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石门栈道文化广场

 

 

 

  石门水库淹没了褒谷口许多名胜,为满足游客需要,在水库大坝下方的褒河西堤岸,修建了约2公里长的文化广场,内容包括汉中两汉三国历史故事雕塑群、栈道风云、千古石门浮雕墙、褒姒传奇、汉中风俗和神话故事、红色记忆、山河观、十二生肖等。大型的石雕、铜雕群、泥塑、浮雕和古建筑群大气、恢宏、壮观,使褒谷口一些文化、文物重现。

  (一)褒谷口驿站

  进石门栈道风景区西门,高20多米、长30多米的大禹治水铜色浮雕吸引游人目睹为快。传说大禹治水来到汉源,协助大禹治水的功臣被封在这里建立了褒国,使得汉中历史悠久。踏着古色古香的石条路,经过长1142米的充满诗情画意的仿古建筑商业街,就到了文化广场门口,一座名为“褒谷口”的古城楼建筑物映入眼帘。城墙上拱形门洞楹联:“云飞秦岭马嘶鸟道连天府,雪飞褒流烟笼关楼镇汉川。”这是褒斜道上一个重要驿站。青砖砌筑的城楼上有武士持大刀、长矛站哨。城门前几位邮士牵着备好鞍的6匹骏马列队等候邮件的到来,还有岩崖、瀑泉,建筑物气势雄伟、气象森严,构成了一个完整驿站形象。

  驿站的驿马是传递朝廷公文、宫事情报和物资的重要交通工具,使用驿马都要有凭证,即邮符。邮符有“堪合”与“火牌”两种,官府使用时凭“堪合”,兵部使用时凭“火牌”。公文写上“飞递”的需要日行三百里,且加兵部“火牌”,令沿途各驿站传递。紧急公文时则标明日行四百里、五百里字样,必须按时送到。驿站门前西侧山上有褒谷口瀑布,高42米,宽约10米,瀑水经5个阶梯飞流直下,半腰有数十米长的石洞,留有观瀑布的窗口。经瀑布洞可到城楼,观褒河水、青山,观谷口建筑物、风景等,游览中会让你触景生情,满怀喜悦。

  (二)汉中开汉业

  褒斜道既是战争之道,也是政治、经济、文化之道,相对于政治、经济、文化,战争风云在民族记忆中似乎更为深刻和凝重。《三国志》记魏蜀用兵,提及褒斜道就有12次。有一副对联:“忆当年剑指秦都栈道飞烟兵气动,问几度军兵勉水石门衮雪木牛鸣。”

  公元前206年8月,汉王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命樊哙率兵修复褒斜栈道,麻痹敌军,他和韩信率主力沿另一条古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章邯中计惨败,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迅速被刘邦全部占领。刘邦取天下之后,国号曰汉,盖取天下祥,又寓由汉中而奠基之意。

  文化广场上矗立一组汉王刘邦与萧何、韩信红色花岗石全身雕像。刘邦高约17米,站在身边的萧何、韩信身高14米,他们翘首远视,威严、高大、雄伟。他们与广场上约3米高,神采奕奕的张良、曹参、樊哙、周勃等重臣的花岗石雕像一起,再现了汉朝开国元勋和将领的罕世风采及南征北战之凛凛威风。广场文化长廊里有彩色泥塑组像《项庄舞剑》《张良献策》《火烧栈道》《寒溪夜涨》《汉王拜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乌江自刎》《萧何筑堰》等故事,以及宽约4米、长约15米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大型彩色浮雕和刘邦在汉中长约60米的故事壁画等,反映了秦末汉初褒谷口的历史风云。爱国诗人陆游诗云:“岂知高帝业,煌煌汉中起。”

  汉朝发祥于汉中。广场上的汉王楼,高32米,是仿汉代四层楼阁,斗拱四角叠翘,青砖红栏,形体高大舒展,气势恢宏。悬挂在楼顶层的汉王铜钟5.2吨。站在楼顶,文化广场尽收眼底。放眼褒河绿水,坐听雄浑钟声,更是一份怡然无比的惬意。汉王楼南有临风亭,北有谈笑亭,分别由石质六角亭连接九间廊房组成,造型别致。临风亭是青色大理石,谈笑亭是粉红色大理石,辉煌瑰丽,光彩夺目。

