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池到世纪广场
责任者: 王正云


“风动莲池香不尽,可能吹得到陪都(重庆)。”这是抗日战争期间,榆林专署主任骆维良对莲花池的赞诗。
莲花池的雏形是建于明弘治年间榆林文庙前的“泮池”,地址在今世纪广场的北边。《延绥镇志》说:“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间建立文庙后泮池,旧在城内。巡抚张缙凿跨石桥三,西引榆溪水,自来安门人迳圃,东拆榆林卫,南注泮池,西流出城外。今移至棂星门外,引龙王泉水注之。”
原来的泮池前面是一片低洼水塘,到了清代乾隆十四年(1749年),榆林知府赵铨命军民引普惠泉水人内,塘内水草繁茂,人称“青草湖”。
1916年,蒲城人井岳秀来到榆林当了陕北镇守使,第二年春天,他命人将泮池和青草湖整修扩大,建成4个大水池,并且从关中引入莲花种子,种植于池内,取名为莲花池。井岳秀为了留芳青史,以自己的字给莲花池取名“菘生公园”,并请著名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刻于门额之上。同时还请于右任书写了“风规远挹陶公柳,遗爱常留召伯棠”楹联一副,刻于园门左右,自比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和西周政治家召伯,为自己歌功颂德。以后,莲花池逐年增加景点,规模不断扩大,园中广植花木,筑土建岛,修建茅亭和水中木桥,池中种莲养鱼,供人观赏。每到仲夏,池中莲花盛开,绿柳青青,令人留连。1923年,池中并蒂莲开,轰动古城,传为佳话。
抗日战争期间,著名作家老舍,画家沈逸千,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等随国民政府中央慰问二团来榆。老舍走遍榆林城内外,在莲花池留连忘返,作文《绿柳青泉的榆林》备加赞美。为悼念抗日将士,古城军民在池畔竖立起一座石刻“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社会各界组成的抗日救亡团体,与来自延安的文艺团体,联合在此演出文艺节目,宣传抗日。解放战争期间,人民解放军从小西门(新乐门)攻进榆林,在莲花池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殊死搏斗,20多名战士壮烈牺牲。
建国以后,莲花池不断扩展,增加了各种游乐设施,栽树种花,建亭修园,成了古城人民的游乐场所。
时人张建海有《榆林莲花池》诗,赞曰:
虎占山头龙喷澜,
垂柳夹道池塘端。
装成彩带红花瓣,
滚动明珠碧玉盘.
苗圃百花开顺序,
华亭四方望凭栏。
打拳歌舞攻书处,
皓首红颜各有欢。
2002年,莲花池扩建为世纪广场。
出处:老榆林史话/王正云著.—榆林:榆林健民印刷有限责任公司,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