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山中桃花源

  住在秦岭山中,总期望有世外桃源。

  自我13岁学了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就在故乡周围四处寻找,随后走遍了家乡方圆百公里的沟沟垴垴,踏遍了秦岭南北的山山峁峁,访问了许多长者,探寻了周边所有历史文化遗迹,但始终都没有找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只是在沉睡中常常梦到,又在梦醒时化为乌有。

  2005年在拜访太白山的征程中,偶然发现了一处人工修建的世外桃源,使我一下子进入了那种意境而不能自拔。那天,斜阳余晖,深谷幽林,溪流如雪。荡过小舟,入一柴门,豁然开朗。山谷中一农舍,一池塘,鸡鸭相鸣,波光涟涟,让人留恋。然叩问农舍,却无声无息,既没有古色,也没有古香,更无古人朴实的遗风,只给人留下了一个无血无肉的桃花源骨架,让人心情一下失落了许多,有种客串到现代边远村落之感。

  随后,我又去桂林的桃花源,到了安徽江村,找到的依然是那种人工刻意造作的“世外桃源”。

  2009年夏,我踏上了陶渊明笔下“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的武陵源行程,再去寻访那里的桃花源。

  走进武陵源,奇峰幽谷一下子吸引了我,特别是进入十里画廊和索溪峪,初极狭,才通人,处处清流,豁然开朗。徐风清香迎面扑来,秀峰、绿树、碧泉,比比皆是,深谷、峡沟、一线天,如入域外,让人像坐井底,恍若隔世。这里绝壁千仞,如蓬莱仙岛,缥缈沉浮,一条羊肠小道深入峡谷,沟岔相连,险象环生,外地人来此如入迷宫,根本无法深入。中午时,沿着奇形怪状的沟壑行进了两个多小时,一行人个个满身冷汗才进入了神堂湾。神堂湾四面百丈绝壁,原始森林覆盖谷底,深不可测,靠近湾边,常有人喊马嘶之声,传说是天子战败跳崖身亡之处,也是武陵源中最著名的峡谷幽林,过去常常有人在此迷失,不知去向,成为武陵源一处最神秘的领地。

  从四面幽谷一线天的神堂湾攀上山崖,崖顶是一土家族山寨,在天地间凸出数百丈,如玉宇琼楼,独立山涧,人称“空中田园”。庄园里层层梯田,袅袅青烟,峰峦叠翠,林木参天,白云绕边,如临仙境。这里居住着土家族人,粗布蓝衣,十分好客。凡遇来客热情招呼,家家会端出大盘大盘的当地特产姜糖让人品尝,也有奉上各种土家族手工艺制品,让你挑选。不过这已带有明显的现代商业气味。

  武陵源由于入山仅一峡口,口内幽谷纵横,奇峰垂立,百丈绝壁,交通闭塞,明代前人迹罕至,鲜为人知,直到1980年林场伐木,打通了通往山里的便道,才逐步被人们发现。这里集奇、险、秀、幽为一体,被誉为“人间仙境”和“世外桃源”。现在,这里已安装上了世界第一高野外电梯,从谷底可直上山顶,人们熙来攘往,十分拥挤,早已没有往昔的宁静。

  武陵源其实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人类繁衍,“舜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指的就是武陵源一带。由此可见,这里最早是少数民族居住地,且很少受历朝历代统治阶级管辖,汉代张良随赤松子曾到这一带青岩山辟谷,在山门口植下了七棵银杏树。明代张万冲指挥使游览这里后,看到如此仙境独具世外,便产生了应该归他所有的念头,想将来在此度过余生,并让子孙们世世代代在此生生不息,免受外界干扰。他就在张良栽的七棵大白果树干上刻下了“指挥使张万冲界”七个大字,下令不许外人入内。后来,猎户张家雄看到如此胜景,怎能被一个朝廷命官所独占,应为自己所有,遂挥起大斧又把白果树干上的大字改刻为“张家雄界”。此后人们就把这里俗称为张家界。由于武陵源原属大庸县和桑植县,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原形地,1994年升格为地级市,才真正更名为张家界。

  走进武陵源,确实有世外仙境一般的风景,土家族人的淳朴民风,及与世隔绝的自然生态和历史传说,让那里至今还笼罩着一层神秘面纱。由于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是在东晋时期,之前为少数民族地区,交通闭塞,“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很有可能的事,不然张良为何要隐居到此,才不被发现而免受朝廷追杀呢?

