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帝源水到榆溪河
责任者: 王正云
榆溪河发源于榆林城北的刀兔海子。刀兔海子在唐朝以前是大湖泊,得名于元朝大德年间(1297——1303年)。湖水南流途中,漩河(俗称五道河)、圪求河、四道河、三道河、白河、二道河、獐河(俗称头道河)等河水汇人,南流入长城,经红石峡,水自石崖陡落,奔腾湍激,出峡南流,芹河、榆阳河、沙河、刘千河诸水注入,南流至鱼河堡,汇入无定河。《汉书》、《水经注》、《山海经》记载:榆溪河古代叫帝源水。东经榆林塞自溪西去,而其源则自塞外葫芦海(今刀兔海子)。唐朝叫榆林河。宋朝叫明堂川。明朝后叫西河、榆溪河。
榆溪河古代为什么叫帝源水?据传和黄帝有关。我国古代山川河流的命名,都有一定的历史根源,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陕北是黄帝的发祥地。由于他与陕北黄土高原密不可分,所以司马迁说他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中国古代史常识》介绍:“黄帝族的发祥地在陕西北部,后来向东迁徙。”《汉书·地理志》说:“上郡肤施有五龙山,帝源水,黄帝祠四所。”黄帝逝世后,安葬于桥山(今黄陵县)。榆溪河古名帝源水,含有这条河是黄帝族起源和发祥的意思。
到了西汉,北魏时期,榆溪河含沙极少,故有“清水河”之称。
隋代开皇年间,突厥不断攻过榆林长城关口,进犯上郡等地。开皇三年(583年)二月,隋朝在上郡长城线建榆林关。因此,隋、唐又叫榆林河。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在榆林河一带经常作战,保卫了这一带的安全。
明堂是古代天子祭祀、朝诸侯、教学、选士的地方。《黄帝内经》在《著至教论篇》中记载有“黄帝坐明堂”。注释中说:“明堂,布政之宫也。八窗闼,上园下方,在国之南,故称明堂。”因榆溪河与黄帝族的发祥有关,因此宋代又叫明堂川。《陕西通志》说:明堂川即榆林西河,自榆林流人无定河。《宋史·神宗纪》中记载;元丰五年,曲珍(宋大将)等败西夏于明堂川。
从明代到清代嘉庆年间,榆溪河河水清清,尚能泛舟。明朝人马希龙在《泛舟红石峡》诗中道:
两岩屹倚青天险,
一水中分赤石开。
山色空蒙留宿雾,
河声涌喷逐奔雷。
柳垂千里兼葭岸,
人宴层楼歌舞台。
饮到夜深衣不解,
溪头醉卧小舟迴。
清代延绥镇副总兵高光祉在《初夏同许大将军泛舟红石峡》诗中也写道:
春色横香阁,
凭阑思渺然。
柳烟迷绝塞,
花雨逼诸天。
锡杖何年去,
金戈此地偏。
更怜宾从好,
词赋满迴船。
到了嘉庆末年,榆林人杨江在《榆溪河》诗中还赞榆溪河是:
晴开河水自汤汤,
河水东流到何方?
落花犹恋水云乡,
碧浔桥畔红山傍。
闲看牧子饮牛羊,
横吹短笛唱沧浪。
惊起湖边双鸳鸯,
尔亦飞飞乐未央。
到了清朝中后期,榆溪之水才变得“泥水浑浑”与黄河水无异,舟船俱废。
出处:老榆林史话/王正云著.—榆林:榆林健民印刷有限责任公司,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