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
 
  周文王,姓姬名昌,古公亶父之孙,季历之子,商末西方诸侯之长。在位期间,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使周国势力日强。至其晚年,周的势力已非常强盛,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二”,从而为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奠定了基础。
  
  子承父业
  传说周人是远古时期帝喾(kù,音库)的后裔,属于姬姓之族。发展到虞夏的时候,它的祖先弃率领族人开始定居在邰(今陕西武功西南)。在这里,弃继承和发展了烈山氏以来种植“百谷百蔬”的经验,大力开发农业生产,使周族成为当时的一个比较富裕的部族。由于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大家都尊称他为“后稷”。
  夏代后期,由于政治衰败,渭北平原的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周的祖先便率领族人西迁到今甘肃东部和陕西西部一带。到了商朝后期,由于西北方的戎族和狄族不断向周族发动进攻,周族首领古公亶(dan,音胆)父又率族人渡过漆、沮二水,来到岐山南面的周原安居下来,并在那里建筑城郭,兴建宫室,开荒耕种,设置官吏。从此,周族逐渐形成了奴隶制的地域方国。
  古公亶父的儿子季历在位时,周的势力在渭水流域迅速发展,由此加剧了与商王朝的矛盾。商王文丁感到周的威胁,就寻找借口杀害了季历。季历死后,他的儿子姬昌继位,这就是有名的周文王。
  从季历开始,周人展开了对西北诸戎部落的进攻,先后征伐落鬼戎、燕京之戎、余无之戎以及始呼之戎、翳徒之戎。文王即位后,牢记杀父之仇,决心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创造条件,寻找机会,推翻商的统治。他仿效“王季之法”,北逐*(左犭右严)狁,西攘混夷,在泾水屗灭密须(今甘肃灵台西南)、阮(今甘肃泾川东南)、共(今甘肃泾川北)等小国,扩大了西边的疆土,后方得到巩固,为向东方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用兵于外的同时,文王加紧整顿内政。他待人宽厚,尊敬老人,爱护儿童,人们从内心里拥护他、爱戴他。一次,文王要建筑一座高台。这事儿让大家知道了,于是人们都像儿子给母亲做事那样,踊跃参加,很快就筑成了。可见文王当时受国人爱戴的程度。
  
  以“仁政”治国
  为了与商争天下,积极提倡“行仁政”。与商朝政治不同,周人禁止暴饮烈酒,过荒淫的生活:认真实施使老百姓富裕的政策,节制征收租税。
  和他的祖先一样,文王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活动,经常穿着普通人的衣服,到田地中督促农夫,辟土地,发展农业生产。打下的粮食除了用于战备外,还拿出一部分用来“怀保小民,惠鲜鳏寡”,关怀照顾那些下层百姓和无儿无女的鳏寡老人。
  为了鼓励大家生产的积极性,他实行“政耕者九一”的轻徭薄赋政策,即农民耕田只交纳九分之一的租税,按照孟子的说法,文王在土地和税收制度方面实行井田制,即将土地划分成许多井字形的方块田,井字形中间的百亩土地为“公田”,周围八块土地分给八家农民耕种,称为“私田”。农民在私田上的收获全部归自己所有,但各家要抽出人力来共同经营好公田,这公田上的收成就是要上交给公家的税。
  周文王还实行“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等仁政。即周国的官吏可以终身领受公禄,以保证其衣食无忧;商人往来贸易,经过的关市也不征收关税;人们到水泽捕鱼、到高山采集,政府都不加禁止;一人有罪,也不连坐他人。这些政策的施行,与商的残暴统治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周围地区自然产生了巨大影响,附近的许多人都乐意投奔到周地过日子,就是商朝统治区的人也有不少携儿带女逃出国境,来到这里。
  由于周文王办事公平,周围小国看到周文王办事公平,以礼待人,以“仁”治国,都十分倾慕,遇到什么棘手的问题都来找周文王帮助解决;碰到两相纠纷的情况都来找周文王调解。据说当时有两个小国,一个叫虞(今山西平陆东北),一个叫芮(今山西芮城西),因为疆界划分问题进行了很长时间的争斗,但斗来斗去,始终没有能够妥善解决其中的分歧,最后双方决定找周文王来进行裁断。可当两国君主来到周的统治区,看到人们之间互相尊重,“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相互谦让、和睦相处的情景时,都不禁脸红起来,感到很惭愧,根本没好意思去见周文王就回去了。
  周文王也很珍惜人才,为了实现“剪商”事业,他千方百计设法招揽人才,“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每次遇到有见识、有文武才干的人前来,他总是热情款待,促膝交谈,以至于常常午饭都忘了吃。因此,各方有识之士,纷纷投在文王门下。
  就这样,周国在周文王的精心经营下,势力日趋强大,成为西方一大强国,因此,人们都尊称他为“西伯”。
 
  积极准备灭商
  周的日益强盛,直接威胁着商王朝的统治。因此商纣王对此十分担忧,便积极寻找理由想除掉周文王。当时周文王和九侯(或作鬼侯)、鄂侯(或作邗侯)一起,任商代三公。商王纣杀掉九侯、鄂侯后,周文王颇为不满,遂被崇侯虎污蔑为即将叛商。商王纣于是请文王到商都朝歌,然后将他囚禁在羑里(今河南汤阴北)。
  面对这种紧急情况,文王手下的大臣们连忙聚在一起讨论对策,决定利用商纣王荒淫贪财的心理解救文王。他们先用财物买通商朝大臣费通,然后搜罗美女、宝马以及许多珍奇之物,送到纣王面前。淫逸贪财的商纣王看到如此丰盛的厚礼,心里很高兴,便把周文王放了回去。得释后,周文王向商王献洛西之地,请除炮烙酷刑,得任西伯即西方诸侯之长。
  周文王返回周地之后,遂加速了灭商的步伐。他首先率兵渡过黄河,东征黎国(今山西长治西南),引起商朝贤臣祖伊的恐慌,并把消息告诉纣王,但纣王并没有加以警惕。接着,周文王又向纵深发展,吞并了商王常去狩猎的邘地(今河南沁阳西北),一直打到了商朝的中心地区。而当伐邘获胜以后,文王又率军远征崇侯虎。崇(在今陕西长安西北)是商朝西部的重要同姓诸侯国,有很强的兵力。周军经过激烈战斗,攻陷崇城,一举灭掉了崇国,并俘虏了大批人员,占据了渭南大片地区。
  此后,为了继续向东方发展势力,文王调集大批人力物力,在沣水西岸修筑了丰邑(今陕西长安西北),作为东进的据点。与此同时,周的势力向南也有很大程度的发展,利用征伐和怀柔手段,江淮、江汉、巴蜀地区的大部分邦国和少数民族部落,大都归附了周,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
  然而,正当要发动灭商战争的最后攻势的时候,周文王不幸病逝于程(今陕西咸阳东北)。临死前,他千叮万嘱,要后人一定完成灭商的大业。
  (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出处:

人物中国. 远古至秦/《人物中国》编委会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