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佛芯
作者: 党双忍
公元前565年,古印度迦毗罗卫国蓝毗尼,即今尼泊尔南部的提罗拉科特,诞生了一位圣者——乔达摩·悉达多,其与中国的老子、孔子出生在同一个世纪。他就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因其出生在4月8日,这一天也称之为佛诞日。
释迦牟尼,本意是“释迦族的圣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奉释迦牟尼为佛祖。释迦牟尼年少时,喜欢无拘无束的游历生活。到29岁时,决意彻底舍弃王族生活,专心出家修行。到35岁时,终于顿悟成佛,即“佛陀”,意为觉悟者、智慧者。此后,释迦牟尼游历印度各地,播撒觉悟、智慧,讲述佛教原始教义。
在公元1世纪,经过500余年岁月洗练后,佛教沿世界昆仑山,顺着丝绸之路,向东西两个方向迅速传播。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尽在大秦岭脚下。两汉时期,佛教即传入中国。然而,汉传佛教的标志性事件,却发生在东汉时期。一直以来,流传着“汉明感梦,初传其道”的说法。也就是说,佛教正式传入中国,源于汉明帝的一个梦。梁代慧皎《高僧传》云:64年,“汉明帝梦金人飞行于庭,以占所梦,傅毅以佛对。帝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往天竺。愔等于彼遇见摄摩腾、竺法兰二梵僧,乃要还汉地,译《四十二章经》。腾所住处,今洛阳雍门白马寺也。”此二梵僧,上等客人,自是官方接待,其住处原名曰鸿胪寺,秦时曰典客。为表彰白马驮经之功,68年,汉明帝将此鸿胪寺改名白马寺。二梵僧所译《四十二章经》是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官办佛教寺院,后者被称为中国佛教的“释源”和“祖庭”。
东汉时,洛阳是中华帝都所在,也是汉代中国佛教中心所在。佛教传入洛阳之时,正是东汉由光武中兴到明章之治的鼎盛之际。在帝都洛阳,佛教文献翻译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据《开元释教录》记载,从汉桓帝到汉献帝,即189年至220年的31年间,译出经典187部379卷。然而,精致的佛教经典并不能遏制汉室衰亡直至崩塌的大趋势。无奈,经由短暂的三国时代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空前大分裂的时代。
三国之后,长安即成为中国佛教中心。竺法护是中国早期的佛教译经家、月氏侨民。在西晋时,竺法护从大漠来到秦岭脚下,在长安从事译经数十年。284年至308年,译出各类经论154部309卷。大乘佛教重要经典《法华经》,竺法护以《正法华经》为题译出。384年,羌人姚苌叛秦,次年擒杀氐羌苻坚,剿灭前秦,自立后秦。姚苌、姚兴、姚泓,祖孙三世称帝,以长安为都。法显与唐玄奘齐名,是赫赫有名的中国佛学大师。399年,法显从秦岭脚下的长安城出发,沿丝绸之路去往天竺取经求法,历时14年,游历20余国,带回《大般泥洹经》《摩诃僧祇律》《长阿含经》等多部梵文经典。法显不仅在中国佛教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在中国留学史上也是影响千古的人物。鸠摩罗什是享誉世界的著名佛学家,曾游学天竺诸国,列中国四大译经家之首,被尊为中国佛教八宗之祖。401年,鸠摩罗什来到秦岭脚下,在后秦姚兴护持下,大兴译经事业,南北俊秀仰止,门生弟子3000人,其中以道生、僧肇、僧睿、道融最为杰出,称为“什门四杰”。鸠摩罗什的译经场所是姚兴皇帝的逍遥园,因苫草为堂而得名草堂寺。在草堂寺,译出经、律、论、传,多达94部、425卷。所译经籍种类,遍及大小三藏教禅诸家。其中《大品般若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使得龙树般若性空之学至此文备义明。《成实论》《阿弥陀经》《十住毗婆沙论》《金刚经》《法华经》《维摩经》等译著,文妙义精,古今佛界皆遵。后来,以上述诸经为基础,有三论、四论、成实学派兴起,及天台、禅、净等诸宗成立。隋唐时,高僧吉藏以三论为依据,创立三论宗,尊鸠摩罗什为三论宗始祖,草堂寺为三论宗祖庭。
