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民风民俗 丧

责任者: 郭彦强 王正云主编


    榆林自古以来实行木棺土葬。富人以松柏木为棺材,穷人多用水桐木。清代以前,达官贵人有棺有椁。在地下用砖砌成墓窑,叫砖葬。50岁以上因老病而死都算寿终。不能说死,称亡、殁、逝、去世等。对正常死亡的礼俗主要有:
    初终。老人病危临咽气,儿女要守护在床前,等待送终。人死后,要给死者剃头、沐浴、穿寿衣(一律为棉衣、鞋为布鞋,不能穿缎子)、口内含钱、衣袖内放“打狗饼”和“买路钱”。下地时请娘舅。尸体停在厅堂正中地上,前面立灵牌、摆祭品、放砂锅。大门贴幔纸、黄表。门柱上“挂孝”,门外贴“讣白”。并且要初哭。
    装殓。将死者装裹,放入棺木。停放在堂屋正中。
    报丧。丧家向亲戚朋友邻里等报告死讯、丧期、葬期。报丧孝子要披麻戴孝,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接,不论长幼,都要叩首。世家大族,一般为书札形式。平民百姓则为口报。至亲好友,接到讣告,及时到丧家参加丧葬活动。
    成服。就是穿孝、戴孝。子女为父母、媳妇为公婆、孙子为祖父母穿重孝。重孝服粗糙,孝子手拄哭丧棒,孝期三年。其他人为散孝,孝服整齐,不拄哭丧棒,孝期百天。曾孙、玄孙、来孙分别戴蓝、红、黄孝帽。
    吊唁。出门在外的子女或至亲接到讣告后,要及时奔丧、吊丧。子女临到家,要“望乡而哭”。亲友吊孝,孝子要迎接、陪同。吊唁人行叩首礼后到账房交礼,有礼金或礼品。礼金用黄色、蓝签的封套装好,正中蓝签上写“折祭×元”、“奠敬×元”。礼品有匾额、挽联、挽幛、香烛、冥器等。有的也送祭席。家祭时,有赞礼先生赞礼。仪式有献礼、奏乐、上香、献馔、献酌、献祭文等。
    接三。也叫“送三”、“迎三”。最突出的仪式是放焰口。也有请道士、和尚做道场的。
    成主。也叫“点主”、“题主”。“主”就是用木头做的牌位,所以也叫“木主”。主字上边的一点要专门请人点上,所以叫点主。一般人家请和尚点,仕宦富户之家请社会名流点。仪式很隆重,孝子要换“吉服”,行三拜九叩大礼。
    发引。也叫“出殡”。出殡前,先要放灵。发引时,一般是长子打幡在前,次子抱灵牌,次子以下持哭丧棒,大儿媳妇抱“馅食罐”,还要由长子或长孙“摔盆”即打砂锅。瓦盆一摔,就如一声号令,迅速起扛,摔盆者扛起引魂幡、驾灵而起。出殡行列贫富悬殊,但一般都包括鼓乐、纸扎、花圈、挽联、执事、僧道、孝属、执绋亲友,灵棺及送殡的车轿。出殡路上,扬纸钱、摆茶桌、路祭。到达墓地后,阴阳先生将死人下葬,孝子填土埋葬。烧掉明器。后再立碑。埋后三天要“复三”。以后每隔七天上坟祭奠一次,晚上在大门外烧夜纸,倒浆水,女眷哭泣,共49天。
    居丧。也叫“守丧”、“丁忧”。丧事以后亲戚要请死者家属吃饭,俗称“收泪”。孝子百日内不能剃头,如剃头必须留一小撮。三年不能看戏,赴宴。第一年不能贴春联、第二年只能贴用黄纸写黑字或蓝纸写白字。到百天、周年、二周年、三周年要“揭孝”,即请戴孝亲友吃饭。做官的要居丧三年,为父母守坟。

出处:中国名城榆林/郭彦强,王正云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