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4日,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13年全国十大水系的国控断面中受污染和劣质水占到了30%,4778个地下水监测点位中,较差和极差水质的监测点占59.6%;黄河入海口的东海近岸海域水质极差,9个重要海湾中,辽东湾、渤海湾和胶州湾水质较差,长江口、杭州湾、闽江口和珠江口水质也呈现极差状态。
1992年,黄河水利委员会设计院规划处的魏剑宏撰写了《南水北调设想—嘉、汉入渭以济陕甘诸省》的文章,文章中列举了一组数据:“1991年本应是汛期的8月,泱泱黄河竟然在山东断流;1992年3月6日黄河干流花园口测站流量为每秒800立方米,高村测站为每秒600立方米,洛口测站为每秒200立方米,利津测站为每秒2立方米;此后黄河连年断流,且断流长度达到数百公里。作为黄河最大支流的渭河也面临着同样的命运。”文中提出引嘉济渭的设想,其目标不仅考虑关中地区的灌溉问题,更远大的目标则是惠及黄河。
秦岭的水资源量每年为222亿立方米,占陕西省的50%,而秦岭南坡的水资源每年达182亿立方米,占秦岭的83%,占陕南水资源的58%。可发源于秦岭的渭河水量却呈现出逐渐减少状态,加之秦岭黑河流域森林植被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与50年代相比,森林面积减少了1/3,大径材减少了2/3。森林资源减少和林分质量的下降,使其蓄水功能减弱,黑河水量也呈逐年减少趋势。近30年秦岭北麓河流的天然径流量下降了11.32%,关中已呈现出严重的缺水状态,2010年后缺水量达到26亿立方米,水量减少和水污染已敲响了警钟。为此,陕西省不得不于2010年底紧急启动引汉济渭工程,计划投资120亿元,于2020年建成每年从汉水调15亿立方米水,以解决关中水荒问题。
早在2006年建设黑河引水系统前,就建起了石头河、石砭峪、甘峪三个以农田灌溉为主的水库。黑河引水系统建设工程启动后,它们也成为西安的水源地。2005年它们向西安市区供水量分别为:石头河水库3600万立方米,石砭峪水库2063万立方米,甘峪水库390万立方米。需要特别一提的是,建设黑河引水系统初期,1996年6月28日石头河率先向西安供水,当时年供水量达到1亿立方米,缓解了当时西安用水荒。田峪、上下就峪、沣峪则直流进入输水管道。分别向西安市区供水量为200万立方米、390万立方米、166万立方米。
以上这七条河流,近几年每年向西安市区供水量都在2亿立方米以上,约占市区供水量的70%左右。
还有三条河流也将成为西安市区南水北调的水源地。一个是柞水县乾佑河(汉江支流)。引乾(乾佑河)济石(石砭峪)调水工程管理中心副主任李宁说,政府投资2亿多元的引乾济石工程,是我省第一项南水北调引水工程,于2003年11月开始动工,目前已经基本完工,最近就要正式调水,每年可向石砭峪调水3000万立方米。另外,周至县老县城湑水河(汉江支流)和太白县红岩河(汉江支流)的南水北调工程,目前有关部门也在紧锣密鼓进行前期筹备工作,均计划从2006年年底开始动工。石头河水库管理局局长周峰介绍,红岩河调水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向石头河调水9000多万立方米。黑河供水工程管理局预计,南水北调工程建成,每年从汉江可向黑河调水五六千万立方米。
据生在户县的文化人石志刚说:“记得小时候从户县到长安,不到百里路,就有83道不干脚之说,每走几步,就有水突从秦岭山根的岩缝沟谷间冒出,沿途的河峪溪水比比皆是,现在已经很难看到这些沟峪流水荡荡的景象了。”
连续30年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加快了人们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一条条铁路、公路、水渠以及其他工程的开建,破坏了山坡表层及山脚的稳定性,加之这些基建工程的弃土、弃渣、采石等不合理地堆放,引发泥石流频发,造成河水浑浊不堪。同时因滥伐乱垦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护、土层疏松、河沟淤塞,大大加重水土流失,进而山坡稳定性破坏,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频发,很容易产生泥石流和水质污染,如甘肃省白龙江中游现在是我国著名的泥石流多发区,而在一百多年前,那里竹林茂密、山清水秀,后因伐木烧炭,烧山开荒,森林被破坏,才造成泥石流泛滥。