在后秦,发生的另一佛教事件即是开启了建造麦积山石窟的历史进程。麦积山所在的地方,在隋唐时曾设秦岭县,因在秦岭北麓而得名。麦积山是秦岭的一座孤峰,因山形酷似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经各代开凿扩建,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飞架,层层相叠,美不胜收。麦积山石窟也曾“有龛皆是佛,无壁不飞天”,后因潮湿而壁画剥落。麦积山飞天,有泥塑、雕刻、绘画、薄肉塑四种形式,她是美丽的少女,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凭借云彩凌空翱翔。后因在唐开元年间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麦积山石窟的崖面中部塌毁,窟群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全部石窟194窟,其中东崖54窟,西崖140窟。麦积山石窟被誉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有“东方的雕塑馆”之誉。
北魏是一个具有鲜明造佛兴佛特色的朝代。386年,鲜卑族拓跋珪称帝,国号曰魏,史称“北魏”,都平城。439年,魏道武帝拓跋焘统一中国北方。493年,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在以平城为都时,北魏即开凿了著名的云冈石窟。白居易有诗云:“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北魏迁都洛阳后,随即开凿龙门石窟。后历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以及北宋,大规模营造400余年,南北长1公里。龙门石窟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峭壁之上,今尚存有窟龛2345个,佛塔80余座,造像10万尊,最大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仅2厘米。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中国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伊阙佛龛碑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龙门洞窟中,北魏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占10%。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时尚。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与龙门石窟同时代建设的著名佛教寺院还有嵩山少林寺。因在嵩山五乳峰下,少室山的茂密丛林之中,得名少林寺。东天竺人,佛陀跋陀罗曾为魏孝文帝讲经。魏孝文帝为跋陀尊者设禅林,开凿云冈石窟。495年,魏孝文帝敕建少林寺,跋陀尊者是首位住持。506年,印度高僧勒拿摩提、菩提流支,先后到少林寺开辟译场。527年,释迦牟尼佛第二十八代徒菩提达摩到少林寺传授禅宗,著有《少室六门》上下卷,包括《心经颂》《破相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血脉论》6种,后传法于慧可、慧光。因少林寺十三和尚助唐有功,受到唐太宗封赏,赐田千顷,水碾一具,并称少林僧人为僧兵。从此,少林寺名扬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唐宋年间,少林寺拥有土地14000亩,寺基540亩,楼台殿阁5000余间,僧徒2000多人。达摩开创的禅宗,在唐代得以迅猛发展,并成为最大宗派,达摩因此被尊称禅宗世祖,少林寺被尊称禅宗祖庭。
当历史进入隋唐时代的时候,长安又一次成为中国佛教中心。627年,唐贞观元年,玄奘沿丝绸之路西行5万里,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经。历时17年,学遍大小乘各种学说,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玄奘及其弟子译出75部、1335卷。玄奘译著《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所著《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玄奘西游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得知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其取经事迹为原型。645年正月,玄奘返回长安。