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捞针”,自1981年5月30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荫增研究员在汉中洋县姚家沟、金家河、三岔河找到“秦岭一号”朱鹮群体,就在这里建立了陕西省朱鹮保护站(区),后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洋县朱鹮国家自然保护区。濒临灭绝的朱鹮得以保护,与这里的环境密切相关。
朱鹮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秦岭南坡中段,包括洋县、城固部分地段,总面积37549公顷,属于山地和丘陵地貌,亚热带和暖温带气候。以汉江为起点向北呈阶梯式上升,森林植被垂直景观带明显。海拔400~800米低山丘陵为马尾松常绿阔叶林带,树种有马尾松、侧柏、麻栎、刺槐,是朱鹮游荡、住宿、觅食的主要地带。800~1300米的中低山区为落叶阔叶和针阔叶混交林带,树种主要有油松、栓皮栎、板栗、漆树、杉树、杨树、合欢等,是朱鹮筑巢繁殖的主要地区。土壤主要有水稻土、黄棕壤、棕壤、淤土、潮土。水稻土主要分布在平坝和低山沟谷,是水生物繁衍的主要场所,也是朱鹮的重要觅食地;黄棕壤在丘陵和低山区分布较多;棕壤主要分布于海拔1500米以上的中山,是天然林主要分布区;淤土和潮土主要分布在河滩、水库和池塘周围。区内河流纵横,水塘密布,水源丰富。汉江是区域内最大河流,主要支流有湑水、酉水、溢水、傥水等共11条。流域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1条,大小水库80余座,总流域面积达1800平方公里,众多的河流、水库及水塘给朱鹮游荡觅食活动提供了良好条件。
丰茂的森林资源和湿地生态环境,成为野生动物的天然乐园。这里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麝、朱鹮、白鹳、黑鹳、金雕等1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熊、斑羚、锦鸡、大鲵、苍鹭等22种。在鸟类中有留鸟150余种,旅鸟80余种,夏候鸟80余种,冬候鸟40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成为水生动物和鹭鸟、鹳科、鸭科等涉禽及游禽的世界。
朱鹮在这一区域主要活动在八里关、铁河、四郎和窑平镇(乡)的部分地区。这里水热条件好,有一定面积的水域和稻田,森林覆盖率高,有高大的麻栎、马尾松、水青冈等,成为朱鹮繁衍生息的世外桃源。
汉中文化之旅/来文基,魏素娟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