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
作者: 《人物中国》编委会编
赵匡胤(927~976),宋代开国皇帝,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后周时因为战功显赫升任殿前都点检,统率禁军。后周显德六年(959),后周世宗柴荣病逝,继位的恭帝柴宗训只有七岁。显德七年(960)正月,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的政权,建立了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
陈桥兵变夺皇位
赵匡胤出生于洛阳夹马营涿州,父亲曾是后唐、后晋、后汉的军官。赵匡胤起初投奔后汉大将郭威,因为武艺高强,得到了郭威的赏识。周世宗柴荣时,他升任殿前都点检(皇帝亲军的最高将领),掌握了后周的兵权,兼任宋州(今河南商丘南)归德军节度使,负责防守汴京。
后周显德六年(959),后周世宗柴荣病死。赵匡胤和弟弟赵匡义、幕僚赵普密谋篡夺皇位。显德七年(960)正月,镇州(今河北正定)和定州(今河北定州)有人来汴京报告说,北汉和辽国的军队正联合南下攻击后周。后周符太后和宰相范质、王溥等匆忙派赵匡胤统领大军北上御敌。大军行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时,赵匡胤弟赵匡义(即宋太宗)和归德军掌书记赵普按计划命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然后一起下拜,高呼“万岁”,拥立他为皇帝。接着,赵匡胤带领大军返回汴京,逼年幼的恭帝退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年号为“建隆”,史称北宋。这件事历史上称为“陈桥兵变”。
赵匡胤建立北宋后,与赵普一起进行谋划,首先平定后周残余势力李筠、李重进等割据势力的反抗,然后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各个击破”的策略,于宋乾德元年(963)攻灭荆南和湖南,乾德三年灭后蜀,开宝四年(971)平南汉,开宝八年(975)灭南唐。至此,除吴越、北汉和漳、泉二州外,五代十国的各个割据政权全被消灭。
为了防止再度出现五代十国割据混乱的局面,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建立起由皇帝直接掌握的庞大军队和官僚机构。
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即位不久,就以优厚的俸禄为条件,解除了曾帮助他夺取政权的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人的兵权。据说,宋建隆二年(961)七月的一天晚上,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酒过几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杯,说:要不是有你们的帮助,我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里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问这是什么缘故。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石守信等人听出了话外之音,急忙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有一天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也不行啊!石守信等人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宋太祖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安稳地度过晚年,不是更好吗?石守信等齐声说:陛下为我们想得太周到啦!酒席一散,他们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称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宋太祖马上就批准了他们的请求,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节度使,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释”就是“解除”的意思)。
加强皇权
“杯酒释兵权”之后不久,宋太祖又取消了自己在后周时曾经担任过的禁军最高统帅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的职务,由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司分别统领禁军,各不相属。并由枢密院掌管全国军队的调动、招募、训练等军政。三司统率禁军,但没有发兵权,枢密院虽有发兵权,但不统率军队,两者互相牵制,都得听命于皇帝。
此外,宋太祖还把大约一半禁军部署在开封及周边地区,另一半则驻守在外地,使其互相制约。为了防止将领与士兵之间、军队与某一地方之间发生密切的关系,他还下令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并定期交换驻防的地方。
为防止“君弱臣强”,宋太祖设置了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若干名以削弱宰相的职权。另外又设置枢密使以分割宰相的军政大权;设置三司使,以分割宰相的财政大权。并且改变了以前皇帝与宰相共同商讨国事的规矩,改为由皇帝批阅,再交给宰相处理。
为了避免再现藩镇跋扈的局面,宋太祖又采纳了赵普的建议,取消节度使兼领附近数州的制度,每消灭一个割据政权,就规定它所属的各州都归中央管辖,然后将节度使从地方调到开封担任没有实职的闲官,由中央派遣文臣任知州、知府,一般是三年一任。各州(府)还设置通判来监督和牵制州(府)长官。宋太祖还沿袭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晚年亲自在讲武殿主持考试。
乾德三年(965),宋太祖下令,各州的赋税收入除留一小部分作必要开支外,其余必须全部上缴给中央政府。他还派遣使者到各地选择身强力壮、能征善战的人收补为禁军,使州郡兵力不能与中央抗衡。
宋太祖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兴修水利,减轻徭役,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位有作为的帝王。但是,他偏重安内守外、重文轻武,导致北宋日后出现了内重外轻、积贫积弱的局面,在对抗西夏与辽的战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赵匡胤称帝后,对内对外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发展生产,促进了经济的繁荣。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割据局面,这对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张匡胤《咏初日》
出处:人物中国.隋唐五代十国辽宋西夏金元 /《人物中国》编委会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