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

  陶渊明又称陶潜。是东晋文学家。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亲友私谥靖节。出生于晋兴宁三年(365),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封长沙郡公,声威煊赫一时,死后追赠大司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亦曾出仕。陶氏祖辈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也是浔阳的大族。陶渊明作为晋、宋间的一位诗人,留下诗120多首,田园诗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中国文学史创立了新题材。

 

  时隐时仕 归隐田园

  陶渊明年幼时,父亲去世,家境日渐衰落。直到晋太元十八年(393)29岁时,才步入仕途,任州祭酒,不久即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的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再次出为彭泽县令,在任也不过85天,以“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弃职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

  幼年时的陶渊明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陶渊明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们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陶渊明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庄、老,而且还学了六经、文史和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陶渊明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志趣。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房前屋后遍植菊花。义熙四年(408),家遭火灾,又遇灾年,生活愈来愈贫困。尽管陶渊明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但其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宋元嘉四年(427)去世前写下了“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诗句,以示对待死亡的平淡自然态度。

  安贫乐道 崇尚自然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这里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不把得失成败放在心上,只求做好应做的事。体现了务实求是的进步色彩。正是由于此,陶渊明特别推崇安贫乐道的贫士,以努力保持自己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被玷污。陶渊明作为一个凡人,也希望建功立业,但又要功成身退,也还要考虑贫富的问题,所以当安贫和求富发生矛盾时,就努力用“道”来求得平衡,所写的“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就是体现。陶渊明晚年很贫穷,到了挨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为人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

  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既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体系。

 

  田园诗人 朴素自然

  陶渊明的诗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时常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题材。田园诗不同于山水诗,山水诗主要是写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往往和行旅联系在一起。田园诗则有农村风景的描写,但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严格地讲,陶渊明的诗只有《游斜川》一首是山水诗,主要多是田园诗。《归园田居》5首,是归田之初写成的,表达了自己回归自然、融入田园劳动实践的长期愿望和归田后的喜悦心情。

  陶渊明的田园诗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盥濯于檐下,或采菊于东篱,以及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桑麻,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写山村的早晨,晨雾渐渐消失,南风使新苗长上了翅膀。写邻居和自己一起谈史论文的情形,那种真率的交往令人羡慕,都是陶渊明艺术化人生的写照,在其他诗人作品中是很难有的。

  陶渊明的诗歌体裁,除了田园诗外,还有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和赠答诗4种。咏怀诗和咏史诗内容有相近之处,咏史也是咏怀,不过是借史实为媒介而已。有些咏怀诗是以组诗的形式写成的,咏史诗所咏的对象偏重于古代的人物,但都是陶渊明围绕着出仕与归隐这个中心,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行役诗是陶渊明宦游期间的作品,共同的主题就是悲叹行役的辛苦,表达对仕宦的厌倦,反复诉说对田园的思念和归隐的决心。赠答诗颇能见其对友人的敦厚之情。陶渊明以其真挚的感情、家常的内容、隽永的意味、既不火热也不冷淡的语调,为自己塑造了一位受人尊敬、仁厚长者的形象。

  陶渊明还有一些以发挥哲理为主要内容的作品,如《形影神》、《连雨独饮》,《拟挽歌辞》等,将生活中的体验提炼到哲学的高度,是自己豁达、务实风彩的反映。

 

  散文词赋 清高洒脱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巨大的地位和影响,除了诗歌,还有散文和辞赋。特别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和《归去来辞》,这三篇最见其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

  《五柳先生传》实际是陶渊明的自传,只有一百二十多字的正文和四十多字的赞语,以正史纪传体的形式,又不重在叙述生平事迹,而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这种写法是陶渊明的首创。《五柳先生传》以极其简洁的笔墨表达了不同流俗的性格,清楚地塑造了一个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五柳先生遂成为寄托中国古代士大夫理想的人物形象。

  《归去来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文中所写归途的情景,抵家后与家人团聚的情景,来年春天耕种的情景,都是想象之辞,在逼真的想象中更可看出诗人对自由的向往。文中不乏华彩的段落,跌宕的节奏,舒畅的声调,将诗人欣喜欲狂的情状呈现于世人。一切的回归,一切的解放,人们都可以借着这篇文章来抒发,因此它也就成为其永恒生命力的源泉。后人评价极高。欧阳修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一篇而已。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在陶渊明所提到的理想之地,生活其间的却不是神仙,而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这些人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据考证,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就是丹江的发源地——秦岭商山。

  宋元嘉四年(427)陶渊明去世。《隋书·经籍志》著录《陶潜集》9卷,《四库全书》有《陶渊明集》8卷,《四库丛刊》收有《笺注陶渊明集》1O卷。今人编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一直保持到今天,并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陶渊明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

出处:

人物中国.两汉魏晋南北朝/《人物中国》编委会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