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孔圣会

责任者: 孟学范著


    孔圣会是儒学(读书人)界的盛会。自秦、汉始,汉中各地就有了孔圣会组织。因历代封建王朝都认为孔子是万世师表,封为大成至圣。(民间称孔子为文圣,称关羽为武圣)。自汉代董仲舒及孔子的弟子们对孔子的言论整理系统化后,孔子便成了儒学一派的尊师,故而各地普修孔庙,统称为文庙。一般说,文庙都很讲究,建筑宏伟、雅致。庙内设有固定的祭业(田产),每年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这一天,由官府主持,筹备各种祭品,举办孔圣会。凡县内进学士子届时参加祭礼。如汉中城内,就在文庙正殿设立祭案。除大腊、大香、黄表、鞭炮等之外,还陈列全猪、全羊(猪羊皆汤洗干净后掏去内脏)、茶点、糖果等为供品。尤其生姜供物不能缺,因孔子说过不撤姜食(语见《论语》)之语。
    祭礼隆重而庄严,祭文虔诚而讲究文彩。开祭时,由官衙教谕(主管文教的最高官员)为主祭官,举人进士为陪祭官,其他儒学生员为下祭人。祭毕,所有会内成员,按其功名学位分配祭物。年年必办,从不间断。
    汉中地区各县城都有孔庙和孔圣会,在一些文风较盛的大乡镇亦有孔圣会;虽无孔庙,却有孔子牌位。规模虽较县城里小,但祭礼仍很隆重。辛亥革命后,祀孔典礼渐行简化。有的地方把孔子的诞辰日定为教师节。每年节日,由县文教局长出面主持祭孔会。
    祭孔会都有会金,每年除祭祀花费外,还要举办宴席,招待参加祭祀活动的学士生员。其宴席的作法特殊,不同于其他宴席。其菜肴作法,多为七分熟;如红烧猪肉、油香酥鸡、腊汁猪杂件等,都不能在席上吃。所以,人们在席上只将能食的熟菜(烧、蒸菜皆熟),而将生菜夹放在面前的盘子内。宴席结束时,服务人员会给你发几张皮纸及油纸或莲叶,让你将盘内所有生肉及各种油炸干果包上,带回家去再加工,和家人共同享用。据说,生猪肉席的用意有二;一是为纪念孔子陈蔡之苦。二是让人们将生猪肉席包回家,让家人们共餐,以激励孩子们用功读书。

出处:汉中民俗/孟学范著.-北京: 中国文化出版社,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