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是动物的活化石,它在地球上生活距今已有800万年的历史,是研究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地球的环境变化很重要的动物标本。大熊猫曾经广泛分布在我国东北至云南的大片国土的森林里。
据第三次大熊猫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有野生大熊猫1596只,国家林业局在2012年11月公布消息,全国人工圈养大熊猫数量312只。大熊猫是熊科家族中最为珍稀,也是受到最大生存威胁的哺乳动物之一。目前,大熊猫仅集中栖息在中国西南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温带森林的六个独立山系:陕西的秦岭山脉、甘肃和四川的岷山山脉,四川的邛崃、大小相岭和凉山山脉。20世纪80年代调查统计的栖息地的面积约为13000平方公里。大熊猫以竹子为主要食物,竹子就是这一地区的主要林下植物。
早在1061年的宋代,苏轼任签凤翔府判官时秦岭南山就竹木成林,“衙前役伐竹编筏,放排到汴京”。而今,秦岭北麓已不适宜竹子生长,仅仅在楼观台缓坡地带少量生长。
2012年,英国《自然——气候变化》杂志刊登报告称,中美研究人员对中国秦岭地区的气候前景的预测显示,气候变化将使当地不适宜竹子生长,作为大熊猫主食的竹子可能在本世纪灭绝,进而威胁到那里的大熊猫生存。
秦岭山脉占大熊猫栖息地的四分之一,研究团队参考“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公布的气候预测模型,结合当地气象条件,分析了气候变暖将给竹子的生长繁殖带来的影响。结果显示,大熊猫主要食用的3种竹子很可能在本世纪末急剧减少。
报告称,每只大熊猫每天需要食用38公斤竹子,竹子这种植物数十年才开花一次,难以应对环境的骤变。研究指出:“如果找不到可以代替竹子的食物,秦岭大熊猫栖息地将面临消失的危险。”
研究表明,到21世纪末,秦岭一带的气候会变得普遍不适宜竹子生长。呼吁人们及早采取应对措施,为大熊猫营造出一个“迁徙走廊”,让其迁徙到将来仍有竹子能生长的地区,如果能在当前的大熊猫栖息地和未来可能的栖息地之间提供一个少有外界干预的“熊猫走廊”,秦岭野生大熊猫也许可以逐渐迁徙到新的栖息地,得以延续和发展。
2014年11月11日,汉中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科研人员在对牌坊沟进行科学监测时,意外发现一只老年大熊猫捡拾起一只羚牛大腿骨啃食,难道是作为大熊猫主要食物的竹子已经不能满足它的食量,开始恢复它的原始野性了么?值得人们警惕。
秦岭大熊猫最大的威胁是什么?专家认为,虽然在广阔的秦岭山脉中有较大的熊猫栖息地,但因保护区内和秦岭山中修路架桥等人类活动及自然环境阻隔,野生大熊猫出现了各局部种群相互隔离、种群之间无法交流的岛屿化现象,导致种群内部近亲繁殖,长期下去会造成野生大熊猫数量和质量下降。
秦岭北部大熊猫主要分布在秦岭南坡的黄柏塬地区的海塘河、大干河、小干河、欠开营河、太白河流域的中高山地带和龙洞沟地区,有由东向西数量逐渐增加的趋势,约有大熊猫10余只,主要食物以巴山木竹和华橘竹为主,为中国大熊猫分布的最北界,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1997年对动物监测时在秦岭北坡万泉沟的阳台到凉水井发现了大熊猫粪便和活动痕迹。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南端的龙洞沟和老县城保护区,与佛坪保护区及天华山保护区接壤,常有金丝猴出没,也曾有老虎出没,又有大熊猫的痕迹。而在老县城保护区南边的华阳保护区又有朱鹮栖息,也有羚牛和金丝猴生存,这一区域就成了“秦岭四宝”及其他珍稀动物的集中分布地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气象专家蒋冲等根据秦岭南北地区1960~2011年50年间的气象观测资料研究发现,秦岭地区整体和秦岭南北、汉水流域、巴巫谷地植被影响与气温呈同步变化趋势。特别是降水和降雨侵蚀力呈现南多北少的趋势,近地面水汽及湿度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尤以夏季最大,冬季最小;秦岭南北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水汽湿度呈上升趋势,秦岭南坡上升速度最快,巴巫谷地则呈下降趋势;而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由北向南减少幅度最大,温带落叶阔叶林却由北向南呈增加趋势。
