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右的阳光

  《山海经·海内西经》载:有一个奇股国,这个国家就是刑天和黄帝争神的地方,叫常羊山,这里的居民长着三只眼、一条腿。他们的眼睛有阴有阳。

  在甘肃陇右地区,古来就有马崇拜,传说这里古代的白马族人祖先为马王爷,人们都说“马王爷长了三只眼”,这也许与刑天有关。

  刑天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又称“形天”。又据《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刑天)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因此,刑天常被后人称颂为东方不屈的英雄和战神。东晋诗人陶渊明读《山海经》诗:“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刑天的那颗头颅安葬的地方,就是常羊山。

  根据《山海经》对常羊山位置的描述,仇池山与常羊山的方位相符;其次,常羊山在古代的华阳国内,传说有娇氏“女登”感应神龙于华阳之常羊山而生伏羲。古代传说伏羲生于仇池,常羊山无疑就是仇池山;另外,仇池山在古代又叫仇夷山、仇维山,而“仇池、仇夷、仇维”和“常羊”的读音相同或相近。依据这些因由,可以确定常羊山就是仇池山。

  《路史》载:“伏羲生于仇夷,长于成纪。”仇夷即仇池。相传仇池山伏羲崖为伏羲诞生地。

  当然,在宝鸡也有常阳山,为炎帝出生地;在湖北烈山还有常羊山,传说也是炎帝降生处。因炎帝是伏羲之后,这说明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及其后人已经由陇右的常羊山发散到秦岭南北。可见陇右是人类文明的肇基之地。

  仇池山位于甘肃省陇南地区西和县南境的大桥乡,地处西和、武都、成县、礼县四县边境,史称“背蜀面秦,以其峭绝险固,襟武都、带西康,自古为形胜镇戍之地”。海拔1793米,相对高度791米,西汉水由西北绕山脚南流,洛峪河从东南沿山麓西来,二水汇流而下,形成三面环水,一面衔山的天险雄关。山上有大池与良田百顷,故名仇池或百顷原。

  东汉建安中,氐族杨氏以此为基地建立前仇池国、后仇池国,历时146年,其后南迁陕西略阳,建立了武兴国,又延续了81年,势力达陇右、陕南、川北诸地,对全国及当时南北朝政局产生过举足轻重的影响,堪称南北朝时期的三国鼎立局面。

  伏羲诞生的伏羲崖是仇池山主峰,巍然突起,耸入云端。

  登上仇池山,阳光照来,格外炽热,这里是东西走向的西汉水谷地,太阳一出来便照耀着大地,直到夕阳西下才会离开。大自然给予的优势给这方水土带来了温暖的气候和充沛的阳光,是自古以来人类理想的生存繁衍之地。

  据此向北便是秦嬴养马的西垂之地,盐湖相间,水草丰茂,马大繁息,秦人由此走向繁荣,为此秦人将祖陵和大本营一直设在西垂之地西伏丘。

  行走在南北秦岭之间陇右,阳光明艳,地肥水美,是一处人类文明的洞天福地。诗圣杜甫流寓陇右后写下了《秦州杂诗》:“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神鱼今不见,福地语真传。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活脱脱把仇池山当做自己隐士修身的世外桃源。

  从大堡子山到仇池山,这一地区是北秦岭与南秦岭之间的西汉水盆地,也是陇右军事战略要地祁山的所在地。从伏羲生于仇池,秦人发端于西秦岭,人类文明的光芒,由此向渭水扩展,同时沿白龙江流域向川蜀、沿西汉水向巴楚照耀,点亮了南北秦岭的文明光华。

  山因了高峻才有阳光照耀,地因了流水才有风韵气场,土因了古朴才饱含芬芳。

  难怪诸葛亮用毕生的精力和蜀国的命运做赌注,六出祁山,占领这一地区,作为灭魏的前沿阵地!这更进一步印证了这一地区的重要。

  1993年当地农民种地时,在仇池山西部西汉水河岸甘肃礼县永兴乡大堡子山挖出大量铜器、陶器、硅及墓葬,当地群众曾用牛车、拖拉机拉出了大量的硅乐器和青铜器,其中一些华美的金饰大量流落到国外后,才引起了国内考古界重视。经抢救性发掘,一处为秦人大型建筑群,一处为秦公大墓,确定为秦襄公和秦文公之墓。这一发现曾被评为2001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引起了全球轰动。

  由此揭开了周秦时期秦人祖庭神秘的面纱,更证实了秦人、秦国、秦岭根脉所在。

出处:

华夏龙脉大秦岭/周吉灵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