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祈雨与祈晴

责任者: 孟学范著


    祈雨和祈晴都是汉中民间传统的风俗。过去,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的思想认识有限,对生活、生产和一些自然现象,皆认为是老天的安排。故而,便产生了祈求上天的认识与习俗。
    祈雨,即在久旱不雨时祈求天降甘霖之意。汉中各地祈雨有多种形式,像晒龙王、取湫、耍水龙等。晒龙王就是将龙王像(有泥塑、有木雕)从庙堂里抬出来,放置在广场上晒太阳。意为让龙王也尝一下烈日暴晒之苦,快给人间降雨。若晒后真的下了雨,还要酬谢龙王——祭祀。
    取湫,是最普遍的一种祈雨风俗,过去各地都流行,直到解放后才消失。取湫之风,相传自成汤始。古籍中载有“六事自责、桑林祷雨”的故事。齐桓公取湫,晏子未能谏阻,上行下效,流传甚广。汉中各地,取湫都有文取和武取之分。文取,为当地最高官员(如在县城,就是县官;如是乡镇,则是乡、镇长)率吏员、乡绅及部分百姓,带上祷雨文和香蜡等,专程去名山、灵洞叩拜龙王。烧香读祷雨文(烧掉)后,在山泉或洞泉中灌一壶水带回,这水就叫湫。回去后,将湫供在庙堂神龛上,每日降香跪拜。祭湫期间,当地禁屠、禁止卖酒,表示虔诚。武取湫者,由诀马(神灵附体的神汉),手执两把两刃钢刀,敲上大锣,率村民数十人择日去某地“灵泉”或洞泉。焚香毕,由诀马入泉取湫(灌一壶泉水),带回后用黄表封壶口,供在村庙神龛上,由会长轮班祭拜,待雨降下为止。若三日内天降大雨,会内马上诵经、演戏酬神。若十日无雨,即怀疑没取到真湫,便将壶水倒掉另取。
    祈晴,就是在久雨不晴时向老天爷祈求晴朗的风习。此风俗,在汉中各地都流行。因为汉中每年农历七八月间多霖雨,这时田里稻谷普遍将成熟,急需收割。若久雨不晴,就会使田里熟黄的稻谷出芽,霉烂,造成极大的损失。人们急于收割,便想出了许多祈求天晴的办法,日久成俗。如“独女立棒槌(过去人们洗衣服时用以捶打衣服的工具)”。就是在久雨不晴时,人们便让独生女儿拿一根棒槌,在棒槌头贴上一块红纸,再将棒槌倒立(插)于场院中间。据说,棒槌能顶破乌云盖,红纸引出太阳来。“挂扫天婆”,就是将扫帚悬挂在一根长竹竿上,再将竹竿栽立于场院当中。人们习惯称扫帚为“扫天婆”,意为让它扫去乌云,使天空晴朗。

出处:汉中民俗/孟学范著.-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