  广场上还矗立着另一组汉武帝与霍去病、卫青的花岗石塑像,与汉高祖刘邦组像一样,高17米,雄伟、高大。《史记·河渠书》载:“抵蜀从故道,故道多阪,回远。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饶,拟于巴蜀。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船漕。”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汉武帝为运关东粮食到长安,拜张卯为汉中太守,“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虽未成功,但长达400余里的褒斜道得以凿通,复为关中通往汉中、成都的主要交通路线。汉武帝雄才大略把西汉王朝推向鼎盛时期,卫青、霍去病是抗击匈奴战功最卓著的统帅,所以文化广场竖立了他们的塑像。

  汉高祖、汉武帝等人物花岗石雕像,无论是青色或红色,都透视出感人的精、气、神,再现了“汉中开汉业”的壮举,给人以巨大的力量和鼓舞,显示了强汉之赫赫战功。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诞生了24位皇帝,统治406年。“汉民族”“汉文化”“汉学”“汉语”等这些名称,都是随着汉朝的强盛而名播四方,并沿用至今。著名作家陈忠实给广场题写的南宋大词人辛弃疾词句“汉中开汉业”的斗方大字,镌刻在一棵横卧的古木上,构成了一道亮丽的景观。

  (三)三国时期褒斜道上魏蜀用兵

  经过黄巾起义,东汉王朝岌岌可危,外戚和宦官两个集团的残酷斗争,使社会陷入一片混乱之中,这为各种宗教传播提供了温床。张鲁进驻汉中,依靠汉中的天然屏障,据险固守,改汉中郡为汉宁郡,传播五斗米道,建立了政教合一政权,统治汉中长达30年之久,创东汉末年乱世之太平。建安二十年(215)三月,曹操平定陇右和陇西郡后,图取益州,率军十万,五月抵达阳平关(今勉县武侯镇)征张鲁,张鲁弟张卫据关失守,张鲁逃南山时说:“宝货仓库,国家之有”,遂悉数封而退。曹操看到张鲁如此善举,颇多感受,遂劝慰投降,张鲁毫无反抗地接受。曹操拜张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曹操不战而胜,心情自是得意。当年十二月率部凯旋回归,派夏侯渊等驻汉中。广场文化长廊有曹操征张鲁50米长10幅彩色浮雕画,记录了这段历史。

  建安十九年(214),当刘备破刘璋攻克成都不久,曹操也破张鲁攻战了汉中,汉中是益州北大门,蜀若不控制汉中,京师成都就受到威胁。建安二十三年(218)春,刘备亲率大军夺取阳平关,建安二十四年(219)一月,定军山大战,刘备命黄忠乘高操鼓,金鼓动天,袭杀夏侯渊于定军山下。刘备遂平汉中,自立为汉中王。三月曹操以汉中危,自长安从褒斜道来到汉中,讨伐刘备,而刘备采用“饮众拒险,终不交锋”,拖延时间。曹操因战事迟缓,粮草将尽,士气低落,逃亡甚多,心中烦恼。这时,士兵来问晚间口令,曹操正呆呆看着碗内鸡肋思考进退之计,便随口答道:“鸡肋。”杨修说:“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这件事被曹操知道了,曹操素忌杨修才高于己,曾多次揭穿他内心隐秘,这次抓住机会以蛊惑军心之罪砍了杨修头后撤退。文化广场上塑有一组斩杨修的白石雕像:杨修两手被缚于背,两士手搭杨修肩膀压他下跪,左右持刀武士杀气腾腾,监斩人立于一旁,形象逼真。

  文化广场上曹操的另一遗篇是曹操来汉中,带领文官武将在褒谷口游览石门风光,只见滔滔褒水浪击河石翻滚如雪,即兴在河中一巨石(高70厘米,宽150厘米)写隶书“衮雪”二字以抒情怀。字径45厘米,右行横写。据考证,这是曹操一生留世仅有的二字,可谓珍贵,已随“石门十三品”移至汉中市博物馆保护展出。文化广场上有一组曹操书写“衮雪”时的大型雕塑组景:在书有“衮雪”二字的巨石前,曹操英姿飒爽手持毛笔,几名文武官员和牵着骏马的战士驻足围观。“衮雪”二字,笔触圆润,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富有动感。清人罗秀书评论说:“昔人比魏武(曹操)为狮子,宫其性之好动也。会见其书如此,如见其人矣。”后人又有诗赞:“滚滚飞涛雪作窝,势如天上泻银河。浪花并作雪花舞,魏武精神万顷波。”著名史学家陈寿说曹操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用兵、政治乃至安邦、定国,均有独到之处。更难得的是他的勤奋好学,“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才华出众,于诗、文、书、音律无所不通。人们观览“衮雪”二字,每每赞扬魏武精神。很久以来对“衮雪”二字有种种传说,其中一个传说是:有人问曹操为何“衮”字掉了三点水,他大笑曰:“江中之水甚多,何必画蛇添足”,可以看出曹操的才华和性格。