2010年7月16日、7月23日,商洛市先后两次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地区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袭击,全市7个县区普遍受灾,特别是“7·23”特大暴雨灾害,致使山洪暴发,泥石流、滑坡体倾泻而下,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特大损失。全市7个县区144个乡镇(其中重灾乡镇84个)、1116个村、9921个村民小组、24.74万户、95.91万人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31人,失踪63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30882万元。
这种极端灾害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年后的2011年6月,商州区有关部门却招商引进两万亩荒山开发项目,其中一期建设任务8000亩。2012年8月至2013年5月,在未办理任何手续的情况下,擅自对板桥镇油坊村多个山体进行开挖,毁坏林地达355.79亩。2012年6月18日降雨后,引发了泥石流灾害,致使油坊村198户645人不同程度受灾。
据2011年河南省河流监测断面中,伊洛河水质已造成轻度污染,致使黄河水质级别也为轻度污染。
陕西省水利厅对丹江、汉江流域调查,地处丹江口水库上游,涉及宝鸡、汉中、安康、商洛和西安5个市的31个县(区),总面积6.27万平方公里,占丹江口水库控制面积的65.9%;境内丹江和汉江年均入库水量284.7亿立方米,占丹江口水库多年平均入库水量的70%。
由于库区地处秦巴山区,山高坡陡,土层浅薄,地质构造复杂,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活跃,坡耕地量大面广,降雨充沛且时空分布不均,加之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导致区内水土流失严重。据遥感普查资料,库区水土流失总面积3.39万平方公里,占库区总面积的54.6%,且中度以上侵蚀面积占流失面积的70.6%,年均侵蚀模数为每平方公里3460吨,局部地区年均侵蚀模数达每平方公里5000~8000吨,年输沙量高达1.2亿吨,其中人为因素增加河流输沙量达4944万吨。水土流失产生的大量泥沙在淤积水库、淹没农田、阻碍行洪的同时,还作为载体,吸附和携带化肥、农药、土壤养分直接进入河道污染水质,造成面源污染;水土流失导致环境恶化、植被减少,大大降低水源涵养能力。
根据有关资料分析,2010年陕西省汉江、丹江流域年工业和生活污水合计1.4亿吨,其中工业污水约占23%,生活污水及垃圾约占77%。汉江、丹江流域年主要污染物COD总计1.65万吨,其中工业占39.2%,生活占60.8%。主要污染是“五小”企业不达标排放及对点源污染物体不及时处理造成。
2013年3月11日,6岁的浩浩和14岁的小姨娜娜去家附近的安康市汉滨区的汉江边玩,准备回家时却遇到汉江涨水,当小姨带着浩浩一起涉水时,被河道采金造成的一个个大坑阻拦,两人都被冲进汉江里不幸身亡。
当地村民说,按理说挖砂、淘金之后,沙石应该回填,现在都是挖完之后就走了,根本不管回填,你看看汉江中的一个个沙堆,就像是在水中漂着的一座座坟头,如果以后还是只挖沙不回填,肯定还会出事。
2011年3月31日,进入凤(县)太(白县)公路不久后,一条宽河流映入眼帘,河水碧绿见底,这就是被当地村民誉为“母亲河”的中曲河,但在短短5公里小河竟有4处淘金点,这里还是凤县铅锌矿基地。
