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汉水中流的汉中,是秦岭巴山护卫下的一块风水宝地。《史记·高祖本纪》注引载“梁州本汉中郡,以水为名”,《汉中府志》曰:“郡临汉水之阳,南面汉山,故名汉中。”据考从汉中建郡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1943年,汉水南岸的龙岗寺发现了数以千计的旧石器,还有大熊猫、剑齿象、羚羊等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伴生。《人民日报》1992年2月10日报道:“龙岗寺旧石器距今绝对年代120万年以上,是迄今发现的陕西最早的旧石器文化。”1984年还挖掘清理人面壶、彩陶罐、小口尖底瓶、船形壶等文物3000余件,并发现了7500年前人类培育豆科植物的遗迹。这一发现肯定与秦岭北边10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和7800年前的大地湾人类文明种种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距此不远汉水岸边的秦岭南坡褒斜道谷口古有褒国,夏禹到此治水有功被封有褒,历经商周而衰,是一个以汉水为基地的三朝古国。《诗经·周南·汉广》载:“汉有游女,不可求思。”对这里的美丽景色及汉水神女反复咏叹。然而,从这里走出的仅仅一个褒姒,就让周朝灭亡,是何等的姿色和惊艳自不必言说,更印证了这里自古水丰人美。
秦岭巴山间的汉中盆地,长约116公里,宽约5公里至25公里,地理气候环境得天独厚,素有“西北小江南”“金瓯玉盆”“天府之国”等美称,是中华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汉中郡称曰“天汉”。秦末楚汉相争,被封为汉王的刘邦以汉中为发祥地,在汉中筑坛拜将,举雄才,出奇兵,建帝业,其王朝以“汉”冠名,继而有了汉人、汉民族、汉语、汉文化之称谓。三国时期,汉中这一“栈阁北来连陇蜀,汉川东去控荆吴”的战略要地,曾演绎了诸葛亮在汉中屯兵八年,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死后葬于汉中定军山下荡气回肠的历史。这里还养育了“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长眠着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发明者蔡伦,等等。南朝宋明帝曾因贪腐的问题问汉中太守范柏年:“广州有贪泉,汉中有否?”范柏年回答:“臣所在梁州(汉中)有文川、武乡,亦有廉泉与让水,吾居其间。”从中道出了汉中既是礼仪之邦,更是美名远扬。
汉中,不仅是人类及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更与“华夏”密不可分。古代称秦岭为华山,称汉江为夏水,华夏之名原本出自于此。而秦岭与巴山呵护和汉江滋润着的风水宝地就是汉中,可以说汉中是中华聚宝盆。据新华社1998年3月29日播发的消息说,在我国“江、淮、河、汉”四条大河中,尤以汉江水质最好。汉江居于我国南北结合地带,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成为古人类栖息的摇篮和华夏文明的母亲河。大量的考古遗迹证明,汉水中上游为古猿人走廊,自150万年到20万年前的漫长历史时空中,人类的祖先就在此繁衍生息。除汉中境内的龙岗寺古人类遗迹外,还有李家村、何家湾古文化遗迹等更证明了这一点。一些中外学者惊呼:人类并非仅仅起源于非洲,中国的汉江流域同样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在汉中游历后大发感慨:“我是汉族,我讲汉语,我写汉字,这是因为我们曾经有一个伟大的王朝——汉朝。而汉朝又与汉中密不可分,汉中这地方不来,那我就非常遗憾了!因此,我有一个建议,让全体中国人把汉中当做自己的老家,每次来汉中当做回一次家!”
《诗经·小雅·大东》中有“惟天有汉,监亦有光”。天汉,即天上的银河。在古人眼里,天上的银河和地上的汉水是相对应的,汉水也像天上的银河一样充满光辉。其实,天汉一词在尧、舜、禹、汤时就是仰观天象的代名词,到文王、武王、始皇时代,就已在民间广为流传。汉代汉武帝派李广利攻破大宛,又想趁此北征匈奴,可时已入冬,天气严寒,不便用兵。转眼间腊尽春回,没想到连日无雨,河流干涸,武帝一再祈雨,望降吉祥,于是在当年的岁首改年号为“天汉元年”。天汉,从此成为汉人的美好期盼。
汉中跨汉江和嘉陵江两大水系,古来就是鱼米之乡,水运通畅,东连巴蜀和荆楚,可抵达东海沿岸;又北依秦岭,南屏巴山,在秦巴间有褒斜、陈仓、傥骆、子午、米仓、金牛等近十条几千年的古道;陆上可达陇南、关中、四川、湖北等地,是一处易守难攻、兵家必争之地。这也是刘邦凭借汉中的地理优势在汉水之滨筑坛拜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冲破秦岭,横扫中原,囊括天下,建立汉朝的根本原因。
如今,每每徘徊徜徉于汉水之滨,遥想当年汉人的金戈铁马,不禁让人对汉族的这段光辉的历史肃然起敬。所以,有人说:“宁看汉家一抔土,不阅后世紫金楼。”汉中这颗秦岭山间的璀璨明珠,的确深蕴着中华民族对于天汉雄风和大汉神威的仰慕,更闪耀着华夏文明的夺目光彩。
汉中这个南北的过渡带,在帝王眼中为关中的御花园,进可图南北之利,退可守江山社稷。难怪古褒国能存三世,刘邦居汉中能成汉业,大唐盛世的唐玄宗在755年安史之乱首先想到的是翻越秦岭由汉中寄身于四川,880年唐僖宗在黄巢起义和886年朝廷内乱时更是两避汉中,都把汉中当做最安全的避风港和反击的大本营。
汉中这个秦岭的后花园,在平民眼中为人间乐土,有着难以释怀的秘密。
在秦岭南麓汉水北岸的张骞故里,比淮河纬度更北的城固县桔园镇,1000多年来生长着面积达10余万亩、年产100余万吨的蜜桔,尤其得益于秦岭朝露暮气滋养的升仙村一带的蜜桔更是闻名于世,打破了“橘生淮南即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自然规律。还有汉中盆地西缘的中国四大乌鸡之首的略阳黑河乌骨鸡,以其肉、骨、皮、羽、冠五乌为地理标志品种,一旦在别的区域饲养,就会变质,不再有乌的特征。难道这一方水土有着特殊的地理风脉么?
今天,在秦岭南坡汉中盆地东北还生活着熊猫、朱鹮、羚牛、金丝猴“秦岭四宝”,这在世界生物圈中是绝无仅有的,这更说明秦岭一带自古至今都是一处万物生存的理想之地,又是真正的人类宜居之地。
华夏龙脉大秦岭/周吉灵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