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川印象
责任者: 郑元平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青木川的名子就溜进了耳朵,并留下了淡淡的痕迹。时间久了,心中便有种对青木川若即若离的向往。
第一次去青木川,好像是在两年前去采访一位县人大代表,时间很仓促,当天去当天回。印象最深的是采访结束用餐的桌子。在魏氏宅院里,大家一边听镇上人大主席张正富讲传奇人物魏辅唐的故事,一边随意喝着啤酒,餐桌是张很大很厚实已成淡黑色的方木桌,喝酒时我在想:半个世纪前的某个下午,魏辅唐及兵丁是否也在这张方桌上喝酒猜拳、大块吃肉。
第二次去青木川是今年(2005)7月初的一个清晨,随一采访团前往。洪灾过后,天气晴朗,河水清澈,廊桥下的几名村妇正在洗衣服,几个孩童在戏水,一头水牛向田边张望。几个同行举着家伙跑到河边对着水牛和孩童、妇女将快门按个不停,我在廊桥上也俯拍了几张,但总觉余味未尽。在采访团去魏氏宅院时,我又偷偷折回廊桥下,皇天不负苦心人,我拍到了《青木川童年》和《青木川少女》两张较为满意的照片。第二次青木川之行记忆深的还有就算那辅仁中学的大礼堂了,其建筑风格别具一格自不待言,进了礼堂只觉空间盛大而气魄非凡。想当年,一方霸主魏辅唐挥袍落坐大堂之上,集会议事训话,是何等威风。如今,堂内堆了些建材(学校正在搞校建)显得很杂乱,角落被蜘蛛结网侵占,多少让人感到历史的沧海桑田。我拿起相机几次欲按下快门,但还是没按下。按当时对美的理解我想很难拍一张自认为过眼的片子,所以我选择放弃。
有了前两次的朦胧印象,加之拜读了著名作家叶广芩的《走访青木川》之后,想专程到青木川探访的冲动越来越强烈,8月下旬终于成行。在青木川镇王志明书记热情接待和李斌副镇长的陪同下,我拍了魏氏宅院、回龙场、旱船房,拜会了精神矍铄、谈吐非凡的徐种德老先生,感受到了青木川街头筛选玉米的老大娘生活的恬静,但也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歉意和愧疚。在魏氏老宅院里,与魏辅唐的小儿子魏树凯攀谈了一会儿后,我提出能否给其母——魏辅唐五姨太瞿氏拍张照,魏树凯说其有病正在室内吃饭,随后便打开瞿氏屋前一尺见方一扇的小窗户(旧时小姐闺房的小窗口),我想看一眼也就算了,可屋内很暗,看不清,心里闪念出叶广芩“觉得不该来打扰她”,而手还是把相机放在了小窗户台上,没打闪光灯采取长时间曝光拍了一张,心想闪光灯对老人惊扰太大。后来才从照片上看清室内,瞿氏坐在床边将头埋在床旁一张古式台桌上,前面放了一只碗,室内显得很陈旧,很乱。那天是应青木川天保站许站长之邀吃的晚饭,期间一位成姓朋友说,有一次来自某大城市的几名大学生前来探访瞿氏,当时瞿氏身体状况好,跟瞿氏合影后,女大学生送了些护肤品之类的东西,瞿氏当即流泪,我至今也难以猜测瞿氏流泪的心境,而我当时却没了胃口,我在小窗口向室内拍照之举实在有失礼貌,甚至算得上是冒犯和不敬,但我又怎样向年近九十又患病在身的老人道歉呢。第二天6点,天还没大亮,飘着细雨,我乘青木川唯一一趟开往外界的班车离去了,班车放着藏天朔唱的《朋友》,不时有去往汉中和宁强的学生和山民沿途上车,他们显得很兴奋,而我则很惆怅。
(原载《三泉》,2005年第4期。收入本书时由作者作了修改)
【作者简介】
郑元平,生于1976年,守强县胡家坝镇人。现为守强县委通讯组通干,新华社中国图片总汇签约摄影师,汉中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出处:羌州古镇青木川/孙启祥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