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山河堰

  “善治国者,必善治水”。山河堰,是汉中也是全国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是汉初丞相萧何在汉中修的,修筑的时间稍后于成都都江堰和关中郑国渠。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褒水又名山河,引山河灌溉农田所修之堰,故名山河堰。”《汉中市志》载:“山河堰,汉相国萧何所修,曹参落成,故又有‘萧曹堰’名称。”现代石门水库是在山河堰“古址筑新堰”。

  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击败三秦王,以统一全国为主要目标,此时萧何为在汉中筹措数万将士军粮,策划修筑了山河堰,在大将曹参督工下,汉中10多万亩良田得以灌溉。景区河东店镇褒河岸边,现存一段古山河堰的半边渠堤遗址,长120米,堤坎高3米,底1米多宽,用石条交错平铺,堤坎下部2米用石条砌筑8至12层不等,石条上刻有“山”字,上部1米为三合土筑,有圆锥夯痕,寸草不生,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附近建有纪念萧何、曹参的山河观。

  汉中是兵家必争之地,历代政权或兵家都重视对山河堰的整修。三国时期诸葛亮对山河堰“踵迹增筑”,粮食丰收。五代后蜀主以“褒中用武之地,营田为急务,乃凿大洫”。北宋仁宗“嘉祐中,史诏奏上堰法,获降敕书,刻石堰上”。南宋汉中是抗金西线基地,抗金英雄吴砎、吴璘“调戌兵,命梁、洋守将修褒城废堰。”《宋史·河渠志》载:“吴拱修六堰,营大小渠六十五,浂南郑、褒城田二十三万亩。”宋绍熙四年(1193),知府修堰情况用大隶字镌刻于山间,是研究历史上汉中经济开发和变迁的珍贵资料。明清时代,山河堰不仅保持着官堰地位,多加整修,政府对山河堰的管护也形成一套规章制度,刊石立碑,相互遵守。明郭元柱知府诗赞:“汉祚炎隆四百秋,萧曹事业冠郡侯。当年将相今何在,惟有山河堰水流。”

  汉中近代水利工程始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汉中是抗日大后方。1942年在山河堰头建成褒惠渠,渠首为重力式浆砌石溢流坝,长135.3米,高6米,干渠长33.4公里,灌溉面积12.5万亩,覆盖并取代了古山河堰引水工程。利用褒惠渠二支渠跌水建成的武家沟水电站是陕西省第一座小型水电站,1946年发电供南郑(今汉中)城市照明及地方工业用电。1978年在褒惠渠首滚水坝安装彩色橡胶坝袋,充水高度2.5米,连同原坝充水后坝高8.3米,有效容积38万立方米,灌溉面积扩展到20万亩。橡胶坝前2公里水面将为水上公园,坝后消力池是个天然游泳场。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汉中为国家三线建设重点。1975年在褒惠渠首上游2公里处建成的石门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养殖的综合利用的国家大(Ⅱ)型水利枢纽工程。坝体为混凝土双曲拱坝,高88米,最大底宽27.3米,顶宽5米,顶坝长254.4米,海拔高620米,总库容1.09亿立方米。东、西、南三条干渠总长87公里,灌溉农田面积51.5万亩。河床电站3处,装机容量4.05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1.42亿千瓦时。建成后的石门水库灌溉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九分之一,产出粮食占全市总产量四分之一。水库现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从古山河堰到褒惠渠,石门水库真可谓“古址筑新堰,碧波蓄旧绩。万家灌禾稻,万顷丰收田”。汉中人民世代受褒谷水的恩惠,当人们看到汉中渠道纵横、飞珠溅玉、田野稻香鱼肥时,人们不会忘记开发山河堰的先贤和建设褒惠渠、石门水库的功臣们。

出处:

汉中文化之旅/来文基,魏素娟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