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鼠同穴出渭水

  《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时,曾“导渭自鸟鼠同穴”,又载:“鸟鼠之山有鸟焉,与鼠飞行而处之,又有止而同穴之山焉,是二山也,鸟名为‘鸟余’,其鼠为‘鼠突’,鸟似缀鸟而小,黄黑色。鼠如家鼠而短尾,穿地而处……”

  孔安国注云:“鸟鼠共为雌雄,同穴处此山,遂名山曰鸟鼠,渭水出焉。”

  郭璞注曰:“今在陇西首阳县西南山,有鸟鼠同穴……穿地入数尺,鼠在内,鸟在外而共处。”鸟鼠本为天敌,怎能同穴呢?

  明焦竑《焦氏笔乘续集·鸟鼠同穴》:“导渭自鸟鼠同穴。孔传谓鸟鼠共为雌雄,同穴而处。蔡氏以为怪诞不取。”

  这是两则关于“鸟鼠同穴”截然不同的历史记载。然而“鸟鼠同穴”不仅确有其事,还的确是渭水之源。

  据《甘肃志》载:“凉州之地有兀儿鼠者,形状似鼠,尾若赘疣。有鸟曰本周儿者,形似雀,色灰白,常与兀儿鼠同穴而处。所谓鸟鼠同穴也。凉州唐属陇右道,然则孔说非诞。”《山海经校注》中记载:“鸟鼠同穴之山,其上多白虎、白玉,渭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探源鸟鼠山时曾吟联一副:“疑问鼠山名,试为答案歧千古;长流渭川水,溯到源头只一盂。”

  《史记·夏本纪》载:“夏禹导山三条四列,导水九州……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导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

  鸟鼠山西南出自秦岭余脉,东北抵达陇中黄土高原,绵延百里,既是渭河的发源之地,又是洮河与渭河的分水岭,其主峰在甘肃渭源县城西南25公里处,上有沟壑三条,称之为“三条沟”,清泉有三眼,称为“品字泉”,是渭河的真源。

  早在518年的北魏时期,就有人看见当时名叫“赤岭”的地方有鸟鼠同穴的现象,并且首次看见鸟立鼠背。文人徐松曾被清朝判罪到新疆伊犁充军,在到达伊犁附近的赛里木湖东岸时,他看见鸟鼠同穴,也看见了鸟立于往返奔驰的鼠背之上,张开翅膀发出大而繁杂的叫声;鼠虽奔驰很久而鸟不坠地。在他看见的一百余年后,俄国学者珴森多斯基在蒙古又看见同样的现象。随后普尔日瓦尔斯基在1887年发表的著作里记载了他在西藏、青海、甘肃见过的鸟鼠同穴。由于荒漠地带寒热悬殊,动物生活在洞穴中,可以避免炎热和酷寒。另一方面是由于荒漠地带缺少树木和其他隐蔽的场所,鸟类也不得不在地上或洞中营巢。

  在海拔较高的青藏高原或高山地带,天气变化无常。最热月气温也只有10℃左右,到了夜里还会出现“六月雪”的天气,植物种类很少,除了牧草之外,什么树木也没有。这里的鸟儿因无树筑巢,就栖息在洞穴之内,有的鸟就失去飞翔的能力,变成了一种褐背地鸦,翅膀逐渐退化,双腿则十分强健。白天在外觅食,晚上就钻进洞穴,并在洞内垒窝、产卵、育雏。而这洞穴为老鼠所造,里面住着老鼠。由于这些环境的变化,就出现了鸟鼠同穴的奇特现象。

