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一般葬礼仪式

责任者: 孟学范著


    这些葬礼仪式,是群众较普遍熟悉的葬礼仪式,有些现已淡漠、消失,有些仍很流行。主要有:
    一、净身:老人咽气后,要以新瓦盆盛温水,用新布帕为死者擦抹身体。男性,要请理发师为其剃头(或理发)。是女性,女儿或媳妇为其梳头。给死者穿好寿衣,显得整洁,虽死如眠。然后,才将尸体移向堂屋铺好的木板上,并用黄表纸遮面。此俗至今沿用。
    二、倒头纸:就是在死者一咽气时,烧些纸钱(在纸上打上钱样的纸)。迷信说法:“以备死者初入阴曹地府花消”。
    三、点脚灯:在死者脚下点一菜油灯,名曰“路灯”。是为亡魂在黑暗的阴间照亮路道的。这盏灯,一直点到出殡为止(有的还在坟坑的头处挖一长方形小洞,将灯放入洞内后,再慢慢下棺)。
    四、含殓:俗称腾棺。一般是在埋葬的当天或先一天含殓。将棺木在堂屋里安放好,先在棺内垫一层用麻纸包的草木灰小包(一岁一包),再铺上新做的大红褥子。富豪之家,棺内还用红绸满糊,外用黑色油漆,雕龙镂凤。棺内放些银子、珠宝,人口里还噙上金(说噙金不化尸),然后才将尸体入棺。死者亲属目睹此事,谓亲视含殓,表示子孙们对死者已做到了养老送终。建国后,棺内放银钱、珠宝的习俗已消失了。
    五、开路:开路就是引路。传说,是为了使死者不迷超生的方向。其仪式:阴阳(即民间精通阴阳八卦,会看风水的人,称为阴阳先生或地理先生)手执引路幡(纸制,如条旗),口中念念有词:说亡故者姓名、生辰、卒年,“伏以大限无情,魂归极乐……。今求得引路一张,可在阴曹地府任意遨游”等。说念着烧掉备好的路引,并推算出殃状,上写闭棺时的克忌和回熬、百期、烧七等时间。
    六、闭棺:就是盖上棺材盖,并用钉子钉牢,不再启动。此仪式,都在出殡前举行。这时,揭开死者面部的盖纸,亲人们望尸悲痛,向死者告别。因为这是最后一面,亲属们悲哭声到高潮。
    七、设灵堂:死者棺前摆一张祭桌,陈放祭品、香炉等。富豪之家,用白缎或白布扎一孝幛,把死者画像或照片镶在玻璃框内,悬挂在正中,两边张贴挽联:如“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等。横额:“德高望重”。一般平民和穷苦之家,只用黄红纸折叠一张纸牌位,写“新故显考(妣)公讳×××老大人之灵位”,竖置祭桌上。灵堂两边,放置孝男孝女和亲友送的纸扎。富家更讲排场,如童男童女、宝盆钱树、金山银山、车马宫室、床帐用具、花圈挽联等。
    八、成服:就是孝子守服开始。丧家穿白戴孝,腰捆麻丝或草绳。儿、媳、长孙所戴孝布较长,要除包头外直吊至脚根。其他亲属孝布较短,有5尺、2.5尺等。祭奠时,孝子手拄丧棍(约2尺长的竹棍上缠满白纸絮),俗称哭丧棒。建国后,城市多改为戴黑纱以示成服。但农村仍以戴孝布为主。
    九、发讣告:即报丧事。一般人家,只是孝子登门把不幸事报给亲友(孝子见认识的人就叩头报丧)。大户人家,还要印发讣告,其形式都有一定规格。内容是报告死者姓名、时间、于某日讽经超度、开奠,邀请亲友参加。一些士绅宦门,还要发讣闻,叙述死者生前德行,赞誉其功绩。建国后,人们多改为开追悼会,致悼词代替了讣闻和祭文。
    十、念经:迷信说法是:“通过诵经,可替死者解脱罪孽,超度亡魂到极乐世界去”。旧时,此俗很流行。一般家庭遇丧事都要请三至五个僧人诵经一、两天。有钱之家,还有同时请僧、道、尼各二、三十人做法事。搭三座经棚,张挂各教祖师、天神、地藏菩萨幡像和长幡、帐,幔(均为刺绣品)。高筑法台,念经、作法三至五天。其规模宏大、耗资惊人。建国后,此风已基本消失。
    十一、行礼:举行此仪式,丧家必须是书香门第。死者或子孙是生员、贡生、举人、进士等有学位者方可行礼。否则,是没有资格举行此仪式的。
    行礼与念经同时进行。礼宾先生亦称为叫礼先生,都是文人担任。叫礼者身穿蓝衫(蓝缎黑边的大袖长衫),头戴礼帽,足登薄底黑绒靴子。祭奠时,礼宾先生(一组八人)高声唱叫,指引孝子。如喊“上香!叩头!哀……等”,孝子们穿孝衫,戴孝帕,手拄哭丧棍,随着礼宾先生的喊声烧香、奠酒、叩头、跪、哭、游香等。一日三祭,均在丧棚灵前进行。其程序繁多,仪式隆重庄严。建国后,这仪式完全消失。
