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道,又名陈仓道。从宝鸡(古名陈仓),沿着入渭的清姜河谷上行,翻越秦岭大散关,又沿着嘉陵江河谷下行,经陕西凤县,甘肃两当县、徽县,由此转南,越陕甘边界青泥岭,至陕西白水江、略阳县城,东折到勉县,与金牛道接轨。从勉县东行可去汉中,从勉县金牛道西南行可去四川广元到成都。故道从略阳无须东折,继续南下,在宁强阳平关与金牛道接轨,也可去成都。这条道路位于陕甘川边界,在古代,地处农业文明(边境以东)和草原文明(边境以西)的分界线上,长期(周、秦)是“夷夏之界”,即华夏西部边境。《史记·高祖本记》:“(汉元年)八月,汉王刘邦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从现代考古看,故道的开辟利用却比这早。传世的“散氏盘”上铭文中已有“周道”一词,据王国维考证,这条“周道”就是故道,可见西周故道已被人们开辟利用了。
(一)古代人文发源中心地带
清姜河之“姜”取炎帝姜姓,嘉陵江的“陵”,指炎帝的陵寝。这一带是炎帝神农氏活动和生息的地方。炎帝是姜氏部落首领,教民制陶,教民稼穑,被誉为农业之神。炎帝部落成长于姜水(即今陕西宝鸡一带),经过一段发展,沿渭水东下,再沿黄河南岸继续向东,到达今日山东,与原先在那里生息的蚩尤九黎部落发生矛盾,爆发了战争,蚩尤部落强大,战败的炎帝部落被迫逃向西北。这时,成长在姬水的轩辕部落,沿着另一路东渡黄河,向东北方向来到涿鹿(今河北涿鹿)一带,相遇逃到阪泉的炎帝部落,爆发了战争。阪泉之战黄帝战胜炎帝,结成炎黄联盟,再经过涿鹿大战,黄帝擒杀蚩尤后,炎黄集团与东夷集团的一部分先民融合,再后,炎黄集团又南下与南蛮集团的一部分先民融合。尧和舜,据传是黄帝后裔,与周边各氏族部落通过交往与战争,使中原文化扩大,到了夏代,形成了有共同语言、文化、情感和习俗的华夏族。华夏族是在炎黄集团基础上形成和壮大起来的,炎黄二帝是华夏族尊奉的始祖。故道这个地方就成了华夏文明的“革命圣地”和“总后方”。
周人联蜀立国。武王伐纣蜀以同行,蜀人可能通过故道。
秦人起家于甘肃,现代考古发现的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墓,对此已经完全证实,这里是秦人老家。秦人越过宝鸡峡,击戎拥周后,有了关中、汉中、巴蜀之沃(农业优势),加上“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牧业优势),最终能够统一六国,建立了大统一的秦朝,故道经过的陕甘边境即秦人革命的故乡和总后方。
汉元年(前206),汉王刘邦和韩信统兵十万,自汉中出兵陇右,曹参取下辨(今甘肃成县),经故道(今凤县)出大散关趋陈仓,克三秦,出函谷向东与项羽逐鹿中原。诸葛亮六出祁山,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在秦人老家——陕甘边界转悠。《三国演义》中魏国将领邓艾奇袭蜀国成都的阴平道,也在这里。所以,故道经过的陕甘边界是古代人文发源中心地带。
(二)战争频仍、茶马之道
栈道的开辟,军事目的为其一,然而最终还是辟地开疆、进行物资交易的经济目的。
