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都 咸 阳
责任者: 武伯纶,武复兴

秦王朝出现的春秋(公元前七七〇到前四七六年)、战国(公元前四七五到前二二一年)之际,是我国古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急剧转变的大动荡、大分化的时期,奴隶社会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地主和农民这一对新的矛盾着的阶级逐步登上了历史舞台。之所以出现这一巨大的变化,首先是由于奴隶在劳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明了铁制工具。大大便利了土地深翻和开荒。过去专供宗庙祭祀屠杀的牛,现在也开始用于农耕①,因此成倍地提高了耕作效率。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人名牛子耕,都是对这一新奇事物的纪念。另外,手工业如冶金、纺织、木工、制陶等也都有了显著的新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奴隶主强迫奴隶在耕作国家规定的田亩之外,多开一些荒地的可能性;有的奴隶,也设法为自己开辟土地。这就出现了最早的私有土地,出现了地主阶级和少量争得了自由的农民。这种情况不断扩大,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发展的严重障碍,因而当时各诸侯国不得不相继承认了既成的事实,如公元前五九四年,鲁国“初税亩”②;公元前四〇八年,秦国也“初租禾”③,都是开始向私有土地征收赋税的意思。土地私有和地主剥削农民在各地都成为合法的形式,中国从此逐步进入了封建社会。
促成这种转变的催生婆,则是当时风起云涌的奴隶起义。春秋末叶,各国王公贵族挥霍无度,日趋腐朽,“暴夺民衣食之财”④,对奴隶的压榨达于顶点。地主阶级思想家荀子说过:王公们贪得无厌,老百姓挨冻受饿难以生活下去,因而出现了造反的奴隶。这种官逼民反的情况各国都有,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庄子》、《孟子》、《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等先秦著作中记载的以“盗跖”为首的奴隶武装起义。相传跖的部队曾发展到近万人,他们“横行天下,侵暴诸侯”,所到之处,使“大国守城,小国入保”⑤,取得了很大的胜利,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以致跖的“名声若日月,与尧舜俱传而不息”⑥。《汉书·贾谊传·李奇注》指出:“跖,秦大盗也。”大概这支起义部队,最初就是从关中一带发展起来的。跖应该是战国初期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一位杰出的奴隶起义领袖。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⑦正是以跖为代表的轰轰烈烈的奴隶起义,促成了新的封建社会的出现。
秦是当时发展变化最快的诸侯国家之一,秦人的祖先大约是以畜牧业为主的部落,最早活动在今天甘肃省南部的清水县一带。他们从公元前七七六年开始,逐渐向东迁移。
公元前三八三年(秦献公二年),秦人搬到栎阳(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的武家屯公社)。这里作为秦的都城,直到孝公十二年(公元前三五〇年),前后共三十四年。秦孝公发奋图强,网罗人材;特别是公元前三六一年任用卫国人商鞅实行变法,坚决推行封建制度,使秦迅速强盛起来。当时各诸侯国虽然都在革新政治,但只有秦国贯彻新法比较坚决、彻底,因而终于战胜六国,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历史任务。
商鞅姓公孙氏,名鞅,因功被秦封于商(今陕西省商县东南),所以又叫商鞅,是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主张变古法立新制,彻底破除旧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当时变法的主要内容,就是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农耕,奖励军功,没有军功的贵族一律削去爵位。据历史记载,秦国实行新法之后,不仅粮食富足,而且“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⑧。
公元前三五〇年,秦孝公可能是根据商鞅的建议,把都城又从栎阳迁到了咸阳(位于今咸阳市东二十余里的窑店公社一带)。由于这个城市建筑在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山南水北都叫阳面,所以起名“咸阳”。咸阳距离西周都城丰京、镐京故址不远,土地开发比较早;濒临渭河,交通便利,靠近南山,资源丰富。较之栎阳,在各方面都有许多优越的地方,有利于秦人实现他们饮马黄河、雄视中原的壮志,因而自从搬到咸阳后,一百四十多年中,秦的都城就再也没有迁徙过。
从历史文献中,看不到关于这座历史名城的详细记载,我们从一些分散、片断的史料中,仅仅得知城中有冀阙、宫庭以及南门、北门、西门、市门等。
