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他早年隐居河南嵩山,生活贫困,曾周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参加科考,屡试不中,直到46岁时才中进士。贞元十七年(801),孟郊出任溧阳(今属江苏宜兴)县尉,不久便辞官回家。后经河南尹郑余庆的推荐,他又出任河南水陆转运判官。60岁时,孟郊因为母亲去世辞去官职,晚年在洛阳度过。唐宪宗元和九年(814),郑余庆再度聘孟郊前往兴元府任职,他携家眷前往,行至阌乡(今河南灵宝)病逝。孟郊性格孤直,不肯随波逐流,在官场上失意潦倒,终身清贫。但其诗作享有盛名,中晚唐不少著名诗人都很赞赏他的诗才。孟郊的诗多写自己的生活感受,诗的内容务求奇险,一扫唐朝大历年间以来平庸靡弱的诗路,与韩愈一同开创了奇崛险怪的诗风,时人有“韩孟派诗”之说。
  孟郊自小经历坎坷,以耕读自励,早年参加诗僧皎然在湖州组织的诗会,刻意吟咏,佳作迭出。然而由于时运不济,30岁以前,他一直在乡下读书,并未登上仕途。30岁到41岁之间,孟郊辗转于河阳、河南、长安、苏州之间,在长安他结识了著名文学家韩愈。韩愈十分欣赏孟郊的才能,称他是继陈子昂、李白、杜甫之后的优秀诗人,赞扬他的诗歌立意新颖,独具风格。
  唐德宗贞元七年(791)秋,41岁的孟郊前往长安应试进士,可惜落榜。43岁时,他又前往长安应试,再次落第。于贞元十二年终于考上进士,当时已46岁。唐代科举考试中,进士科最难,而明经科则比较容易,因此当时有谚语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说:30岁考上明经科,已算是年老,而50岁登进士第,还算年轻。孟郊46岁登上进士榜,几十年来的郁闷和辛酸都一扫而空,他欣喜至极,作《登科后》一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日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表达了按捺不住的得意欣喜之情,“春风得意”也成为后来广为流传的成语。
  但是孟郊的生活并没有随着考中进士而得到改善,一直到50岁,他才出任了一个小小的溧阳县尉。任职期间,由于抱负不得施展,他经常骑着驴带着手下的差吏,游览县南名胜投金濑与平陵城,放迹山林间,吟诗度日,以致公务多废,县令便另委他人代行职务,并把他的俸禄减去一半。贞元二十年(804)他毅然辞官,回家侍奉母亲,寓居在常州。
  元和元年(806),以前的宰相郑余庆出任河南尹,举荐孟郊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居住在洛阳立德坊。但几年后,他因为母亲去世再次辞去官职。元和九年(814)三月,郑余庆转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又举荐孟郊为兴元军参谋、试大理评事。孟郊应邀前往,立即动身赴任,但行至河南阌乡时突发急病去世。他的朋友张籍等私下为他取谥号为“贞曜先生”。
  孟郊在艺术上不因袭陈言,擅长用白描手法,不堆砌典故,不雕琢词藻,但是又竭力避免平庸浅易;孟郊的创作态度极为认真,往往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在内容上,孟郊的诗超出了唐代大历、贞元时代大部分诗歌的题材范围,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了不少反映世态炎凉、民间苦难的诗篇,有不少作品都揭露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虽然这些诗社会生活内容不同,但都思深意远,造语新奇,体现了孟郊独特的风格。
  孟郊的大部分诗歌都反映了对穷愁困苦的怨愤情绪,这是他屡试不第、仕途艰辛、中年丧子等生活遭遇决定的;但他还是能透过个人的命运看到一些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如《秋怀》一诗中,孟郊诉说郁结难排的焦虑,反映了仕途艰险。诗中所写的虽是他个人的境遇,但仔细体会,仍然可以看出其中的生活体验和他那些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有相通的地方。
  当然,孟郊也有平易朴素、自然流畅的诗作,但这些诗作在当时并不太引人注目,例如后代普遍传诵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这是孟郊50岁时,在溧阳县尉任上为母亲而作。这首诗捕捉的只是一个极普通的缝衣镜头,而表现的却是母亲对儿子的淳厚真挚而又深沉的内心情感。语言清新流畅,格调淳朴素淡,然而诗意浓郁,感人至深。
  
  游终南山
  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出处:

人物中国.隋唐五代十国辽宋西夏金元 / 《人物中国》编委会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