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崇武尚勇的骠悍气质

责任者: 段双印著

    
    陕北长期是游牧民族活动的地区。他们雄强骠悍,崇武尚勇,娴于弓马骑射。《日知录》谓“楼烦乃赵西北边之国,其人强悍习射。”在融入当地农耕民族后,其骠悍的民族气质仍对陕北风尚发生深刻影响。我们先看史籍中的记述:
    “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汉书·地理志》)
    “朔方榆林,地接边荒,多尚武节。”(《隋书·地理志》)
    “被边之地,以鞍马射猎为事。其人劲悍而质木。”(《宋史·地理志·陕西路》)
    党项“人人习骑射,乐战斗,耐饥渴。其视冒石、锋刃、死阵,若谈笑然。”(《西夏记》)
    陕北各府县的地方志中也有类似记述:
    “榆林府,习弓马,好战斗。”“俗骄悍,喜功利,习骑射,尚忠勇。”(《延绥镇志》)
    “水甘土厚,风气冲和。密迩边陲,多喜射猎。”(《神木县志》)
    “葭州好尚武力,守望相助。”(《葭州图经》)
    这种尚武勇、喜射猎的风尚,在陕北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往往能看到。如黄昏时,牧归的牛群刚上硷畔,立刻被一群小伙子拦住。一个后生把右手拇指和食指猛地一下套近牛鼻孔,把牛拉到众人跟前。在人声鼎沸、喝彩助威的呐喊声中,把牛拦腰抱起,拔离地面。又如,在田野里,常常看到年轻小伙子和已结过婚的女人角力摔跤。那种质朴而又带几分野味的场面,令观者咋舌。陕北人喜好狩猎,其习俗又非常原始,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这表现为,一是对猎狗称“皮娃子”或以猎人的名字称呼;二是分配猎物时,猎人与狗各占股份,平均分配。另外,狩猎中风哨的狗(放风看守)与扯哨的狗(参与撕咬)还要分给猎物的心肺,一般的狗也要分给肚肠;三是碰上分配猎物的时候,不论生人熟人都可以得到一份,或饱餐一顿(详见刘劲挺《延安风土记》)。这种种情况,除了使我们感受到陕北人那种共同劳动,共同享受的原始社会分配心理的公正淳朴外,还令人联想到古戎人的狗图腾崇拜。据历史记载,陕北也是古戎地之一。戎人亦称犬戎。《山海经》云:“弄明生白犬。白犬有二牝牡,是为犬戎。”现在那些戎人的后裔,虽不能象西南瑶族崇拜盘弧(狗图腾,又称盘王)那样虔诚,但骨子里那种原始敬犬心理,却隐隐约约地流露出来。
    陕北人崇武尚勇的骠悍气质,在民间歌舞中表现得非常浓烈。举世闻名的安塞腰鼓和洛川蹩鼓,刚劲粗犷,气势磅礴。有人说它为古代边戎士卒报警助威的军乐演变而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笔者更以为它与古代戎狄的原始巫术有关,其年代更久远。那一队队武士装扮的鼓手,震耳欲聋的锣鼓声,伴随着舞者足下飞扬的尘土所卷起的阵阵黄浪,展现出古代将士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壮阔场面,令观者身临其境,热血沸腾。如果再把这些表象与伞头(领舞者,由巫师演变而来)手中的拂尘(由牛尾演变而来)和酬神赛社这样特定的表演时机与娱媚对象联系起来思考,不是可以感受到一股强烈的宗教气氛么?

出处:陕北古事钩沉/段双印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