  鸟鼠同居一穴,彼此相处和谐。老鼠在里面打洞,鸟儿为其站岗放哨。鸟儿有时站在鼠背上,啄食老鼠身上的寄生虫。

  在塔克拉玛干的沙漠地区,在鼠洞里生活着云雀、百灵。因老鼠白天视力很差,鸟儿就用歌声报警,遇敌时通知老鼠及时逃回洞穴。

  剖析这些自然现象后,鸟鼠同穴应该是客观存在的,并非荒诞不经。

  鸟鼠山地处渭源县境内,地势高峻,历史悠久。《尚书·禹贡》载:“导渭自鸟鼠同穴。”郦道元《水经注》云:“渭水出陇西首阳县渭谷亭南鸟鼠山。”这一系列的史书记载,对渭水出自于渭源县鸟鼠山也应深信不疑。

  鸟鼠山位于昆仑山脉西侧,北延东迤直至陇山结束,是甘肃中部的一条主要山脉。它不仅是古代中原通往西域的边塞要地,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同时,历史上的鸟鼠山还与数位名人有关。

  相传早在公元前21世纪,大禹率众自鸟鼠山导渭通水。当他到达鸟鼠同穴山时,看到绝壁千仞,高耸入云的鸟鼠山上林木茂密,禽兽出没,残害人民;山沟小岔间,洪水漫淹,一片洪荒的现象。

  禹就不顾一切冒着大风大雨奋勇向前,身后跟着威武强壮的应龙,还有驮着息壤和地图的一只黑色大乌龟以及各方的天神和万国的好汉。其中有一位叫伯益的人,他能看懂各种鸟兽的性情和语言。伯益首先摸清山林中伤害人的禽兽后,便用鸟兽的语言说服它们,帮助大禹治水,不要伤害人民和生灵,或者暂时让生灵离开山林,迁往别处。

  赶走了生灵禽兽,人民欢天喜地的帮助大禹治水,他们同大禹一道驾舟渡河、凿山开道,把渭河疏导至向东流去。禹按照河伯送给他的治水地图画出治水路线,由应龙甩尾他在前面开路,开出一条条山沟,使洪水流出,需要堵截的地方,便放上息壤,形成一座座山峰,于是便有了山川。

  经过千辛万苦,渭源地区的洪水终于被禹治理平息了。禹见洪水平息后的鸟鼠同穴山坳,有三眼清泉流出,就将此水定名为渭水,将三眼品字流泉作为渭水的发源。品字泉流出的山沟由应龙划出,人称为“龙王沟”。为了纪念大禹治渭的功绩,后人在鸟鼠山修建了一座禹王庙,至今香火不断。

  从此,渭河缓缓的奔涌东去,流经甘肃、陕西两省数十个市县,流程达818公里,横贯陕西渭河平原,容纳大小河流267条,惠泽陕、甘两省,是中国最古老的河流之一。浇灌着关中八百里秦川,孕育了灿烂而辉煌的人类文明,成就了长安作为十三朝帝京的千秋霸业。

  鸟鼠山系由南向北走向,将渭源分为东西两半,岭东为渭河流域,岭西为洮河流域。把洮河民俗风情与自然山水、文化体验、考古探险有机融汇在一起的洮河风光,魅力无限,别有情趣。在这里,品味船崖巨舫和高崖花会的花海歌潮,领略“露骨积雪”和“双门踩浪”的瑰丽景致,探寻古代将士纵马疆场、奋力搏杀的刀光剑影,一种远离尘嚣、探幽怀古的心境油然而生。

  公元前220年(始皇帝嬴政二十七年),秦始皇沿着秦国的母亲河一路向西巡至陇西,探源渭河的风采。

  当时秦始皇39岁,相貌魁梧,血气方刚。他用了25年时间南征北战,攻守分合,连横攻伐,不断消灭敌方,壮大自己。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由将军王贲至临淄,灭了齐国,统一了六国,登上皇帝的宝座。嬴政登基后,便决定巡视天下,安民励官,励精图治。

  秦始皇是来自乡狄戎羌部落融合的民族,是喝着渭水成长壮大起来的。因此,西巡至陇西,就是寻根拜祖,衣锦还乡。始皇帝带着他的文臣武将、士卒卫侍,探水溯源,沿渭河而上,到天水、鄕道(今武山及陇西东铺一带)、襄武至首阳(今渭源县)。当时的陇西郡治所在狄道(今临洮)。要到狄道,就得经过首阳,穿越鸟鼠关山,走过渭水源头,一探母亲河的风姿绰约。