  诸葛亮从蜀建兴五年(227)到建兴十二年(234),在汉中屯粮执政,八年厉兵秣马,两撰《出师表》,五次发起对魏的北伐战争,既尽良臣高士之忠义,也显儒将武侯之勇略。蜀后主建兴六年(228),魏太和二年(228),诸葛亮伐魏,第一次出兵祁山时,诸葛亮令赵云和邓芝为疑军,欲由斜谷道趋眉县,据箕谷,他自率主力,兵出祁山。赵云等为魏将曹越所败,退军时烧毁了赤崖以北褒斜道上栈阁百余里,以阻魏军的追击;而诸葛亮攻祁山,旗开得胜,获大将姜维,“关中响震”。但由于马谡自作主张,与张郃战于街亭而败。蜀全盘被动,只好退回汉中,诸葛亮挥泪斩谡,并上奏自贬三级。

  几次北伐后,蜀汉因连年征战,士卒疲惫,国库空虚,急需恢复。诸葛亮回到汉中后休士讲武,劝农殖谷,积蓄力量,以备再战。他派人修整山河堰,发展农业,修复褒斜道及故道之栈道邸阁,令蒲尭改进“木牛”“流马”,督工大量制造,并改善武器装备。

  蜀建兴十一年(233)冬,诸葛亮用“木牛”“流马”将大批军粮调运储备于斜谷口邸阁粮仓。他又派使者至东吴,与孙权订约出兵伐魏,以对魏形成腹背夹击之势。建兴十二年(234)二月春,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大军由斜谷道出兵岐山五丈原。诸葛亮率12万大军,进至眉县渭水南一带(今岐山县境),司马懿督率关中诸军屯于渭水之北,背水筑垒,以抗击蜀。蜀军受到郭淮抵抗,诸葛亮只好将大军扎营五丈原,准备久战。魏国的防守也在加强。两军相持100多天,以诸葛亮逝世和蜀军退却而告终。

  三国时期,在魏强蜀弱的严峻形势下,诸葛亮以褒斜道为中枢,自请降魏北伐数次,其勇略、意志与气魄真可谓动天地,泣鬼神!诸葛亮与褒斜道有殊深因缘,他谢世于斜谷口外的岐山五丈原,归葬于褒谷口外的定军山。深幽的褒斜道,真正见证了武侯的“八阵图”与孔明的“老臣心”。文化广场有一组诸葛亮挥师北伐的大型花岗石雕刻,高6米,长约20米。雕塑由6匹奔驰的战马、20多位将士持枪带匕组成,他们在军旗招展下,威风凛凛;诸葛亮英姿焕发、羽扇纶巾的儒雅形象昂首远视,凸显了这位天才军事家昂首镇静、智慧过人和勇往直前的气概。文化长廊墙上还有诸葛亮在汉中的10幅高4米、长60米的彩色故事浮雕图。

  文化广场上一组《桃园三结义》大型雕塑,描述的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满面春风在张飞家后院桃园结为异姓兄弟的情景。三人捧手盟誓,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之精要——忠、孝、节、义,并抽象为一种互帮互助、精诚团结的典型关系。

  广场上还有5米高的黄忠、姜维、马超、马岱铜塑像,他们个个神采飞扬,手持兵器跨马驰骋在战场上;赵云、魏延、法正、张鲁、杨修、司马懿等则为3米高的石雕像。这些雕像打开了三国历史的长卷,唤起了游客脑海中长久的关于三国的记忆。一部《三国演义》,后半部故事多与汉中牵连,汉中拥有厚重灿烂的三国文化遗存。

  (四)栈道风云

  《史记·货殖列传》载:“巴蜀沃野……然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褒斜道无论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都留下了千古绝唱的大事。广场文化长廊有高2.5米,长100多米的花岗岩浮雕,镌刻了栈道的20件大事。它们是:梁州褒国、蜀国褒中、武王伐纣、蜀人献贡、秦兵开道、秦兵取南郑、武帝修栈、司马迁出使西南、鄐君修道、曹操征张鲁、驰援定军山、诸葛归葬、贾君修栈、唐代兴元路、玄宗入蜀、德宗南奔、栈道商货、栈道邮传、元稹咏栈、褒城驿。褒斜道在促进我国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在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上都起了重要作用,在交通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五)褒姒及褒姒铺

