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神庙——古氐羌族遗韵

  略阳县,古代为氐羌族居住地。县城位于八渡河、玉带河与嘉陵江交汇处,四周云山,林木葱翠,街道临江靠山。嘉陵江畔的江神庙,保留着古羌族的遗韵,有中国长江流域保存最完整的古羌族风格戏院建筑群。庙门外为嘉陵江航运停泊船只的重要码头。嘉陵江古称故道水,蜿蜒曲折1119公里,在重庆汇入长江。

  古代嘉陵江水运十分繁忙,千帆竞发,纤夫、船夫云集,南商北贾,鱼贯穿梭,此时的江神庙为地方绅士、船老板、船帮会共同修建的休闲娱乐中心。江神庙又名王爷庙,据《略阳县志·艺文志》载:“王爷庙岁己亥庚子(应为道光十九至二十年,即1839—1840年)间重加丹垩,金碧辉煌。”始建何时,尚无碑碣佐证。据推算,最晚明末清初就有此建筑。

  (一)氐羌族建筑风格的江神庙

  江神是古代先民对河流崇拜的产物,有地方性江河之神和整体性长江之神。略阳江神庙,由三联式四合院组成面阔23米、进深54米、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建筑群,整体建筑体现了“由外见墙不见房,由内见房不见墙”的建筑特色。建筑物依据地势高差呈三进式院落,坐西向东,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戏楼、过厅、大殿、寝宫。戏楼到过厅两侧为二层连房,过厅到大殿、寝宫两侧为厢房。主体建筑多为歇山式、硬山式屋顶,高大宏伟、壮观异常。建筑整体特别注重外观的华丽,注重浮雕,注重彩绘。整个建筑群紧密联在一起,不用斗拱装饰,大量使用檐下挡风板装置,以便遮盖檐椽和内部梁架,挡风板用彩绘装饰。寺庙借助斜撑的角柱承受翼角上翘的压力,并把斜撑柱雕成富有动感的老虎或狮子,增添了古建筑的威严。古建筑上的板绘,多系兽头图案和氐羌人物,另有浮雕人物故事装饰。兽头图案多为熊、野猪、猿猴之类,与氐羌族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具有浓厚的写实风格和地方特色,充分体现了氐羌族“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习俗。氐羌人物衣着与汉族迥然不同,一幅将军图,将军高鼻、浓眉、大眼,头戴尖顶羊角帽,帽顶有一根锦鸡翎毛,留有披发,身着披风,内穿铠甲,足蹬尖卷头皮靴,羌民族形象丰满。另有反映古代民俗民情、神话传说、传统礼节、戏曲故事的彩绘与木雕板绘画400余幅,有极高的文物考古研究价值和民俗旅游价值。

  这批板绘彩画,是氐羌族文化的孑遗。氐羌族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周时,居甘肃的凉羌曾参加了“武王伐纣”。汉代,羌族迅速发展,把“凉羌”称“氐羌”。两晋氐羌族在略阳建立过“武兴国”。

  (二)大门和戏楼

  大门和戏楼共用,大门上方为高大封火墙,它是戏楼的后墙,墙上部砖做“米”字形仿木斗拱,叠垒三层,有彩绘图案。山门与戏楼为组合体,戏楼为二层建筑,附建左右耳房和院内东西看楼。外看是巍峨耸立的山门,内看是高敞气派的戏楼,底层通行人,上层演戏;耳房上层,做演员化妆用,下层是艺人的伙房及临时休息处;东西看楼上则为妇女小孩看戏的地方,经济适用,配套建筑比较完善,并能符合礼教成规。

  戏楼重檐歇山顶,屋顶坡度陡峭崇高,翼角高翘,四角尖长,使屋顶视觉效果特别优美生动。檐下无斗拱,用鹅顶轩,25厘米,匀称排列,封闭。挡风板上绘的兽头,口衔花珠须,很有特色。翼角斜撑木柱上透雕下山虎,形象威严生动。屋脊内部下悬八角形封闭藻井,对声音能产生回音和共鸣,扩大唱腔效果。二层平座的迎面大额枋宽40厘米,高浮雕着各种戏剧人物故事,大额枋的栏杆柱,为四只形态各异的蹲狮。二层耳房和两侧的连廊,扩大了院内的有效空间。

