、平顶山,以及开封(老丘、启封、大梁、卞梁)、商丘(栗、朱、葛、高辛、亳、虞),皆是夏商建都之所。偃师二里头遗址是中国夏文化的代表,典型遗址还有临汝煤山、禹州瓦店、新密新砦、巩义稍柴、登封王城岗等,具体年代为公元前2100—前1700年。二里头遗址群讲述的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以嵩山为中心的生产、生活、生态场景。相传,舜封禹为夏伯,禹的儿子启在嵩山之阳,颍河上游的登封、禹州一带创建夏。早期史籍中多称“古阳城”“阳翟”,今登封、禹州为夏国、夏邑。《水经·颍水注》载:“颍水自堨东迳阳翟县故城北,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史记·周本纪·集解》引徐广曰:“夏居河南,初在阳城,后居阳翟。”《竹书纪年》记载:“夏禹之子夏启,即位夏邑,大享诸侯于钧(夏)台,诸侯从之。”后夏迁都山西安邑。夏后氏帝相失国后,少康中兴,众灭寒浞,奉少康归于夏邑,诸侯始闻之,立为天子,建都少康城(今禹州顺店康城村)。商汤曾将夏禹后裔封于此。西周此地为历邑(栎邑),周武王封弟于康。春秋初年,郑国强盛,地位显赫,以新郑为都,少康为别都。公元前636年,翟(狄人)据栎,因在嵩山之阳,而名阳翟(狄)。公元前408年,韩国都自平阳迁阳翟。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由阳翟迁都新郑。公元前370年,韩都复迁阳翟。公元前230年秦灭韩,置颍川郡,郡治阳翟县。
    嵩山之西域,自古享“崤函帝宅,河洛王国”之谓,有“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之名,得“天下之中、十省通衢”之誉。中国古代帝喾、唐尧、虞舜、夏禹的故事,以及河图洛书多与洛阳有关。《竹书纪年》记载,从夏朝第三任君主太康至夏桀,皆以斟寻(二里头遗址)为都。商汤即位商部落首领时定都南亳(今商丘),推翻夏后氏政权后,在夏都斟寻附近(偃师商城遗址)另建新都,史称“西亳”。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建东周王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营建汉魏洛阳城。隋唐两代洛阳古城设计精湛,著名的“七天建筑”——天阙、天街、天门、天津桥、天枢、应天门、天堂南北纵贯,是中国古代最华丽的都城中轴线。洛阳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建城史和1500多年建都史,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中华文明首萌于此,道学肇始于此,儒学渊源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寻源于此。以洛阳为中心,形成了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核心成分。
    嵩山向北直抵黄河岸边,黄河与嵩山相峙,形成咽喉要塞。对嵩山之西来说,这里是东大门;对嵩山之东来说,这里是西大门,可谓“锁天中枢,控地四鄙”。巩义因“山河四塞、巩固不拔”而得名。在巩义、荥阳交界地带是著名关隘虎牢关,又名古崤关。古崤关与函谷关,一东一西,遥相呼应,构成古都洛阳的东西两道大门。据《穆天子传》记载:“天子猎于郑,有虎在葭中,七萃之士擒之以献,命蓄之东虢,因曰虎牢。”西周时,虎牢属古东虢国地界,归郑国管辖。公元前719年,郑败燕师于虎牢。公元前672年,周王室“子颓之乱”,郑杀王子颓,惠王复辟。郑国因功获赐虎牢以东地区。公元前570年,晋国占领虎牢。公元前376年,韩国由虎牢灭郑。战国时代,齐、楚、燕、韩、赵、魏,山东六国曾驻兵虎牢关与秦国对抗。公元前249年,秦蒙骜伐韩,韩献成皋(虎牢)。秦代设虎牢关,汉置成皋县,因名成皋关,魏、晋为黄马关,隋设金堤关,东晋赵主石虎讳“虎”为“武”,唐代避高祖李渊祖父讳亦改“虎”为“武”,即为武牢关。宋真宗以虎牢关为“玉关之枢会”“鼎邑之要冲”,诏改行庆关。明洪武四年(1371)改古崤关,明晚期至清复为虎牢关。因在汜水之西,也称汜水关。在历史上,发生于虎牢关的战争多达数十起。