以1980年为界,随着气温上升,秦岭南北降水差值减小,秦岭以北为干旱时期。特别是在近50年来,以1986年为界,其后秦岭进入暖干阶段,暖干阶段是大洪水少发时期。造成秦岭以北贫水化问题加剧,黑河等支流流量减少,而秦岭以南则没有该问题。秦岭以北环境脆弱度远大于南部。这种气候与环境脆弱变化的重要原因,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和开发造成的。
这说明,50年来,我国以秦岭——淮河为南北气候分界线,呈干热程度、雨量多少、植被退化由北向南依次在推进,推进了约2.5个纬度,在地理位置上按理论讲推进距离达200多公里,其速度惊人,如这一趋势不减,再过50年,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有可能完全改变。由此下去,中国气候与生态将发生根本变化,在秦岭北坡秦岭大熊猫将不复存在,所以必须及早为大熊猫营造迁徙的走廊,来保护秦岭大熊猫。
位于秦岭中段南坡的宁陕四亩地镇天华山自然保护区,东、南同陕西省宁西林业局接壤,西邻佛坪县,北与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秦岭主脊为界。距西安高速公路仅23公里,到西安市区100公里。保护区东西宽约17.3公里,南北长约24.5公里,总面积25485公顷,园区森林覆盖率达93.7%,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已调查的植物种类700余种,野生动物260种,其中数十种是国家级重点保护动植物。它是秦岭最典型的植被与野生动物核心区,区内除未发现“秦岭四宝”中朱鹮外,其余三宝都在这一区域栖息。
而天华山顶为保护区核心区域,是大熊猫和金丝猴、羚牛活动的地方。过去由于108国道阻隔了动物的繁殖生存,现在108国道修了秦岭隧道以后,翻越秦岭主梁的十几公里国道废弃,天华山保护区与佛坪保护区路段重新种上了竹子,等于为大熊猫建了一条交流和寻情的通道。这样天华山保护区和观音山保护区、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乃至佛坪保护区的大熊猫,现在可以自由来往了,避免了秦岭熊猫因近亲繁殖而退化,如果秦岭北麓气候环境不适应熊猫生存,大熊猫就可以沿这一通道向秦岭南坡迁移。
秦岭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森林采伐活动,对当地的森林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其中尤以针叶林的采伐面积最大。大规模的采伐活动,使秦岭山区原来呈连续状态的森林变成了原始林、人工林(而且是引进的速生树种)、灌木林或竹林、林间裸地、公路等斑块组成的镶嵌生境。这不仅使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面积减小,而且还因栖息地的斑块化,改变了野生动植物的栖息条件,使野生动物由保护区外向保护区内迁移,造成秦岭地区物种分布格局的改变。
加之近年来,秦岭的矿产开发与工业发展对秦岭生态又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毋庸置疑,秦岭山区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近百年来无节制、不科学的开发已经对秦岭的矿产资源敲响了警钟。不合理的开矿作业,不仅使得许多小矿被废置,无法继续利用,其选矿用水和工业废水也对秦岭河流产生严重污染,进而影响到动物的生长繁殖。
而地质资料显示,天华山保护区所在的宁陕县一带又发现了大型矿带,矿产储量不亚于神府煤田的矿产储量及所产生的经济价值。我想,到时当地人与“秦岭四宝”肯定是守不住这片绿色家园的,只有眼巴巴地流干泪水,诅咒这该死的矿产。即使哭天喊地,把自己的肉身献出,也难以填满一些人的胃口,到时美丽的秦岭腹地一定会被人类搞得天翻地覆,满目疮痍,皮开肉绽。到那时即使秦岭北坡不适应大熊猫生存,它们被迫迁徙到南坡后,南坡栖息地同样被毁,秦岭大熊猫又迁向何处呢?
