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木连理
责任者: 张会鉴,李厚之
《南齐书·祥瑞志》云:“齐武帝永明三年(公元485年)九月,旬阳县之谷山槿树连理异根,双梃共杪为一”。这是安康历史上最早记录自然接木现象的文字。清乾隆时旬阳县令邓梦琴即有《检齐书祥瑞志》诗云:“汉水旬关纪县古,萧书齐乘尚搜奇,千年槿树传连理,当日柔桑可附枝”,而大加颂扬。自然接木又称“木连理”,《瑞应图》说:“王者德化洽八方合为一家,则木连理”。《孝经援神契》亦云:“德生于草木,则木连理。”可见旧时的木连理现象,被认为是一方祥瑞的象征。
唐元和年间(806—820年),诗人姚合莅任金州刺史,在任期间,安静不扰,与民休息,深受士民爱戴。他在《金州书事寄山中旧友》一诗中亦说:“安康是好郡,刺史是憨翁”。“自知为政拙,众亦觉心公”。郡城南山下有南池,是姚合与友人游赏吟咏之处。诗僧无可寓居安康时,就有《金州冬月陪太守游池》的诗。这一年,南池的荷花忽然并蒂开放,姚合欣喜异常,即时写下了《咏南池嘉莲》的诗:“芙蓉池里叶田田,一本双花出碧泉。浓浓共妍香各散,东西分艳蒂相连。自知政术无他异,纵是祯祥亦偶然。四野人闻皆尽喜,争来入郭看嘉莲”。诗人虽然谦称“政术”一般,荷花并蒂亦是偶然,但还是承认了其“祯祥”之兆。
类似荷花并蒂现象,明代亦发生过。据嘉庆《汉阴厅志·祥瑞》载:“明弘治三年(1490年),汉阴县云门铺东岳庙侧,池自生莲,五月盛开,中有并蒂数枝。”因为是祥瑞之兆,“云门瑞莲”就成了汉阴古八景之一:“云门无种产嘉莲,过客争夸分外鲜。祥瑞偶生香散远,太华清致盛如前。朱颜犹醉凌波美,翠叶呈姿捧月娟,想是休徵应有兆,明时好景乐丰年。”又据道光《宁陕厅志·祥》载:“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厅南斜峪河王姓池内,荷花尽并蒂。满池的并蒂荷花,不仅是奇观,更是祥瑞了。
而在紫阳还发现了自然接竹现象。据道光《紫阳县志》引《访册》云:“道光元年(1821年)夏,杨广宗家生双稍竹一本,高二尺许,分二干直上。其子家坤以是年登贤书(举人)”;又云:“道光十四年春,汉王城张存福园中生紫竹一茎,高三尺许,分二干直上,其孙文炽即以是年中武举,名为瑞竹,信不诬矣”。
除了树木、花卉、翠竹自然接木外,更有麦穗双歧连理现象,据《宁陕厅志》载:“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癸酉,夏麦一茎三穗,秋禾一茎四穗。”
旬阳县也曾屡屡发现麦穗双歧情况。据《县志·祥异》云:“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麦二穗”“清咸丰元年(1851年),平定河麦穗双歧”“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四月,草坪铺麦穗双歧,且有三歧、四歧之瑞”。
以上这些不同根的草木,其枝干连生在一起,或同茎草木,而歧生旁枝的连理现象,旧时一直被看作是吉祥的征兆,而被士绅大夫们借事附会宣扬,为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如《晋书·元帝纪》说:“一角之兽,连理之木,以为休徵者,盖有百数”。剥去它那蒙上封建迷信的外衣,从自然现象来看木连理这种特殊现象,其实就是植物生理上的一种稀见的自然接木,它本是劳动人民所观察发现的。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已经认识到自然接木的诸种现象,并逐渐掌握其特性,然后运用到农业生产上来,从而创造出人工接木——嫁接法,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普遍使用在植物上的无性繁殖技术。
出处:安康百业史话/张会鉴,李厚之著.-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