  褒姒的故里褒姒铺被石门水库淹没,为使隐性的历史资源转化为旅游者能认识的形象,文化广场以独特、古朴的风格仿建了褒姒铺,塑立了褒姒雕像。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褒姒铺由4组仿汉代民居建筑物构成街景,长423米,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街西有青青山峦,街东是河水清澈见底的褒河。南街头广场竖立着汉白玉褒姒像,高3米,洁白一身,俏丽、端庄、婀娜多姿。塑像基座介绍:“褒姒,褒国绝色美女。生平不详。公元前779年敬献入宫,成为周幽王宠妃。申侯被废,立为皇后。因褒姒进宫从未笑过,幽王取其乐,千金买笑,烽火戏诸侯。公元前711年,犬戎杀幽王,褒姒被掳而去。西周灭亡。”

  围绕褒姒塑像,还竖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中国四大美女彩色玉石塑像,高2米,塑像基座有介绍。

  西施(沉鱼),粉面桃花,相貌迷人,长裙飘飘,翩翩风姿。介绍说:“西施本是浣纱女,貌似桃花肌似玉。秀水溪边洗衣时,鱼儿忘游沉下去。”

  王昭君(落雁),天生丽质,丰容静饰,顾影徘徊,竦动左右。介绍说:“昭君出塞雪花飘,雪中红梅似红袍。为国平安联姻去,琵琶声中飞雁坠。”

  貂蝉(闭月),身材窈窕,腰似春柳;凤眼画眉,细耳碧环。介绍说:“貂蝉本是一歌姬,能歌善舞容俏丽。献帝大臣王允喜,捧圆的月儿不敢比。”

  杨贵妃又名杨玉环(羞花),丹红绸衫,姿色丰艳;娇媚温顺,国姿天香。介绍说:“玉环本是农家女,一日皇缘进宫去。青春虚度含泪叹,花收叶卷为她屈。”

  褒姒、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些塑像,雕刻精细,色彩斑斓柔和,形象逼真,神采俊异,读诗鉴赏,让游人久久不离。

  褒姒美不美?有没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那样的故事?

  褒姒美。清水出芙蓉,天生丽质。《东周列国志》载褒姒“目秀眉清,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有如花如月之容,倾国倾城之美”。在历史上,中国四大美女曾是“笑褒姒,病西施,狠妲己,醉贵妃”,但因对褒姒的笑有争议,故渐被淡化。

  史书上曾对褒姒有“红颜祸水”之载。学者研究指出:西周灭亡是周王室各派政治力量之间夺嫡争权的必然结果。褒姒塑像座基背面镌刻有学者郭荣章《褒姒铺里咏褒姒》诗:“本是民间女,褒谷有故居。随义理家务,浣纱又捕鱼。勤俭度明月,衣食尚无虑。平白遭劫难,只缘姿容丽。含泪伴昏君,忍辱常忧郁。烽火戏诸侯,一笑倾社稷。”

  褒姒铺的褒河上,架有一座钢结构悬索人行吊桥,名曰“情人桥”,跨度161米,东西两头矗立攒顶式双四角亭,飞檐翘角,色彩鲜艳,名曰“鸳鸯亭”,桥宽80厘米,像个凌空吊起的长摇篮,桥下碧水荡漾。行人上桥时,桥体摇摆,荡荡悠悠,你碰我撞,浪漫欢快。桥护栏上挂有情人锁,琳琅满目。

  (六)山河观

  这是为纪念修筑古山河堰的萧何、曹参和近现代水利专家李仪祉而建的祠庙。汉初相国萧何、曹参筑山河堰,汉中人纪念他们,在河东店有萧曹祠,新民寺有赞邺祠(因萧何封酂侯,曹参封邺侯)等。山河观每年元宵节有“祭春社”的民俗,三月三日官方在这儿主持“放水节”,1981年祠庙遭水毁。20世纪40年代,在国家近现代水利专家李仪祉倡导下,汉中修筑了褒惠渠、汉惠渠等水利事业。水是农业的命脉,人民把萧何、曹参、李仪祉牢记在心里。褒谷口周围原有关帝庙、三官庙、北海道观、慈善庵等寺庙,它们在历史的烟尘中也早已衰微破坏或被水库掩埋。在中华文明的建筑类别中,寺庙是宝贵组成部分。寺庙文化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类世界观发展历程的具体反映,它不仅是宗教的场所,同时还具有人类规范反省自身道德行为,祈盼人生平安、幸福,寻求心灵依托、慰藉的作用。

