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秧歌剧
责任者: 阎成功
延安秧歌剧是1943年诞生的一种新型戏曲剧种,因源于陕北秧歌,并在革命圣地延安产生而得名。
陕北秧歌是明代以来流行在延安、榆林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艺术。1942年,在毛泽东同志的倡导下,陕甘宁边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歌颂工农,反映边区革命斗争生活的新秧歌运动。1943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青年文艺工作者以新秧歌为基础,创作了第一部新秧歌剧——《兄妹开荒》。由王大化、李波扮演。该剧演出后,获得很大成功。其他的秧歌队也普遍开展了秧歌剧的创作活动。不长时间内,就上演了数十部。于是,一个革命的新剧种就正式诞生了。
延安秧歌剧是把陕北秧歌的舞蹈加以发展和丰富,使之多样化,把生产劳动中的动作加以提高,使之节奏化。在音乐上吸收了陕西民歌和其它剧戏的唱腔曲调,形成了特有的活泼、欢快的艺术风格。
延安秧歌剧始终没有一套完整的固定唱腔,只是根据剧本内容的需要,随时选用或创作。在乐器的配置上,除继承传统秧歌的鼓、锣、钹外,还采用了胡琴、三弦、笛子等。在道具上抛弃了传统秧歌的手帕、花扇、彩伞等,使用仿照现实生活的用具和劳动工具制作的道具。
尽管延安秧歌剧的剧目当时十分丰富,但因历史条件的限制,只保留下60多部,其中的《兄妹开荒》、《夫妻识字》、《一朵红花》等至今仍是脍炙人口的好剧目。
据史料记载,当年延安秧歌剧一产生就很快在全国解放区普遍流行起来。甚至在国民党当时统治的重庆也有上演(见1945年2月28日的重庆《新民报》)。解放后,又从解放区传遍全国各地。特别是建国初期,每逢“五一”、“国庆”等节日或集会,演秧歌剧的活动,几乎处处可见。以后,随着历史使命的完成,延安秧歌剧逐渐变成流行在陕北地区的一个保留剧种。
1980年,陕北农民创作演出的秧歌剧《探亲路上》,在全国群众文艺会演大会上,荣获创作二等奖和演出一等奖。
出处:陕西风物趣事/阎成功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