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陕北二人台

责任者: 阎成功

 

  二人台是流行在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四省交界的神木、府谷、河曲、保德、集宁、兴和、宣化、张北等地区的一种由民间秧歌曲衍变发展成的地方小戏。

  据史料记载,二人台最初只是一种由农民们在隆冬季节围着火炉,与亲朋好友即兴演唱的自娱形式。到了清朝光绪年间,开始出现三、五人组合的活跃在黄河两岸农村里的自乐班。当时的演唱形式极为简单,由一人自拉自唱,或三五成堆地唱奏相协的坐摊清唱,也称“打坐腔”。以后,逐渐地有了以扮演故事为基础的戏剧脚本。但由于是农民们演的小事,伴奏用的又是小件乐器,被称为“小玩艺”。到了辛亥革命以后,又进一步吸收了当地民歌和兄弟剧种的艺术特点,并搬上了舞台,才基本形成了一种风格独特、地方色彩浓郁的歌舞剧种,因演员只有一男一女,故称“二人班”又称为“二人台”。
  陕北二人台是与山西、河北、内蒙古三省的二人台属于同源异流。最初只流行在榆林地区的神木、府谷两县农村。解放后,经专业剧团文艺工作者的扶植改革和创作整理,二人台迅速扩大流行到榆林地区各县,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剧种。
  表演时,男角一般手舞“霸王鞭”,女角一般手挥“花扇子”。若表现农村生活,则男角挥“赶羊鞭”,女角舞“花帕子”。二人边唱边做,即兴表演一些简单的舞蹈。
  陕北二人台演唱的剧目,约有100多本,经常上演的约有30余本,其中有些是与山西、河北、内蒙古的二人台所共有的,如《打灶王》、《打金钱》、《打樱桃》等。有些是从其它剧种移植来的,如《八仙庆寿》、《双下山》等。但更多的则是陕北二人台的独有剧目,如《十爱》、《十对花》、《十里墩》、《栽柳树》等。这些剧目的内容大多是描绘黄河两岸风貌民情和青年男女爱情故事的。剧本的特点是故事短小、情节简单、主题鲜明、语言通俗。
  陕北二人台的唱腔音乐多是由当地民歌、小调发展变化来的,同时又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原有民歌、小调的名称、基调,如“爬山调”、“叹十声”、“转山头”、“十劝人”等。在演唱时,多属一调为主,兼唱别调,也有一调到底,或一剧数调的。
  在音乐伴奏上,陕北二人台过去的弦乐只有扬琴、四股弦和笛子等小件乐器。打击乐器只有一副四页瓦竹板。建国以后,专业音乐工作者,在原有乐器的基础上,增加了板胡、二胡、提琴等弦乐。打击乐器增加了鼓、锣、钹、板鼓、牙子、木鱼、碰铃等,极大地丰富了陕北二人台音乐的表现力。更突出地揭示和反映了陕北人民豪爽耿直、淳朴热情的性格特征与风土人情。

 

出处:陕西风物趣事/阎成功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