此时,因辽东战役,唐太宗驻跸洛阳。玄奘奉诏,在洛阳宫仪鸾殿受到太宗接见。玄奘初见太宗时,即希望前往嵩山少林寺译经,未获太宗允许,三月初一从洛阳折回长安。在唐太宗支持下,玄奘在长安设立译经院(国立翻译院)。648年,太子李治因追念生母,下令在北魏净觉寺、隋无漏寺的原址上建造大慈恩寺。同年12月,唐太宗为玄奘举行了盛大的入寺升座仪式。今日之大雁塔,即是昔日的慈恩寺塔。大慈恩寺是唐长安城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玄奘在这里领管佛经译场,创立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法相宗,也称唯识宗、慈恩宗。因此,大慈恩寺即是法相宗的祖庭所在。664年,玄奘圆寂,先葬于白鹿原,669年改葬樊川凤栖塬,并修建五层灵塔。次年,因塔建寺,唐肃宗题“兴教”二字。从此,取名兴教寺,或称大唐护国兴教寺。兴教寺号称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也是佛教八宗之法相宗的祖庭之一。
早在汉灵帝时,在长安即建有佛教寺院——卧龙寺。早先称福应寺,隋称福应禅院,唐又称观音寺。宋初,高僧惠果入寺住持,终日高卧,时人呼其“卧龙和尚”,宋太宗时更名卧龙寺。晋武帝年间,265年至290年,于长安城建造大兴善寺,初称遵善寺。北周明帝在原址建造陟岵寺。582年,隋文帝诏建大兴城,敕令迁寺于新都,命为国寺。因隋文帝北周时曾为大兴郡公,而寺址又位于靖善坊内,故取“大兴”二字和靖善坊一“善”字,合名大兴善寺。大兴善寺的开山祖师,是隋文帝布衣知友——灵藏大师。587年,召慧远、慧藏、僧休、宝镇、洪遵、昙迁入京,是为“六大德”,并有僧众300余人,令其为国行道。唐开元四年至八年(716—720),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即“开元三大士”在大兴善寺翻译秘籍500余部,大兴善寺由此成为长安三大译场之一,也成为密宗祖庭。不空为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帝师,唐至德元载(756)住持大兴善寺。与寺内行息灾咒法,设灌顶道场与戒坛,大兴善寺与青龙寺并称密教中心道场。隋时,于终南山北麓建造净业寺。唐初,高僧道宣入寺弘法道场。后人因道宣长期居住终南山,尊称其所弘《四分律》为南山宗,亦尊称其为“南山律祖”,净业寺也成为律宗的发祥地,律宗的祖庭。唐高宗开耀元年(681),于终南山下建造香积寺,唐代曾盛极一时。香积寺处在子午峪口正北,神禾原西畔,北接樊川,南临镐河,镐潏合流萦绕于西。王维《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香积寺是净土宗祖庭。华严寺位于少陵原半坡,居高临下,俯瞰樊川。华严寺由初建到以后数百年间,无高大殿堂建筑的记载,只是凿原为窟,安置佛像及僧众居住。从塔记看,这里曾有华严宗初祖杜顺坐定身骨的墓塔、二祖智俨塔、三祖贤首塔、四祖澄观塔。华严寺是中国佛教华严宗的祖庭。
唐长安城寺庙林立,大唐气象也表现在佛教寺庙上。汉传佛教八大宗派:唯识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律宗、密宗。除天台宗祖庭在浙江国清寺外,其余七大祖庭全在大秦岭脚下,且除禅宗祖庭少林寺外,六宗祖庭在终南山下。以此而论,大秦岭即是中国汉传佛教的佛芯所在。
在西安城,不仅有汉传佛教,也有藏传佛教。最典型的即是广仁寺。1705年,康熙来陕西巡视时,拨专款敕建。广仁寺是达赖、班禅等大喇嘛进京朝觐时的行宫,又称喇嘛寺。广仁寺是中国唯一绿度母主道场,也是陕西唯一藏传格鲁派寺院。
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皆是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秦岭佛国,不仅有汉传佛教,也有藏传佛教。大秦岭之西倾山、岷山,就是以藏传佛教为主的区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拉卜楞寺。拉卜楞的藏语意思是“活佛大师的府邸”。拉卜楞寺位于西倾山大夏河流域,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也是世界藏学府。由此可见,长安、洛阳不仅是大秦岭脚下的两座千年帝都,也是两大中国佛教中心。
出处:秦岭简史/党双忍著.--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社有限公司,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