  八月的渭水源头,果熟瓜黄,秋高气爽,层林尽染,五谷丰登。始皇嬴政兴致勃勃,不顾一路颠簸劳顿,下了御辇便催马扬鞭跨上鸟鼠关山。一条关山,分水两边,东流渭水,西入洮河。沿东西两水沟谷劈开一条通道,连襄武、鄕道,西达狄道,这条通道到达鸟鼠关山,就是秦最西部的边陲要塞。战国时秦昭襄王所修筑的长城,就是沿着这条通道,依山蜿蜒起伏。秦始皇登上峰顶,被这雄伟壮观的山形地貌所吸引,信马逐猎,掬泉而饮,久久回望,对这秦之源、渭水头虔诚至极。后沿城垣而下,到达关山脚下的一座长城烽燧。

  秦始皇与文臣武将在这里住宿一夜,感受了渭源风光后,第二天翻越关山,沿滥水北去狄道。此后,这里的边侯武将、地方臣民把这次巡幸当做至高无上的荣幸。为了永久纪念,遂在边侯府内建了寺庙,取名秦王寺,将院内拴马的柳树命名为秦王拴马树,神泉尊为秦王饮马井。寺院建得规模壮观,一进三院,有正殿、山门、会场等。后来因战乱屡建屡焚,日趋渐衰,但遗迹尚存。

  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两次都沿西秦岭到达渭源,渡过洮河迎着风尘而去,把西域与河西走廊和渭水连成一条千百年来通衢大道。

  渭源的文史专家连书成介绍说,鸟鼠山还与一位古代当地高人封衡有关。216年(汉建安二十一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非常注重养生之道,为追求“龟寿永年”,曾下令广招仙释与方伎人物,充作顾问,向他们征询修身养性之诀、强身祛病之道。当时招揽的人物有左慈、华佗、封衡等方术之士16人。其中,封衡字君达,以道术称奇,常骑青牛,故号“青牛道士”。这个封衡就生在渭水源头,长在鸟鼠山下。

  封衡见曹操劝说道:“丞相若想延年益寿,须得减思虑、节饮食、慎房事、戒驱驰。”之后,他又为曹操讲授了许多养生常识,曹操非常感激。他不喜欢朝廷嘈杂烦嚣,几次辞行,都没获准。后来他揣摩曹操坚留他的原因,于是潜心著述,完成养生学典《容城养气术》《灵宝卫生经》等十卷。书成之日,上之朝廷,然后飘然而去,归隐故乡渭源鸟鼠山。

  封衡生活在渭源,朝露暮濡渭水的气象,识得一味中药黄精,潜心修炼,坚持服渭源之水涵养的黄精五十余年,经常入山自采,炼制丸药,施舍世人。有时遇到病危之人,如尚未僵硬,便倒出自己研制的数粒丹丸灌服,病人很快便转危为安。有时也不施药,用一根金针刺入穴位,病疾应手便除,从此声名大振,求药人常常蜂拥而来。有时,封衡隐而不见,只留下空屋冷灶。有时,与求药者不期而遇,随手施救。传说之后他沿渭水云游到华山,得到《五岳真形图》后又归隐鸟鼠山,最后羽化成仙。

  正是由于这仙山真源的神奇,隋炀帝也于609年(大业五年)为经营西域,沿渭水西巡河西到达渭源。当年三月,他由长安出发,出萧关,度陇山,经天水,过陇西,于四月初六至渭源。隋炀帝当夜驻跸渭源县城,憩宿一日后,便吩咐侍从,放下一切公务,迫不及待地摆驾鸟鼠山,一探渭源风光。