史书上对咸阳城初建时期的情况,记载得这么粗疏简略,应该不是史官的疏忽,而是表明了秦都城草创阶段的简朴。这种风气在其它方面也有所反映,比如秦王朝明确要求工匠们要按规定制造器物,不准别出心裁,搞一些华而不实的样式。各种器物上都必须刻上工匠的姓名,以便于考核。“物勒工名”的办法,就是从秦代开始的。西安一带出土的各种秦代铜器、兵器、权量、诏版、陶器、砖、瓦、水道等等,大都坚固耐用,朴素大方。这主要由于处于上升时期的秦封建统治阶级,为扩大势力范围而积极蓄积着力量,因而表现出了生气勃勃的实干精神。大概在秦建都咸阳八十多年以后,荀子到咸阳游历,极力称赞说:这里形势险要,出产丰富,百姓淳朴,官吏严肃、恭俭,大臣不结党营私,不耽误公事。因而秦国四代取得胜利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⑨。
荀子是秦昭王时到咸阳的,他说的四代指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和秦昭王。由于秦的节节胜利,当时虽然还处在诸侯纷争的分裂局面中,但咸阳已经成了全国注目的中心,因而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都曾到这里宣传活动。秦庄襄王时的相国吕不韦的三千门客中,就包括了儒、墨、道、法、名、农、阴阳等各家人物。吕不韦让他们“人人著所闻”,编成了一部《吕氏春秋》,这是我国最早编成的一部分章叙述不同问题的完整的书,也是咸阳已成为当时全国思想文化中心的一个标志。
统一国家,是当时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只有统一起来,才能结束诸侯分裂和连年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只有统一,才能增进各地区间的交通往来,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当时的秦国,由于多年认真执行一系列奖励耕战的政策,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都走在前头,因而到秦始皇时代,终于完成了统一国家的大业。
秦始皇从公元前二三〇年派兵攻灭韩国开始,胜利捷报就不断向咸阳传来。在强大的秦军面前,东方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生存,也曾付出巨大的努力,出现过许多威武雄壮的历史场面。如“荆轲刺秦王”,就是其中为人们所传颂的故事之一。
公元前二二八年秦军灭赵之后,进逼燕国边境。燕太子丹见大祸即将临头,便派善于击剑的壮士荆轲前往咸阳,用武力要挟秦王(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归还秦军占领的东方各国的土地;若秦王不答应,就当场杀死他。
当时秦国以千金和万户邑悬赏捉拿的逃将樊于期正在燕国避难,荆轲想带着樊于期的头和燕国最富庶的督亢(今河北省涿县、新城、定兴、固安一带)地图作为礼物去咸阳,以诱使秦王接见他。樊于期也觉得正可借此机会报个人之仇,立即为献头而自杀。荆轲在地图中卷了一把用毒药反复浸泡过的匕首,又带着一个名叫秦舞阳的勇士做副手。太子丹同知道这件事的人为了激励荆轲,都特意换上送丧时才穿戴的白衣帽,把他俩送到易水边上。分手前,荆轲的朋友高渐离击筑奏乐,荆轲慷慨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在场的人都极为激动,有的还被感动得落下了泪来。荆轲上车出发后,再也没有回头。
秦王得知燕国派使臣送来厚礼,立即在咸阳宫召见荆轲一行。当他俩走到有全副武装的卫兵把守的大殿台阶下时,秦舞阳被吓得脸色发白、浑身颤抖。秦国大臣看到这种情况,都很奇怪。荆轲微笑着解释说:“秦舞阳是一个来自穷乡僻壤的粗头,没有见过大世面。今天他看到象秦王这样的神姿,因而战战兢兢,惶恐不安。希望大王能谅解这一点,让我们完成使者的任务。”
秦王慢慢展开地图卷,欣赏燕国送给他的督亢地区的地形,当展到最后时,“图穷而匕首见”。站在一旁讲解的荆轲,左手一把拉住秦王的袖子,右手抓起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挣断了袖子,猛一下跳起来,伸手拔剑,但剑很长,慌乱中怎么也拔不出来,只得绕着殿上的柱子躲避。殿上群臣乱做一团,紧急中,又来不及召殿下带兵器的武士进来。皇家医生夏无且抡起装药的袋子就向荆轲砸去。又有人大声提醒:“大王把剑推到背上!”秦王这才从背部往上抽出剑来,砍杀了荆轲。事后秦王立即发兵攻燕,第二年就攻下了燕都蓟城(位于今北京市南)。
这个故事反映了秦国的强大,也反映了当时各诸侯国和秦封建统治者之间矛盾斗争的激烈。荆轲刺秦王失败了,但他的献身精神却一直为后人所传颂。“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⑩:以及“亦知匕首无成事,只重荆轲一片心”(11)等诗句,就是对荆轲这种精神的赞扬。
荆轲刺秦王的咸阳宫,大概在今天咸阳市东北窑店公社北部的高地上。近年经考古工作者发掘,它的遗址是一个高六米左右的大夯土台基。台基南、西、北三面都有回廊和散水遗迹。地面从夯土层往上依次铺着砂土、粗草泥、细草泥和表面的朱红色。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攻灭六国,建成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咸阳成为全国的首都。