  戏楼装饰以高浮雕为主,雕有“五子登科”“三才合一”、怪兽(似龙似虎)、“八仙过海”“二龙戏珠”以及戏曲人物故事和羌人庆丰收等图案。

  戏楼前的院子,是船员、纤夫休息、品茶、看戏、听书、谈生意的地方。每当船帮来此或逢年过节时,庙内乐声不断,小商贩叫卖不停,听书、看戏、谈生意十分热闹,江神庙也就成了古兴州最大的物资信息交流中心和休闲娱乐场所。

  (三)过厅

  从前院拾阶而上三米高,到达过厅,这是船帮会首、达官贵人和地方绅士听书、看戏的落座处。过厅面阔五间,其中心三间为开放型,两头每间前后下槛用木隔板封护,上做直棱窗栏。卷棚顶,两边下檐用鹅颈轩封护。下檐额枋宽35厘米,上雕“二龙戏珠”,下部雀替透雕,宝相卷草图样,层层剔透,呼之欲出,立体感强烈,精美无比;外挑的斜撑雕回纹卷草。其屋上部全部用鹅颈轩装饰,木板封闭,显得富丽华贵。

  过厅的角花浮雕以成语和寓言故事为主,有守株待兔、渔翁得利、牧童与张果老倒骑毛驴、龙女牧羊、断情桥、东方朔盗桃、叶公好龙、画蛇添足等。过厅内板绘画以“二十四孝”图为主要内容。这里有一幅壁画是我国著名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20世纪50年代末在略阳写生时所作,并有题字“略阳在陕南嘉陵江滨,四周有南、雨、狮、象诸峰,雄山秀水,气象万千。”

  (四)江神殿

  江神殿又称大殿,面阔五间,穿斗式结构,硬山顶。中心三间,前面安三道门,后边中心一间封闭,上安亮窗,作为江神的神龛位置,两次间开门通后院寝殿。江神坐在飞龙绕柱的神龛内的龙身上,一手抓住龙角,一手指天。现在的江神像是1999年重新雕塑,质地为汉白玉。正殿板画以历史故事为主,有掘地见母、群英会、将相和、苦肉计等。正殿是祭祀活动场所,不仅有船帮会首及船工、纤夫不断来此祭祀江神,当地群众逢年过节也来祭拜,祈求江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略阳位处八渡河与嘉陵江交汇处,三面环水,出口狭窄,水流不畅,每逢雨季,城镇往往被淹,因此,江神庙成为当地绅士和百姓的主要祭祀活动场所。

  (五)寝殿

  大殿后就是寝殿院,比大殿院高80厘米。寝殿五间,硬山顶穿斗式结构,木构架自成体系,墙体只用作维护和分割空间。寝殿板绘以古文化为主,有黄帝大战蚩尤、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共工怒触不周山、仓颉造字、伏羲造卦、女娲补天、众仙驾鹤西游、鳌吞大象、龙伯钓鳖、夸父追日、吴刚伐桂、始有天地等传说故事。寝殿为文物展室,以柳宗元撰写的《兴州江运记》为主题,展出了不同朝代的船只模型,陈列着相应朝代略阳出土的文物,还陈列了嘉陵江略阳段江水和江运的历史。逐一浏览,我们会听到木船吱呀,纤歌互答;会看到金戈铁马,旌旗蔽空;会沉入到历史的遐想,激发起振奋的豪情。寝殿正面墙上是李可染的国画《略阳城》(水西门、乌龙石码头),还有照片《嘉陵江峡谷》,新中国成立前略阳没有公路,更无铁路,嘉陵江水运便成为最主要的运输通道。

  (六)民俗风物

  在江神庙连廊、过厅、厢房里陈列有反映略阳民俗民情、民歌、历史人物和风物传说的实物或图片,这些实物是略阳社会生产发展的实证。北回廊画板介绍了与略阳有关的历史人物的故事:诸葛亮与略阳、仇绋与《郙阁颂》、李白与青泥岭、杜甫夜游灵崖寺、柳宗元面壁写略阳、九纹龙史进略阳称帝、陆游打虎在略阳、安丙矫杀吴曦、林则徐赈济略阳、唐玄宗与飞来石、乾隆皇帝与石蒜薹、吴道子与五花石等,参观后,对略阳的历史就会有个大概的了解。南回廊精选的略阳民歌,具秦陇川特色和古羌族的遗韵:山歌高亢抒情,情歌柔情似水,小调优美动情,劳动号子节奏明快,品读后,心情愉悦。前院回廊下还展出了已退出或仍在山区劳动中使用的各种耕耘、加工、运输、樵采、编织等古老的工具器物和生活用品。

出处:

汉中文化之旅/来文基,魏素娟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