  鸟鼠山奇峰烟锁,禹洞风生。渭水的出处在龙王沟垴,那是一处古木葱茏的山间盆地。面南背北。垴弯里靠北一片断崖,有道断裂罅隙,深不知底。人走近前,只听风吼水腾之声。裂罅之中,一股激流喷涌而出。

  此情此景,隋炀帝一时诗兴勃发,他站在鸟鼠山的“品字泉”旁脱口拟出一联:“地干纪灵异,同穴吐洪流。”让群臣共勉,君臣之间临源品诗,妙语不断,留下了千古佳话,至今还被当地人津津乐道。

  游过禹王庙后,隋炀帝纵马攀山,直达山顶。站立山巅,挥手扬鞭指点鸟鼠山景,意气风发。隋炀帝目之所至,神清气爽,又闻林深虎啸,药人遥歌,禁不住敏思洞开。望着高缈的群峰,云雾中隐约的曲径,渭水飞流,一线江天,花红叶茂,欣赏这渭源无限风华,不由得想起了在此地隐居过的青牛道士封衡,思古颂今,于是大笔一挥一气呵成:

  长林啸白兽,云径想青牛。

  风归花叶散,日举雾烟收。

  为了充分领略这渭水之源的美妙风光,展示皇家气派,隋炀帝在此地召集了一些村民野老、围猎壮士,举行了规模宏大的围猎活动,来恭承皇筵。他询问了鸟鼠山的风土人情、掌故传说,以及封衡后人的情况。炀帝兴奋之余,又出示自己的诗作,令群臣赓和,相为品评。他于鸟鼠山饱游三日,游赏了陇坻之水,探访渭源之泉,还写下了这首《临渭源诗》。

  炀帝自长安出发,行程千里,渭源是第一个休整之地。在此历时七日之久(四月初六至十二日),围猎搜奇,撰文赋诗,受诸国朝觐,这一系列重大活动,史书均有明确记载。隋炀帝之所以选择渭源,除了其当时政治、军事、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外,还与渭源山水的旖旎风光及这条母亲河的博爱胸怀是分不开的。

  渭河之源,养育渭水一线;渭河盘曲,萦绕甘陇秦豫,开启山川亘古不衰的气象。

  走进渭源,山连陇源,水流八荒,洮水相映,文明如斯,帝王寻源,庶民赏泉,一河浊水浸润八百里秦川皇天后土。

  追寻渭源,水自泉中去,鸟鼠相融,和合而乐,奇峰相连,其脉缘自岭,岭当名为秦,水实乃秦岭之源,秦之根脉,母亲之乳焉。

  “三源孕鸟鼠,一水兴八朝。”渭河以宽广而博大的胸怀,孕育了灿烂的渭河文化,把周、秦、汉、唐等八个王朝推向了历史巅峰。鸟鼠同穴山宛如巨龙,昂首起伏,蜿蜒东去。南侧密林深处,三眼清泉涌出,形成“品字泉”。泉旁禹王庙,传承了久远的历史光华。

  千百年来,“鸟鼠同穴”的神奇景观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访古探胜,吟诗作赋。今天,这一奇观已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道美丽风景。

  岑参在《见渭水思秦川》中写道:

  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

  平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曰: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尕马儿骑上着下四川,路过着来了个渭源。身上的尘土脸上的汗,才知道你来的路远。”这首悠扬辽远的《下四川》,展示了渭源悠悠花儿,浓浓乡音。在渭源“花儿的故乡”高石崖,这种袅袅不绝,魂牵梦绕的歌声让人陶醉。每年六月初六,附近数县的花儿歌手纷至沓来,即兴对唱。密林深处,马莲丛中,花伞摇动,歌声悠扬,形成了花的海洋,歌的浪潮,情的世界。浓郁的民俗风情,独特的文化活动,就像这千年流淌的渭河,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折射出渭水源头百姓生活的淳朴风情,积淀着这方水土神采飞扬的美好回忆。

出处:

华夏龙脉大秦岭/周吉灵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