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探微
责任者: 段双印著
近些年来,陕北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一大批热爱陕北文化、关注陕北文化的有志之士对它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在陕北文化的界定、研究范围、基本特征和具体的文化现象诸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狭义的陕北,泛指榆林、延安两个地区。如果从文化研究的角度上讲,陕北文化也应涵盖它的周边地区,即陇东、宁夏东南部、内蒙河套南北,大致相当于陕甘宁边区的范围。这是一个文化面貌相近,历史渊源联系密切的文化圈。如果简单地把它们割裂开来,会束缚我们的手脚,屏蔽我们的视野。
关于陕北文化的特征,众多的研究者从不同的层面予以阐述,诸如开放性与多元性;军事文化色彩浓厚;原始性和历史延续性等。其中的多元性特征,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也喜欢用“民族融合的旋涡地带”“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文化混交林与文化次生林”等语言予以表述。这种高屋建瓴的宏观概括无疑是精辟的。但是,构成这些文化特征的细枝末节是怎样的?如何使陕北文化的研究丰满扎实,有血有肉?这就需要我们从大处着眼,从细微处入手,科学记述那些微观的文化现象,追溯它的来龙去脉,为宏观研究提供科学详实的资料和有力的理论支撑。也许这种微观研究是添砖添瓦。但是没有这些砖和瓦,很难构建起陕北文化研究理论的大厦。
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由民俗研究入手,开始关注陕北文化,在《陕北民俗事象中的生殖崇拜》中,对民俗和民间美术中的相关问题进行阐释。进入大学学习以后,知识结构更为系统,视野更为开阔,把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引入陕北文化研究,发表了《陕北民俗的多元化特征》,从陕北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陕北民俗中的多民族文化积淀、陕北地名姓氏中的多民族文化残余诸方面,大体勾勒了陕北文化特征的轮廓。这是一个提纲式的东西,也为自己出了好多题目。此后近20年来,我便寻找这些题目的答案,于是便有了民俗探微、胡姓源流、方言钩沉一类的数十篇文字。我长期从事文博工作,也时时留心文物中的多民族文化因素,发现青铜器、碑碣、墓志等陕北文物中,匈奴、氐羌、鲜卑、党项等民族,在不经意间留下许多各自的文化印记。这些尘封的新鲜资料,成为我研究中的有力佐证。数十年艰苦探索,才有了这本小册子。
当然,陕北文化的多元化特征,是一个大课题,涉及历史、民族、民俗、宗教、哲学、民间艺术、文化人类学、人文地理学等诸多方面,非几人之力,数年之功可以研究清楚的。陕北文化还有其他许多特征,我只是提出了其中的一个命题,做了一份差强人意的答卷罢了。我期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共同完成陕北文化研究这个大课题,使答卷更臻完美充实。
这本小册子,记录了我数十年间探索陕北文化多元性特征的跋涉历程,内容拉拉杂杂,很难冠以一个恰当的名字,权且命名为《陕北古事钩沉》吧。我深知,后来的路还很长,还得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段双印
二〇〇八年七月于延安爽荫斋
出处:陕北古事钩沉/段双印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