故道古时多战事,历史上仅在大散关的战争就有70多次。就拿略阳来说,先秦时期,略阳在白马氐境地东,氐人多次在这里建立政权,如公元478年,杨文弘称藩独立建立武兴国,父死子立相续83年。公元前206年,刘邦暗度陈仓时,曹参经略阳取下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取故道征战之事更多,如曹操征张鲁,从陈仓经武兴(略阳)入阳平关、汉中。诸葛亮六次出祁山,三次取道略阳。宋代,军旅征战在略阳更加频繁。建炎元年(1127)七月,史斌率义军攻克兴州略阳登基称帝一年。绍兴四年(1134)三月,金兀术和撤离喝率精骑10万向仙人关进攻,企图破关入川,宋将吴玠3万人据险守关。金兵分两路夹攻,箭如飞蝗,吴拔刀划地,以示死战到底,昼夜激战数日,采用“驻队矢”战法,飞箭暴雨般落下,金兵伤亡惨重,金将韩常右眼中箭,金兵拔营奔逃,宋军吴玠设伏截击,使金兀术受重创,败退。吴玠率部在仙人关一直坚守到绍兴九年(1139)六月病死,朝廷为吴玠作庙仙人关,号忠烈,追封为涪王。吴玠死后,其弟吴璘率部将据守仙人关,前后三十多年。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大举入侵,吴璘病甚,乘肩舆(滑竿)上杀金坪,授以方略,分道前进,击退各路金军,威名极震,成为南宋抗金著名战役。吴璘病死,朝廷赠太师,追封信王。宋开禧三年(1207)正月,吴曦叛宋,僭王位于兴州,受金封为“蜀王”,改兴州为兴德府,41天被中大夫、丞相长史安丙杀,众推安丙主持兴州军事,收复和、阶、成、凤四州。嘉定十三年(1220)九月,安丙为四川宣抚使,发起五路伐金。南宋端平二年(1235),蒙古军向沔州(今略阳)进攻,知州高稼率军迎战,由于蒙军压境,何璘临阵脱逃,高稼被杀,沔州失守。端平三年(1236),蒙古步骑军50余万破武休关(今留坝武关河),入兴元,欲攻大安……蒙古军从沔州长驱入蜀,一个月取成都。清段大章说:“自汉高祖定三秦,魏武由故道攻阳平取张鲁,宋安抚史吴玠兄弟杀金坪仙人关以拒金,明付将军友德捣蜀,及我朝吴蕰肆逆,赵将军梁栋元日渡白水江以收川,皆从此地征进。盖略阳,据洋,利上游,用兵者恒必由之。”
“茶马古道”出现源于古代中原与边疆的茶马互市,是以骡马牦牛或人背肩扛运输茶叶和交易马匹为主的一条交通要道,故道,就是一条主要的茶马古道。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并创造了茶文化。茶圣陆羽说:“茶者,南方之佳木也,巴山峡川丰焉。”四川和汉中是中国重要的产茶地。北方的游牧民族需要茶叶助消化,只能从秦岭以南茶产地取。《宋史》载:“汉中买茶,熙河(甘肃临洮)易马。”秦岭以北的凉州出产骏马,陇西北草原也有众多的马群,他们与汉中和巴蜀盛产的茶叶互市交易,故道成为茶事活动与茶文化传播的主要道路。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也为茶马互市奠定了基础。茶马互市在唐、宋、明、清几个朝代都被定为“国策”。以南宋为例,朝廷每年要从大西北和青藏地区少数民族那里换回一万多匹马,以装备朝廷军队,万余匹马要多少斤茶叶换呢?按每匹80斤的平均数,茶叶的流通量在百万斤以上。川陕间茶叶、马匹的往来,金牛道和陈仓道是必须选择的,也是无法绕过的必经之途。“陇上千山汉节回,扫除民蜮不为灾。蜀茶总入诸蕃市,胡马常从万里来。”这是宋朝黄庭坚《叔父给事挽词》中对茶马互市的吟唱。“故道”和“金牛道”,成为闻名历史的茶马古道。
故道沿嘉陵江水边行,在转输陕、川、甘等地的军兵辎重,以及米、盐、茶等民用物资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是南北文化融合的一条通道。