此处的中曲河河道被占用,水流由急变缓,渐成小溪,部分河段已断流;河水受泥沙污染成了土黄色。据附近村民介绍,从2010年10月以来,陆续就有人在此挖砂淘金,他们带来大型设备,自备发电机,吃住在工地上,几乎每天都在不停挖砂、淘金。自从淘金后鱼虾不见了,河水变黄了,沟渠剥皮了,满目疮痍,人的心也就皱成了一个疙瘩,再也没有舒展过。
这是否对环境造成污染?挖砂的唐某拍着胸脯表示,“绝对不会,停工后会将挖沙坑回填,河水中的黄色也只是因为泥沙混入,经过沉淀自然就没了”。
周边村民们说,自从河道采金后,以往河里的鱼虾不见了,平坦的河床被挖成了“炮弹坑”,工人遗留的生活垃圾随处可见。村里早在四年前就不喝中曲河的水了,改用山泉,他们认为河水受到污染。而凤县有关部门却把中曲河孔棺沟口至凤县与留坝县交界的15.4公里范围内分为三个采金区拍卖,拍卖价格从20万至30万不等。同时还出具了河道采砂许可证、环评手续等。
20世纪80年代,新华社发布了嘉陵江略阳段发现富金带消息后,我的故乡挖砂淘金开矿就从未停止过,家乡的河道已经多次被挖成底朝天,儿时的一江清流变成了满眼浊水,破败不堪。
这样的现象,在秦岭山中只是一个缩影,现在秦岭山中凡是有金有矿有砂的河流沟溪几乎全都被挖了个底朝天。金、矿、砂挖走了,留下的是断流的河道,犹如抽了筋剥了皮一般,像判处死刑的人,无精打采,没有一点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威胁着世世代代居住在当地的人们。
本来,秦岭的水很美,清澈透底惹人醉,涌泉挂岩珍珠飞,一路欢歌终不悔。眼下,一渠溪水浑如泪,满脸惆怅心生悲,真想发威涨洪水,荡尽泥沙永不回。
河流,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经过多年沉积,才能形成固定的河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水固土,福佑人类。
甘肃省南部的迭部县,这里原是一个生物多样性非常完整的地方。20世纪20年代中期,美籍奥地利裔植物学家、人类学家约瑟夫·洛克曾数次到此地考察,并给迭部戴上了“植物金矿”的桂冠。他甚至声称:“迭部是如此令人惊叹,如果不把这绝佳的地方拍摄下来,我会感到是一种罪恶。”
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不少河流上现在建了引水式电站,致使河道断流,生态破坏严重。最终发生了下游舟曲泥石流之灾。
水电能给人带来光明,但不能因为贫穷而以破坏生态换取发展。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在各贫穷国家,80%~90%的疾病和大约1/3的死亡与水有关。含有病菌的水源、旧的传统习惯和不讲卫生,造成许多人死亡,特别是免疫系统脆弱的儿童和老人。此外,工业废水注入江河湖泊,也使情况变得更加严重。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目前世界上每天便有2.5万人(包括儿童)死于“毒”水,供人饮用的清洁水源逐渐枯竭。
专家在95个国家进行的调查得知,过去50年来,人口增加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2/3的生态系统,受到污染和过度开发,其中主要包括空气和水源。
全球每年有数十亿吨的淤泥、污水、工业垃圾和化工废物等被直接排入了海洋,河流每年也将近百亿吨的淤泥和废水、废物带入沿海水域,引起沿海生境改变,使动物的栖息地和繁殖地遭到破坏。
河流和水的污染与破坏,已经产生了重大的恶果,尤其在秦岭,干燥的气候正在向秦岭以南推进,北旱南淋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不采取断然可行的措施,任其恶性循环发展,秦岭这个亿万斯年的南北气候分界线将不复存在,陕西关中地区乃至黄河的水荒现象还会日趋加重。即使再上三五个引汉济渭与南水北调工程,也不能解决生态失衡的问题,更不能实现人定胜天的美好夙愿。
这一串串混浊的数字,正是河流在哇哇哭泣时的真实写照,为了保住秦岭这块全球最美的绿心绿肺,请立即行动起来,保护水源、保护我们每一条母亲河吧!
华夏龙脉大秦岭/周吉灵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