《三国演义》虚构了一个三英战吕布的故事:曹操联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上将吕布一连打败众将之后,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在虎牢关与吕布大战。吕布虽勇,毕竟以一敌三,最终战败。此后,刘关张三人名满天下,吕布之勇名冠三军。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国,于广武山建敖仓,储积粮食并派驻重兵,荥阳一跃而为军事重镇。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军攻荥阳,与秦军大战,吴广战死。楚汉之战,刘邦与项羽在此对峙,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载:“(刘邦)与项羽战荥阳,争成皋之口,大战七十,小战四十。”唐初,秦王李世民在荥阳虎牢关、牛口峪一带与割据势力窦建德决战,以3000铁骑败敌10万大军,迫使盘踞洛阳的王世充投降唐朝,奠定了唐朝统一天下的根基。这就是史上著名的虎牢关之战。
    嵩山居天地之中,登封居嵩山之中,其地理特殊性不言而喻。以登封为中心,分布着洛阳、郑州、许昌、平顶山,及其下辖汝阳、汝州、郏县、禹州、新郑、新密、荥阳、巩义、偃师、伊川等县市。夏朝曾在阳城建都,即禹都阳城(王城岗古城)。秦置阳城县,汉设崇高县。隋改崇高县为嵩阳县。696年,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后,遂改嵩阳县为登封县,阳城县为告成县。金代,两县合并,称登封县。1994年设登封市。2010年8月1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召开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登封有1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700多件文物珍品。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建筑群包括:太室阙和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嵩岳寺塔、观星台、会善寺、嵩阳书院、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等8处11项。这一组历史建筑群,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构成了一部中国中原地区2000年建筑史。
    嵩山注定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读本。嵩山国家森林公园两大主体架构,分别称作太室山和少室山。太室山是嵩山东峰(1440米),主峰称峻极峰(1491.7米)。据传,夏禹第一个妻子涂山氏在此生下夏启,山下建有启母庙。因涂山氏是夏禹的正妻,在古代妻子所居叫室,故称之“太室山”。与太室山相对,少室山是嵩山西峰。少室山又名季室山,主峰连天峰,海拔1512米,也是嵩山最高峰。据传,夏禹的第二个妻子,也是涂山氏之妹栖于此,在山下建有少姨庙,故山名曰少室山。
    太室山和少室山各有36峰,每一山峰皆有经典名称。太室山“三十六峰如髻鬟,行人来往舒心颜。白云蓬蓬忽然合,都在虚无缥缈间”,主峰峻极峰,以《诗经·大雅·嵩高》“峻极于天”得名,清乾隆帝曾游此赋诗立碑,亦称御碑峰。山上有中岳庙、嵩阳书院。登峰远眺,西有少室侍立,南有箕山面拱,前有颍水奔流,北望黄河如带。俯瞰脚下,峰壑开绽,凌嶒参差。诸多山峰,据其方位、形状、外貌、遗迹、神话传说而命名,每一峰名包含一个有趣的故事。少奇峰东西起伏如眠龙,故有“华山如立,中岳如卧”之说。玉镜、狮子、虎头、玉柱、香炉、罗汉、玄龟、卧龙、老人、石笋、卓剑嵩山等峰是以形状外貌而命名。玉镜峰“皎皎冰盘营百围,广寒宫殿见依稀。春山万叠浑如洗,浮翠光中一镜飞”。卧龙峰“头角低回藓蔓封,蜿蜒端似卧真龙。旱乾岁祷多灵应,时见油云出此峰”。老翁峰“翳雾埋云皓首翁,难将书传考前踪。商山羽翼朝家后,化作中天一石峰”。卓剑峰“一峰卓立列嵩中,紫气腾腾射斗虹。昨夜洞宾经过此,却遗长剑倚崆峒”。起云峰、望洛峰、太阳峰、连天峰等以其方位命名。望洛峰“凭高懒上三山顶,望远偏惊两月空。试向此间登眺处,洛阳形胜在嵩中”。太阳峰“榻摇经影来山麓,锡柱晴光出岭头。独步高明时正午,顷令万壑失阴幽”。少阳峰“晓星才撤曙方明,乘兴探奇陟少陵。忽觉丹霞来袭体,不知旭日自东生”。连天峰,峰势独高,望之若与天接,可谓“天连嵩岭岭连天,晓抹青云晚带烟。且说匡庐高万丈,与天连也未相连”。为嵩山山峰命名也是统治者神化自己的好办法,许多峰名与汉武帝有关。相传,汉武帝在一峰下获玉人,而峰上黄云如盖,即得名黄盖峰;汉武帝至一峰下,听闻山呼万岁,即曰万岁峰;汉武帝曾在一峰下棋,故名会仙峰;汉武帝封禅系马之所,自然称之系马峰,等等。