(三)深厚的文化遗产
故道多战事和物资交流的繁忙,沿途雄壮而险峻的山,清澈而激情的水,激起了文人的吟唱,给故道也留下了深厚的文化遗产。在唐代文明璀璨的诗歌星空,李白与杜甫是齐名的两大巨星,李白留下了《蜀道难》诗,诗中具有地理概念的有四处:“秦塞”(不与秦塞通人烟)、“太白”(西当太白有鸟道)、“青泥”(青泥河盘盘)、“剑阁”(剑阁峥嵘而崔嵬)。显然,《蜀道难》中的蜀道,即故道和金牛道。诗中先出现太白山,接着是青泥岭,最后是剑阁关,目的地是“锦城”(四川成都)。诗中“地崩山摧壮士死”,出于“五丁关”,陕西宁强今有五丁关遗址。“不与秦塞通人烟”说明故道最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描写了故道的殊绝险峻,也让“蜀道”独自夺取了秦蜀故道的历史名分,影响之巨,诚深且远。“青泥河盘盘”中的青泥岭就在略阳县与甘肃成县交界处。
李白的朋友,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没有留下专门的《蜀道难》,却以24首“秦州蜀道诗”,既表达了秦蜀古道的地理险阻,还表现出李白《蜀道难》所没有的生活蕴含和心灵的难。蜀道,杜甫首先是“吾道长悠悠”的漂泊、无奈与失落。他的《泥功山》(即青泥岭)诗:“白马为铁骊,小儿成老翁。哀猿透却坠,死鹿力所穷”,极其生动地写出青泥岭泥泞深积、踏滑难行、猿坠鹿死。杜甫《石龛》诗:“熊罴哮我东,虎豹号我西。我后鬼长啸,我前狨又啼。天寒昏无日,山远道路迷。驱车石龛下,仲冬见虹霓。”这时杜甫在蜀道上,不是“四面楚歌”,而是“四面兽歌”。人道的绝境与天道的险境,诗人的心路和秦岭古道的共契,成了杜甫千古绝唱的“蜀道难”。杜甫24首“秦州蜀道诗”,实为关于中国古道最伟大和内容最丰富的记行诗。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匹马戍梁州”,四次往返秦蜀道,故命名其诗集为《剑南诗稿》,有“山横水淹路欲断,崔嵬可陟流可乱。春风桃李方漫漫,飞栈凌空又奇观”等诗句,他的“飞栈连云是坦途”诗句是古连云栈道的命名予取。唐代大诗人元稹和宋代诗人余靖、石介、文同、张方平都留有与青泥岭有关的诗篇。
略阳县城为故道上的要塞,李白、杜甫、陆游都曾客寓略阳,留有名作巨篇。如杜甫的《积草岭》《飞仙阁》,陆游的《闻蜀盗已平,献馘庙社,喜而有述》,唐朝诗人元稹、贾岛、苏颋、韦应物、欧阳詹、郑谷,北宋工部尚书余靖,金石学家石介,清贫太守文同,史学家司马光,文学家苏轼、苏辙等都把他们的诗情才华洒在故道和略阳嘉陵江山水,留下了佳作。南宋,略阳是抗金前沿阵地,名臣名将张浚、虞允文、吴玠、吴璘、胡世将、安丙、范成大、闫苍舒等文臣武将,都驻镇或踏访兴州略阳,留下了卫国的风采和永恒的怀情诗作。明代作家伍福曾驻节嘉陵寻郙阁;清代诗坛主将王士祯也写下了“嘉陵驿路三千里,处处春山叫画眉”的诗作。近代革命先驱、一代书圣于右任,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修宝成铁路的作家、诗人邓拓、孙贻芳、刘桐韵等也都涉足略阳,留下诗篇。略阳,留下历代名人诗著300多篇,蔚为大观,具有重要的文学、史学价值。国画大师李可染在略阳写生,也留下经典名著。
汉中文化之旅/来文基,魏素娟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