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
 
   孙思邈,隋唐之际的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孙思邈因病学医,一生淡薄名利,曾拒绝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授予的官职。对待病人,孙思邈无论贫富亲疏,都一视同仁,无论风雨寒暑,都有求必应,深得百姓崇敬。孙思邈钻研医术,善于博采众长,他深感古代医方的散乱浩繁,检索困难,遇有急病,往往不救,于是立志编著简易实用的方书。他总结唐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广泛搜集单方、验方、针灸术和药物的使用知识,写成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著作。由于孙思邈在中医中药学方面的重大贡献,后世尊之为“药王”。
  
  淡泊名利  专心医学
  孙思邈自幼体弱多病,经常请医生诊治,为筹汤药费用几乎荡尽家财,也使他从小就萌生了对医学的兴趣。据说,孙思邈7岁时每天就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人们都叫他“圣童”。孙思邈二十多岁时就对老庄之学和佛家经典十分精通,并阅读了《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古人的医书,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知识。
  孙思邈立志行医救人,隐居山中一边行医,一边撰写医学著作,多次谢绝朝廷的封赐。隋文帝曾召孙思邈做国子监博士,他称病推辞,唐太宗即位后想授予孙思邈爵位,也被拒绝。孙思邈归隐的时候,唐高宗几次请他出仕为官,还赐他良驹和已故鄱阳公主的宅邸,孙思邈始终推辞而没有接受。当时的知名人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人,都十分尊敬他,以对待师长的礼数来侍奉他。
  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孙思邈在医药学领域有许多创新之处。例如,他最早提出妇科应从内科中分离出来而单独设科,这一主张以后在宋代得以实现;他对“消渴病”(即糖尿病)有着深刻的认识,指出消渴病人的尿是甜的,这在临床诊断上很有价值,他对于麻风病、甲状腺肿的描述和治疗等也都颇有创见。
  在对疾病的认识上,孙思邈最早描述了下颌骨脱臼的复位方法,其步骤和要领一直沿用到现在。他还倡行了葱管导尿术、食道异物剔除术以及自家血脓接种以防治疖病的免疫法等。这些都是在医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成就。
  
  起死回生  医德高尚
  孙思邈不仅医术高超,而且有高尚的医德。他主张行医不应有贪求财物的私念,对患者要有同情爱护之心,不论贫富、贵贱、亲疏,一视同仁。他经常义务给穷人看病,亲自煎药给病人喝,无论三更半夜还是狂风暴雨,只要有人上门看病,他从不推辞。
  孙思邈之所以能在医药学上取得卓越的成就,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他把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看成是自己最重要的使命。正是在民间行医的实践中,他积累起丰富的临床经验。孙思邈的家乡盛产药材。他经常身背药篓,翻山越岭,进山采药,亲自将药晒干、加工,有时还亲自试用。
  据说,有一天,孙思邈翻山越岭到长安一带行医,途中突然看到4个人抬着一口棺材往墓地走,鲜红的血液顺着棺材缝隙滴出来,他见此情景,赶忙追上去询问哭得很伤心的老妈妈。老妈妈告诉他说,她的女儿因为生孩子难产,已经死去了大半天。孙思邈仔细察看了棺材缝里流出的鲜血,认为如果产妇真的已经死了,经过半天的时间,不可能再流出这样鲜红的血液。于是孙思邈推测这个产妇只是由于难产窒息暂时昏厥了过去,立刻让人打开棺盖。孙思邈仔细摸脉搏,发觉还有微弱的跳动,就赶紧选好穴位,扎下一根金针,又把随身带的草药给产妇喂下。不久,产妇苏醒过来,并生下一个小孩。大家看见孙思邈把已经死去的人从棺木中救活,都称他是起死回生的神医。
  还有记载说,当时山区有些人白天视力都很正常,可到了晚上就什么都看不到,大家请孙思邈诊治。经过调查,孙思邈发现患这种病的都是穷苦百姓,常常食不裹腹。他想到医书中有“肝开窍于目”的说法,又想到山区的飞禽和野羊、野猪很多,便让病人捕获动物,吃它们的肝脏。病人吃上一段时间,夜盲症便慢慢地好转了。就在同时,当地有几家富人身上浮肿,肌肉疼痛,浑身没劲,孙思邈诊断为脚气病。孙思邈推测夜盲症和脚气病都可能跟饮食有关,他比较了穷人和富人的食物,发现富人多吃精米白面、鸡鸭鱼肉,而穷人多吃五谷杂粮,而且粗粮里夹杂着不少米糠麸子,精米白面却把这类东西全去掉了。由此,孙思邈推测,脚气病可能是因为缺少米糠和麸子引起的。于是他试着用米糠和麦麸来治疗脚气病,果然很灵验,不到半年,周围几家富人的脚气病都陆续治好了。
  
  医家宝典《千金方》
  在长期的行医实践中,孙思邈深切感到过去的方药医书内容庞杂,分类很混乱,遇到有急症想要查询的时候,常常找不到合适的方案。因此他决定编写一本简易实用的医书。他一方面博采群经,详细总结了唐以前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一方面广泛搜集民间的方药和针灸术,先后撰写成《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
  在《千金要方》的开篇,孙思邈以“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为题,论述了作为一名医生必须具有的医疗水平和道德修养。全书共30卷,232门,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脏腑之论”、“针灸之法”、“伤寒”、“食治之宜”各个方面。在《千金要方》中,孙思邈分析了女性与男性、小孩与成人生理特征的不同,提出应该区别妇女病、小儿病的特点,独立设科,并且首次论述了脚气病的治疗和预防。书中不仅记载了大量流传于民间的方药经验,还保留了许多古代的医学文献。更为可贵的是,书中还搜集了不少中国少数民族常用的单方、验方,是继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之后,对中国医学成就的又一次系统总结。
  孙思邈于晚年完成的《千金翼方》一书内容涉及本草、伤寒、中风、杂病、疮痈等多个方面,是对《千金要方》的全面补充。书中共收载了当时所用的药物八百多种,对许多药物的采集和炮制做了详细的记述。孙思邈还在书中全文收录了当时在一些地区已经失散了的《伤寒杂病论》,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对它进行了整理。《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这两部医书,堪称中国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孙思邈更以他对医学的巨大贡献,受到历代医家和百姓的尊崇和爱戴,被人们奉为“药王”。
  人命至重,贵于千金。——孙思邈《千金要方·序》
  
出处:

人物中国.隋唐五代十国辽宋西夏金元 /《人物中国》编委会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