    太室山东麓、黄盖峰下有中岳庙。秦时始建,本名太室祠,汉武帝时增修。北魏时,改称中岳庙。唐宋时,多次扩建。明崇祯十七年(1644),毁于大火,清代重修。今之中岳庙,保留明清官式建筑规模、格局和风格。中岳庙最大规模建筑中岳大殿,又叫峻极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歇山式殿顶、黄琉璃瓦顶、七踩和九踩斗拱、透花棂子门窗,金碧辉煌,素有“台阁连云,甍瓦映日”之称。太室山南麓,有嵩阳书院,原本嵩阳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初为佛教场所。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更名嵩阳观,为道教场所。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更名嵩阳书院,为讲授儒家经典场所。明末毁于兵火,清重修增建。嵩阳书院内有古柏三株,汉元封六年(前105)汉武帝游嵩岳,见柏树高大茂盛,遂封其为大将军、二将军和三将军,三将军柏毁于明末。将军柏为原始柏树,树龄4500余年。
    嵩山腹地、少室山中、五乳峰下,坐落着一座佛寺,取名少林寺。嵩山少林寺独步天下,既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也是佛教禅宗的祖庭。少林寺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唐初,少林寺十三棍僧救过秦王李世民。贞观年间,重修少林寺。唐时,少林寺即享有盛名,以禅宗与武术并称。千余年来,少林僧人潜心研究佛法与武学,影响极其深远。民国时期,军阀石友三几乎将其焚毁殆尽。现存山门、方丈室、达摩亭、白衣殿、千佛殿等,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已修复。少林寺之塔林是唐以来主持墓地,已建250多座。
    嵩山历来为享祭之山。相传,始皇帝东巡曾“登礼于斯”,少林寺内有一秦槐,秦始皇封其大夫槐。五岳祭祀,始于汉武。汉代以后,嵩山显耀。汉武帝嵩岳礼祭,听到山呼万岁,特为崇奉,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伐其草木,以山下三百为之奉邑,名曰崇高。唐高宗和武则天常住洛阳,嵩岳成为礼祭和巡幸之地。相传嵩山凤凰台,即是因其登临之时凤凰飞集其上而得名。唐玄宗于开元十八年(730),命祀嵩岳以王礼,封岳神为中天王。宋真宗诏加封号为中天崇圣帝。元武宗加封号中天大宁崇圣帝。明太祖朱元璋称其嵩岳。在中国历史上,曾有30多位帝王登临嵩山。
    伏牛山归入秦国版图之前,秦国已有内史、陇西郡、蜀郡、巴郡、汉中郡、南郡,牢牢控制了大秦岭的西部、北部和南部。公元前272年,秦将白起攻楚占宛,秦置南阳郡。由此,伏牛山南麓归入秦国版图。公元前249年,“使蒙骜伐韩,韩献成皋、巩,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以境内黄河、洛河、伊河三川而得名三川郡。由此,熊耳山、伏牛山北麓、嵩山西北麓归入秦国版图。公元前230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颍川郡以颍水得名。由此,嵩山东南、外方山尽入大秦之地。
    大秦岭是中央山脉,华山、嵩山正如两颗闪耀着无限文明之光的珍珠镶嵌其中。中国人是华夏子孙、龙的传人,有责任也有义务保护好大秦岭。护佑秦岭,也是在护佑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
出处:

秦岭简史/党双忍著.--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社有限公司,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