秦王朝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由中央委派守、尉、监等地方长官,管理各郡的事务。又“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12),以加强对六国贵族的控制。十二万户,每户按五口计算,迁来的就有六十万人,加上原有人口,咸阳总人数至少增加到了七、八十万人。
战争期间,秦军每打破一个诸侯国,就按照这个国家首都宫殿的样式,在咸阳宫附近另建一座新的宫殿,可以想象当时这里宫殿建筑物林立、形式多种多样的盛况。
保持首都与全国各地密切的交通关系,是保证朝廷命令能够迅速下达,便于统一管理、交流物资、调动军队和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必不可少的条件。因而秦从全国统一后的第二年起,就开始以咸阳为中心,大修驰道。驰道一条向东伸向燕、齐(今河北、山东省一带)地区;一条向南通吴、楚(今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省一带)地区。这种道路统一宽五十步,两旁每隔三丈种一棵松树。在今天的云南、贵州地区,也修了一条宽五尺的道路。公元前二一二年,秦始皇又特别命令蒙恬将军开山填谷,修了一条从咸阳西北的甘泉山向北,直达九原郡(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附近)长城下,长一千八百多里的“直道”,以加强对匈奴军队的防御能力。这些道路曾长期被用作我国主要的交通干线,在便利人民交通往来和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上发挥过很大的作用。
战国时期的齐、楚、燕、韩,赵、魏、秦各国,为了防御,都曾有过各自的长城,分布在全国各地。例如关中地区的韩城、华阴县,至今仍有魏长城遗迹。全国统一后,这些城垣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且成为交通往来的障碍,因此秦始皇命令拆除了原来各诸侯国之间的城垣。但为了阻止匈奴军南下骚扰,秦又命蒙恬在燕、赵、秦北部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统一的长城。这条西起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东到辽东,长三万余里的长城,通称“万里长城”。它或用砖砌,或用土夯,或用石垒,好多地段蜿蜒在高大的山峦上。在当时的运输条件下,修成这样宏大的工程,的确是人间奇迹。万里长城,在古代维护多民族的祖国统一事业中,曾起了很大的作用。今后它将作为中国人民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象征,永远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秦的光辉成就,在国际上曾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的咸阳也似乎与南亚各国有了交通往来。《佛祖历代通载》中说: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二一八年),“沙门室利房等十八人来自西域”。“室利房”是古代普通印度人名的中文音译,因而他们应该是两千多年前来到咸阳的印度客人。现在西方各国称中国为“china”,就是“秦”字的音译。这大约是秦代中国文化经由四川、云南传到南亚,又转而传到西亚,欧州后的结果。
对于雄才大略,能顺应历史潮流、坚决实行封建制,在统一国家的事业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秦始皇,唐人李白在《古风》第三首的前半段中称赞道: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雄图发英断,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秦始皇在灭亡六国之后,为了防止各地重新叛乱,把缴获的兵器收集到咸阳,熔铸成各重十几万斤的十二个金属人,立在咸阳宫门外。在金属人像座后刻着“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诸侯为郡县,一法律,同度量”等铭文。由于战国纷争的局面已经结束,国家已经统一,所以诗中说再不用关闭位于关中东端的函谷关的大门了。
①《国语·晋语》:“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②《左传》鲁宣公十五年。
③《史记·六国年表》。
④《墨子·辞过》。
⑤《庄子·盗跖》。
⑥《荀子·不苟》。
⑦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四卷本第二卷第二五六页。
⑧《史记·商君列传》。
⑨见《荀子·强国篇》。
⑩唐骆宾王:《于易水送人》。
(11)清王邦畿:《过易水》。
(12)《史记·秦始皇本纪》。
出处:西安史话/武伯纶,武复兴.—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3