  新建的山河观隐藏在褒河畔七盘山峰所夹的沟涧密林里,庙前悬空的混凝土平台广场宽畅,下边是隧洞,营造出洞天福地的格局。寺庙依山势布局,给人一种“深山寂寂炊烟少,寺远声声动暮钟”的安静体验。山河观占地4600平方米,三院九殿,上下三重,相对高差40余米,建筑面积1430平方米。殿宇采用了斗拱翘角、重檐高屋脊结构,上盖筒瓦,彩绘绚丽,营造出超逸、高雅、玄妙、神奇的氛围。远眺其观,金碧辉煌,气宇轩昂,伫立于玉宇苍穹之下。登其观,拾阶而上,如攀山驾云踏浪。殿宇富丽堂皇,琼楼仙阁引人入胜,让人流连忘返。

  山河观,第一院灵官殿,第二院斗姆殿,第三院三清殿,三清殿前方有钟楼、鼓楼。每院有南北厢房。

  第一院北廂房是萧曹祠,硬山式房三间。正中坐萧何相国,修眉睿目,长髯飘飘,神态端庄;左间坐曹参相国;右间坐李仪祉先生。门上对联:“嘉禾岁稔思双相,大将归心仰壹公。”第一院南廂房是客厅,门上对联:“屋里有青山诗也画也,胸中无俗物仙耶神耶。”

  山河观神灵崇祀:王灵官;护法神斗姆,又名斗姥,即北斗之母;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官,即尧(天官)、舜(地官)、禹(水官);药王孙思邈;财神赵公明;文昌帝君张亚子。

  “三清”是道教最高尊神。其中“太清”就是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是春秋著名思想家,中国古代哲学之父。他撰“老子五千言”,后世称《道德经》,以朴素的辩证方法论述了万物起源,并提出尊崇自然、无为而治的政治社会思想。道教信仰是“道”,“道”是万物之本。与“道”并提的是“德”,“德”是社会人事一整套的行为规范。《自然经》中说:“德言得者,谓行道果。”因为道教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所以道教规定信徒要“修道善德”。山河观门上有一副对联:“宏大道自然玄奥法三界,扬正教爱国利民和大德。”爱国、利民、扬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山河观广场下面隧道有《八仙过海》巨幅壁画,长100多米,高约8米。八位神仙为铁拐李、钟离权(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每位各有妙法过海,乘风破浪各显神通,表现仙家本事。人们靠这个典故来颂扬那些依靠自己才能创造奇迹的人们。

  (七)民俗文化

  文化广场的民俗文化展示有三方面内容:其一是汉中民俗文化墙。高约6米、长约100米的墙壁上,50幅画展示了20世纪汉中的民俗风情。图画素材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刻画细腻,情景交融,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看看这些壁画,与当前的发展做对比,有继承,更多的是发展。其二是十二生肖广场。古代将昼夜分十二个时辰,依照十二种动物的生活习惯和活动时辰,确定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十二地支对应,分别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后来人们把一个人生于某年就肖某种动物定为习惯,如子年生肖鼠,卯年生肖兔等,又称十二属相。广场上十二生肖塑像,高约2米,造型上有开拓,精工雕琢,个个形象栩栩如生。在这里,你可找与你相同的属相,对号入座,在基座上看看该属相人的性格和名人录,颇为有趣。其三是尊老抚幼壁画。广场上有高2米、长约50米的大型二十四孝彩色壁画,还有《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凿壁借光》《曹冲称象》《铁杵成针》《师生》《岳母刺字》《亡羊补牢》《女娲补天》等一米多高的玉石雕像,通过简练的文字介绍,向人们传播着中华优秀文化,使游人受到教育。

  (八)红色记忆

  石门栈道景区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依据党史文献资料,用泥塑和彩绘的形式,在文化长廊塑造了80位革命先烈、战斗英雄、时代先锋人物等,通过对他们事迹的介绍,展现出我们国家和中国共产党从五四运动到开国大典的40个重大历史事件。通过雕像我们可以回顾党的历史,永远铭记革命先烈的英名和丰功伟绩,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参观完“红色记忆”后,游人就到了七盘山,山顶就是鸡头关,要经过约五六百米长的羊肠小道,与水库坝顶和水库西岸恢复的栈桥连接。这段羊肠小道,属于古栈道一种类型。为了游人安全,碥道虽经加宽,又加了安全措施,但你还可以感受到李白《蜀道难》中描述的那种情境:“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途中,褒谷横空架有一道钢索,有杂技高手竟在钢索上行走、骑车、跳跃,惊险而又刺激。你当然不会去走钢索,那里还有一条缆车钢索,乘坐可览石门风光,惊险、愉快、风光。

出处:

汉中文化之旅/来文基,魏素娟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