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女婿的由来
责任者: 孟学范著
数千年来,大多人认为,只有男娃可以顶门立户,使父母老来有靠,而把女儿只当作“客”和“外姓人”。但汉中巴山地区的群众却相反,认为女儿才是立户和老来依靠的人。
南郑县的碑坝、西河、白玉等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巴山风,吹得怪,
妹子要比男娃爱;
亲生儿子嫁出去,
留得幺妹招郎来。
说这里的人们无论家境贫与富,也无论家有几个儿子,都要象其他地方嫁女一样,一个个打发出去,只留姑娘在家招婿养老。这招婿、嫁儿的风俗,由来久远,深得人心。
相传,明朝建文年间,巴山深处的白玉(今陕西省南郑县白玉乡),有一户姓向的庄稼人,男人叫向忠,为人忠厚,娶妻陈氏,生了三子一女,起名“富、贵、荣、华”。老两口一生勤劳、俭朴,吃了不少苦头才把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拉扯大,并费尽心血又为儿子娶媳成了家。谁料,三个儿子对父母不教敬、不瞻养,各过各的小日子,谁也不关照两老人和小妹。向老汉是个硬性子,从不向人伸手讨怜悯,他一气之下断了父子关系,老俩口领着幺女子向华,勤苦劳动,自做自吃,谁也不靠了。
一天,向老汉和女儿上山去打柴,在回家的路上救回了一个快要冻饿死的书生。问明情况,知道这书生是孤身一人,无家可归,老俩口便留下书生暂住家里。这书生知书识礼,聪明和善,经常跟向华上山捡柴、挖药、学唱山歌。向华温柔多情,聪慧大方,常请书生教她念书、写字。久而久之,两人便产生了爱慕之情,向家两老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不久,就给女儿招为女婿。从此,男耕女织,一家四口和睦相处,女婿女儿孝顺膝前,老俩口乐得逢人就说:“晚年有靠了。”
后来听说,这个女婿还当过大明朝皇帝,名叫朱允汶,因他当皇帝(建文帝)不久,就被他叔父朱棣(明成祖)夺了皇位,他混在乱兵中逃出金陵,在逃往云南途中,因长途跋涉劳累,加之饥饿就昏倒在白玉山,被向家父女所救。据说,第二年春,就有一位从云南来的大官,带着许多金银财宝找到向家,说要保朱允汶重图大业。当时,朱允汶说:“听说我叔父朱棣已经统一大明朝,现在四海平定,百姓安居乐业,若为我的皇位再去征战,百姓又受害,我心不忍。”所以,就留在向家作了永久的上门汉(现在白玉山腰的那座大古墓,据说就是朱允汶的墓,群众称为皇帝坟)。
这皇帝上门汉和向老汉招婿享福的消息,象长了翅膀一样,很快就传遍了大巴山。人们由羡慕、仿效,逐渐便形成了嫁儿、招婿的独特风俗。
巴山人民很喜欢这种乡俗。人们认为女儿要比儿子听话,孝顺。再因打发男娃或招女婿时,既不要彩礼,又不讲门当户对,只要认为人勤俭、忠厚,男女双方情愿就行了。这既省事又省钱的嫁儿、招婿乡俗,一直为巴山人民所乐道。
出处:汉中民俗/孟学范著.-北京: 中国文化出版社,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