2013年8月31日引汉济渭工程开工建设,这项将汉江水翻山越岭引到渭河解决关中水荒的工程,涉及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天华山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黑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沿线布置施工支洞10条,总长22367米,其中秦岭隧洞工程全长98.3公里。引汉济渭工程总占地面积4791.46平方公里,其中永久占地4412.68平方公里。水库淹没区人口8931人,拆迁房屋61.58万平方米,淹没影响4个集镇和98公里等级公路、11座桥梁,以及部分输电线路、通信线路、文物古迹等专业项目。这么浩大的工程横穿秦岭腹地,到时“秦岭四宝”见到轰轰烈烈的建设人群和机械,必定会退避三舍,看到越涧过沟的水渠和库区一定会惊恐万状,四处逃散。
人与动物本是同类,也许若干年后我们与动物一样,自己毁掉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眼睁睁地一起走向灭亡。因此,我们及早为秦岭大熊猫着想,也是为人类自己着想。
2008年,四川省气象局气候中心发布的“气候变化对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及区划研究”认为,汶川大地震导致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毁损,栖息在四川省横断山脉东部、邛崃山脉南段的大熊猫可能会向西、向北迁徙。
这样,秦岭大熊猫与四川大熊猫的生存空间就进一步被压缩,将来的栖息地只有集中到秦岭南麓与岷山一带。
有关记者从成都熊猫基地了解到,成都熊猫基地的大熊猫主要食物是来自雅安的苦竹和白夹竹,另外绵阳、江油、平武等地也开发有竹源地。当前,熊猫基地正与长宁竹海合作,那里栽植有65万亩竹子,为大熊猫创造了可持续生活的环境。
而卧龙大熊猫的食用竹主要靠人工栽培,分布在耿达乡、卧龙镇。卧龙属于邛崃山系,这里的大熊猫与秦岭大熊猫不是同一个走廊带。“只是卧龙随着圈养大熊猫数量增多,的确需要多种竹子。”专家说,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护好野生资源,又能满足野生大熊猫的需要。现在仍需要更多投入,种植更多的熊猫食用竹,才能保证四川大熊猫有足够的食物来源,以拓展生存空间和熊猫栖息地。
为了搭建四川岷山大熊猫种群迁徙交汇通道,2007年4月初,中国第一条大熊猫“寻情”走廊在岷江干热河土地岭开建。
这里是地处岷山大熊猫A、B两大种群的结合部,同时又是岷江和涪江上游的分水岭,历史上这里曾经是岷山大熊猫、金丝猴等野生动物南北往来的唯一通道。“土地岭北边是九寨沟、黄龙、小寨子沟等大熊猫保护区,南边则是千佛山、九顶山、白水河等,如果沿着这条长达五六百公里的山脉线,越过土地岭,大熊猫从甘肃文县,可以到四川都江堰。”
“但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毁林开荒、毁林薪柴和茂(县)北(川)公路盘土地岭而过,岷山大熊猫A、B种群唯一通道被破坏,两地大熊猫开始了相望鹊桥的漫漫相思路。1980年前后,土地岭东西两侧营造了大面积的油松林。多年来,在油松林生长密集地段,林下灌木、竹林和草本植物几乎绝迹,生物多样性丧失。正常情况下,一公顷油松林的密度应该只有190株,而这里,密度超过了2200株。”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印开蒲介绍说。
从茂县凤仪镇出县城,往北走4公里,公路右侧山坡上,成片的箭竹林连绵着,绿绿的,散发着生命的气息;公路左侧,自20世纪80年代,人工种植的树木在漫长的30多年后,终于收获了满山的绿。我爬上海拔2200米的土地岭山垭口,路面上出现一堆堆伐下来油松的“残肢断臂”,只见宝顶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土地岭工作站职工张强,正领着一群人在油松林中间伐杂木,培植箭竹,已经忙活10来天。
几经寻觅,在土地岭公路左侧陡坡下发现了一株株细矮的箭竹,在公路对面不远处的山坡上,大片箭竹长得绿油油的。而这两片竹林都离公路仅2公里,两大种群大熊猫却被公路隔离,相思相恋,两眼泪光,漫漫相望鹊桥,不敢跨越。
印开蒲坚定地说:“根据土地岭两边的大熊猫活动痕迹看,距离公路最近的均只有2公里。也就是说,两个大熊猫种群活动痕迹最近仅为4公里,这条走廊建成后,熊猫就有相亲会面的趋势。”
四川土地岭大熊猫“寻情”走廊建设,是先破坏后恢复的亡羊补牢之举,即使这条走廊建设投用,横跨在中间公路上轰隆隆的车流还会使熊猫惊恐万状,望而生畏。
与其这样,当初人们就应该多为熊猫想想,留得青山在,万物皆欢颜,人与自然才会更和谐。
华夏龙脉大秦岭/周吉灵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