  在此之前,武陵源还是一个蛮荒小村,仅靠奇险的山涧峡谷与外界通行,人们经常迷路,外人很难入内。到明清时期常常是当地土族人占山为王,以山为寨,基本与世隔绝,很少有人对这里独特的地域风情有所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30多年里,这里依然是一个原始村落,人们自给自足,很少有人进入,更不用说秦汉三国争战时期,这里更被当地少数民族自行封闭,成为了真正的守土为家的世外桃源。直到1982年由伐木林场改为张家界森林公园,修通了往山外的公路,才让世人蜂拥进入了这一圣洁的土地,一举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湖南省为此还专门开辟了“世外桃源”景区。

  走出武陵源谷口,怎么也不想离开,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我虽然费尽了多半生精力,终于找到了风景优美的“桃花源”,但那里已经没有了与世隔绝的人文情怀与景象,已让世外污浊空气和铜臭味感染,被域外人情世故所左右,更让蜂拥而至的人们所污染,变得尘风扑面,混沌一片。根本没有一千多年前“复延其家,皆出酒食”的淳朴民风了,再也不见“鸡犬相闻,怡然自乐”的理想境界了,更没有那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尘封世界。我只有忧伤地面对山谷溪流,长吼一声:“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其实,不必舍近求远,早在南北朝时人们就把秦岭山水当做仰慕已久的桃花源。在南北秦岭之间的甘肃省西和县南有座仇池山,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述其为“绝壁峭峙,孤险云高,……上有平田百顷,煮土成盐,……清泉沸涌,润气上流……”南北朝时氐人杨氏曾据此建仇池国,利用这里山川险要、物产丰饶的地理优势,割据立国近三百年。《晋书·张轨传》载:“关中人士奔流者多依之。”成为了一处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真正的世外桃源。

  仇池山在唐乾元年间,杜甫避居陇右时曾作诗吟诵:“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神鱼今不见,福地语真传。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宋代苏东坡早在颍州任太守时,工部侍郎王仲至对他说:“吾尝奉使过仇池,有九十九泉,万山环之,可以避世,如桃源也。”1092年(宋哲宗元祐七年),被徙官扬州的苏东坡得到表弟程德孺赠送的两枚秦岭山中仇池石,爱不离案,遂作《和陶桃花源》诗:“高山不难越,浅水何足厉。不知我仇池,高举复几岁。”竟把仇池山比作桃源仙境。杜甫流寓陇右更是把西秦岭秦州东南的一个山村描写成“传道东柯谷,深藏数十家。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船人近相报,但恐失桃花。”

  那年秋天,我又回到秦岭山中的故乡,黄昏中信步走进一处山谷,沿溪而行,水款款笑着,一脸纯洁,满心欢喜;山上红叶丛丛,层林尽染,一枝枝黄栌向你招摇着小手,编织出了一个洞天通幽的世界;我哼着小曲,悠然回想走过的心路人生,跳石越涧而进,总感到人生就是这样,蜿蜒崎岖,高低不平,心中不免有些忧郁,更有些迷茫。正想着,天慢慢暗了下来,突然一声犬吠,打断了我的思绪,抬头一看前面狭路处,一帘瀑布一倾而下,挡住了去路。我踮起脚透过瀑布向里窥望,隐约发现几户人家炊烟袅袅,夜灯挑窗,忽明忽暗,一条黄狗在房前的古树下摇头晃尾向我张望,有几分好奇,更有几分惊诧,遂停步,原路返回。

  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再去探寻,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条水,人户已不见,只有一帘瀑布哗哗流淌,一下把我美好的梦想与希望全部打了个稀烂。

  我无助地撩起溪流从头顶泼下,泪水喷涌而出,泪与水含含糊糊交织一起,已经分不清它们的界限,暴雨般流落,随水东去,把我心中的桃花源一下子冲了个精光。

出处:

华夏龙脉大秦岭/周吉灵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