    十二、点注:大户人家,要为死者设置牌位,木制长约一尺许,宽约二寸余,夹层里书写死者生平,面上正楷写“故显考×公讳××老大人之神位”;神字右边一竖不写,主字上面一点不写。然后,丧家用红帖跪请显宦要官或社会贤达名流,或地方上德高望重的老人做点主官。丧葬前夕,丧家鼓乐、轿子相迎。燃香化纸后,点主官用新毛笔蘸朱红,添“主”、“神”字的一竖和一点,并在“×子×××供奉”上赠赐一红孝字,即为点主。此仪式,在过去的丧葬礼仪中被视为最重要、最严肃、最隆重的事。建国后,已不再沿用了。
    十三、家祭和三献礼:此仪式是在点主之后进行的,也是行礼中的一个程序。开始,祭堂里点烛燃香,孝子按长幼依次齐跪灵前。礼宾先生宣读祭文(如悼词)后,全堂举哀,叩首,孝子们嚎啕恸哭。三献礼,分初献礼:进善、进菜、奠酒、进祝文(即祭文)。二献礼:举哀、奏哀乐。三献礼:叩头、化纸等。此仪式,建国后从无人家举行过。
    十四、明穴:过去,人死后首件大事,就是请风水(阴阳)先生明穴。即找一个有龙脉的地方,定墓基、墓向、墓深度和安葬时间等。一些大户,人未死之前就定了风水宝地。迷信说法:墓地风水好,能使后辈兴旺发达。此俗现已不太讲究了。
    十五、出殡:就是安葬。过去,富豪之家,不但讲究棺材的木质、形状、油漆、雕图等,而且还要有椁(即棺材外面的套棺)和棺材外面的棺罩;棺罩上绘制着二十四孝图,扎满松柏枝叶和纸花,前后扎龙头龙尾(一般人家,只租一龙头龙尾加在棺材上,或在棺材上缚一只公鸡就行了)。安葬时,孝子们在礼宾的指引下,行起柩礼,跪拜、烧纸后才抬棺椁前往坟地。灵柩前,是举孝幛、挽联、纸扎(大型的车、马、“献道神”、夫役、床铺、箱柜、金山、银山等)的。灵柩后是孝子、礼宾先生、僧、道、尼及其仪仗队伍,最后是送葬的的亲友。一路上管乐齐奏,锣鼓喧天,哭声不断,鞭炮轰鸣。在棺椁上系一条长白绸(或白布),孝男孝女牵着,称为扯牵。
    主要的孝男(如长子),头顶纸灰盆走在灵柩前。棺椁入墓穴时,孝男孝女齐跑穴前恸哭。同时,礼宾先生引孝子们行安葬礼,众人给墓穴里填土掩棺,随之将纸扎烧在墓前,安葬方算结束。
    十六、回煞:又叫回殃。迷信说法:人死后灵魂仍留在家里,阎君在七七四十九天内的某时,要差鬼卒来勾魂进地府,这个时间就叫回煞时(阴阳先生推算的时间)。据说,回煞时亡魂非常凶恶,凡生物触之必死。因之,在回煞时,全家人和所养牲畜都要避开,等规定时间过后,再放鞭炮回屋。此俗建国后已基本消失,但个别地方依然存在。
    十七、烧七:即从死者咽气之日起,每七天为一祭日。第一个七天叫头七,最后第七个祭日叫尽七;逢七都要在坟上烧一次纸,头七和尽七较隆重;有的还要诵经礼忏,上供烧纸,亲友都要参加祭奠。
    十八、百日与周年:自亡故这日算起,时至百日做百日祭,叫烧百天,每逢周年做周年祭,祭过三周年,守孝算结束,孝子方能脱孝服;剃头方可剃光头,俗称除服,古称释麻、服阕。
    十九、守服:即守孝。守服期为三年,在此期内,孝男孝女要布衣粗食,不举欢宴,不听喜乐,衣帽挂白,春节门上贴白对联。有的人剃头时,脑后留一小撮孝发,以示不忘父母养育之恩。古代,为官者要停职三年,称守服为丁忧。
    古时,规定为“五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其中“斩衰”为重孝,是儿子和未嫁女儿对父母、承重孙对祖父、妻为夫的丧服。“齐衰”次之,是已嫁女对父母、孙对祖父母的丧服。“大功”、“小功”、“缌麻”,是堂兄弟姊妹及侄孙、媳对本宗叔伯、祖父母、外祖母等的丧服。守服的期限长短,孝服布的粗细都有讲究。
    二十、其他:汉中人有这样的习俗;在老人年岁高迈之时,儿女们会在老人健在时,为其准备后事——做寿木(棺材)、寿衣(死后穿的)。当着老人面做寿木,被认为是喜事。寿木和寿衣的质量高下,皆视其家庭经济状况而论。但寿衣的套数只能是单数,如五、七、九套。衣料用绸、布、麻织品,忌用皮毛料。迷信说法:皮毛料皆是野兽或家畜皮毛,死者穿了,会转世为兽、畜,故不宜用。
    建国前,以上各种丧葬仪程,在平川地区为最流行。建国后,由于人民的思想觉悟和科学知识的提高,对葬礼中许多迷信部分已摒弃,程序也较前简便。对老人要厚养薄葬的新风,已在广大群众中树立。

出处:汉中民俗/孟学范著.-北京: 中国文化出版社,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