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厌倦了宫廷内你争我夺、危机四伏的蔡伦,被封为龙亭侯后,每有闲暇,便经常带上养子和亲属来洋县这里的封地,徜徉在山光水色中调养身心,同时也带来了他的造纸术。《洋县志》载:“纸坊,在城西二里,龙亭侯蔡伦造纸处。”在当年蔡伦封地龙亭范围内的大龙河边,还留有造纸滩、捞纸滩、晾纸山等造纸作坊。1995年洋县文物博物馆在全县调查发现了20多处古老造纸作坊遗址,征集回来石臼、石杆、蒸锅等十多件造纸工具。为了将沉于历史的古老蔡侯造纸工艺真实再现,使游人真切领略中华先贤的创业精神,在蔡伦墓(祠)区域的西侧建立了蔡侯纸文化博物馆,它们相互为邻融合为一个大的景区。
蔡侯纸文化博物馆是一所园林式仿古建筑,占地2668平方米,分南院和北院。南院为造纸史展示厅,北院为蔡伦发明的“蔡侯纸”的工艺流程演示区。
南院的主体建筑在花木掩映之中,是蔡伦纸文化陈列室和四宝斋,古色古香。纸文化陈列室为面阔五间悬山式仿殿堂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室内以翔实而丰富的资料介绍造纸术的起源、传播和发展,展示了我国古代科学家蔡伦发明和推广造纸术的丰功伟绩。“四宝斋”既陈列有文房四宝,又备有书案,供来宾题作书写。
北院为一片园林式建筑群,建有廊式仿汉造纸作坊,依次有:构皮原料坊、蒸料坊、除杂坊、碓坊、切料坊、抄纸坊,焙纸坊,真实地展示了生产古老“蔡侯纸”工艺工序的全过程。在这里将见到身怀绝技的矍铄老艺人手工抄纸,参观者也可以在现场亲自抄纸。2004年7月,我国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参观后留下“千古蔡侯纸,万里文明史”的题词。香港《大公报》社长王国华先生参观后很惊讶,用现场造出的纸书写“神奇”二字。游人参观后也都会感悟到先贤们的勤劳、睿智和伟大。
下面介绍的是参观者在仿汉造纸坊看到的蔡伦制造“蔡侯纸”的工艺全过程。
造纸,首先要有原料。从山上采集纤维质量好的构树皮,用它作为原料。树皮扎成小把,放入水池浸泡约24小时,达到充分软化的程度。将泡软的树皮挑入蒸锅中蒸(或煮)约8小时,可闻见清香味。再把蒸煮后的构树皮取出,趁热摊放在碾盘上充分地碾,使其变软。去青皮,即用手抖擞变软的树皮,去掉粗皮渣子。将去掉青皮的树皮挑入石灰浆的池中蘸上石灰水,进行碱化腐蚀。将腐蚀后的树皮,再一次蒸(或煮)七八个小时。取出蒸煮后的树皮进行漂洗(古人是放在河水里漂洗,还用脚踩),再一次把杂质去掉,以增加韧皮纤维的强度。这样就完成了生料的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大约需一周时间,所以,这里给旅客提前准备了加工好的生料,供参观者践行造纸用。
纸是由植物纤维中的主要成分纤维等碳水化合物中的羟基产生的氢键结合而成的,纤维素羟基生成又与造纸工艺中打浆操作密切有关。植物纤维要经过帚化、压渍、切断打浆才能交织成有一定强度的纸。打浆的作用是将纤维的外壳壁打破,以露出内部的纤维并纵列帚化,在水中形成面积很细小的丝状物,使纤维分子结构末端通过羟基水桥而相互拉紧,脱水干燥后,就形成纤维交织而且有了强度的纸页。所以纤维是否经过打浆是区分真正的纸和纸状物的关键。我们说蔡伦发明造纸,下面的工序是关键,即熟料加工。
纸匠把加工好的生料即纯纤维称为“穰”。把穰分成小撮放入碓窝砸成薄厚均匀的穰片。将穰片卷成卷,叠成层,放在石板(或木板)上摞起来,用钢刀割成碎片。把切好的碎穰倒进石槽,加适量水,使劲翻捣(或舂臼)成糊状(这是古老原始的捣浆法,现在已被机械化蒸球打浆替代)。把捣好的糊状纸浆倒入纸槽,加适量水,经过充分搅拌,使纸浆在水中形成均匀悬浮的絮状,再把抄纸工具纸帘平铺在纸絮里,借助水的浮力作用,使纸絮在纸帘上进行无序的、薄厚比较均匀的结合后捞出,就这样一次一次地捞出一张张水淋淋的纸,整齐地摞到木板上,摞到一定数量后,给上面加一块平整木板,利用杠杆原理作用把纸中的水挤压出去,第二天就成了比较硬朗的纸块。国内外游客最担心的是水淋淋的湿纸摞在一起能不能一张张分开,答案是能分开。最后要将摞在一起的湿纸一张一张分开贴在墙上或木板上晾晒。游客对最后这三道工序个个看得目瞪口呆,惊叹不已,感到神奇。把晒干后的纸一张张揭下来,用手抚平,进行整理,按一定数量打成包,“蔡侯纸”工艺流程至此全部结束,成品纸成功产出。
上面介绍了十几道工序,实际上每道工序里又有许多小工序,加起来有70多道工序,与史料记载相吻合。蔡侯纸文化博物馆这种最古老而又最完整的造纸方法,今天,在全世界也罕见。蔡侯纸工艺在这里被收藏保护,深受国内外旅客青睐,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先贤的聪明才智和心血。
游客参观时,在这里见到的是一个矍铄的老人在抄纸,你也可以代替他亲自操作,抄成一张纸,留作纪念,或者到博物馆文房四宝室用你刚才见到的工艺抄成的纸留下你的墨宝,博物馆给你加盖“蔡侯纸”印章作为纪念品收藏。
汉中文化之旅/来文基,魏素娟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